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燕尾服遇到黑皮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燕尾服遇到黑皮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午2点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前,细雨中已经聚集了数百人,准备进入教堂聆听一场音乐会。正门入口处的巴赫塑像手持乐谱,经过雨水洗炼的表情更加坚毅,似乎跃跃欲试又想指挥一曲。

能容纳1500人的圣托马斯教堂因巴赫曾担任乐师而闻名,现在每周六都会有音乐会,专门演奏巴赫的经文歌和康塔塔。不过今天有些特殊,前两首曲子将演奏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选段,以纪念这位德国国宝级作曲家的200周年诞辰。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因此在德国全境的庆祝活动中,数这里和他晚年生活的拜罗伊特最为丰富。延续一整年的庆祝活动,在5月“瓦格纳音乐节”时达到高潮,也领跑了欧洲今年的各大音乐节。莱比锡与音乐的渊源颇深,巴赫、门德尔松、舒曼都曾生活或工作于此,不过真正可以称这里为故乡的只有瓦格纳。市中心不大的地方,竟有20多处与瓦格纳相关的景点,加上新落成的塑像,整个城市俨然一座巨型的瓦格纳博物馆。音乐设施更是全体动员,各大音乐厅、歌剧院都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圣托马斯教堂也是其中之一。

在教堂门口施以若干欧元的“奉献”后,听众们便走进去选定自己的位子。这里的音乐会不收门票,而采取自愿奉献的形式,座位也是先到先得。“有的人中午12点就来排队,音乐会要到3点才正式开始,”身穿黑西装、浅蓝衬衫的戴维・刘(David S.C. Liu)说道,他选择在一层中部偏右的位置坐下,“6年前巴赫音乐节的时候,也是在这里,我就坐在左侧的座位。”戴维回忆起当年那场音乐会,印象最深的是乐音在这个空间呈现出的那种清晰与空灵。

待全部听众入座后,二楼后部靠近管风琴的位置,乐队排列就绪,童声合唱团出场,歌剧《汤豪舍》(Tannh user)的朝圣进行曲响起。听众们此时不由得回头,将目光投向身穿深蓝制服的合唱团少年。

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St. Thomas Boys Choir)的历史几乎与教堂相当,传承至今已逾700年,比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还要早得多。最著名的一段历史是巴赫担任乐师的那27年(1723~1750年),当时的54人团队奠定了合唱团现在的演唱技法和风格。

“收放都很自如,没有任何余声拖出来,但似乎又能让人听到声音的延续。”戴维边说边回味着方才的和声,用如此纯净的声音演绎瓦格纳经典作品,他还是第一次听到。

向经典致敬

同样让许多乐迷第一次听到的,是本次音乐节排演的三部瓦格纳早期作品。《仙女》(Die Feen)、《爱情的禁令》(Das Liebesverbot)以及《黎恩济》(Rienzi)是瓦格纳1840年之前创作的歌剧,也是最早的三部,现在极少在剧院演出,上一次同时呈现给公众还是1980年。

由于在艺术风格上区别于瓦格纳的代表作,这三部浪漫主义大歌剧一度成为唱片中的作品,并不在剧院排演剧目之列,就连在专演瓦格纳歌剧的拜罗伊特也难得一见。此次莱比锡决定重排经典,可谓决心不小,对于艺术表现的拿捏考验着演出团队。最终,《爱情的禁令》以音乐会形式呈现,其余两部则是搭配戏服,由声、光、音响全副武装的舞台大戏呈现。

“《黎恩济》我看过现场,其他两部都只是听过唱片,这次是第一次看到。”戴维难抑激动地说,作为瓦格纳的资深乐迷以及中国瓦格纳协会的创始人,他连续10年亲赴拜罗伊特,在世界各大歌剧院观赏过无数次瓦格纳,这次终于可以补上缺失的体验。

《仙女》中的神、人转换剧情是音乐无法单独呈现的,也是这部歌舞依赖舞台的主要原因,到底以怎样的舞台形式表现,演出前就吊足了人的胃口。《仙女》是瓦格纳完成的第一部完整歌剧,还称不上完美,却已经看出其探索“乐剧”(Music Drama)艺术形式的端倪。唱词由自己创作完成,考验着作曲家的想象力和对表演艺术的全盘理解,瓦格纳此时已开始构思音乐与故事情节的融合。不过,在《仙女》这一时期的歌剧中,导演的后续编排还没有实现自由发挥,词曲本身依然在唱主角。

相比而言,集大成之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则是演了又演,不断有新版本推出,而且编排各异,几乎穷尽了《指环》神话在舞台表现的所有可能性。此次莱比锡歌剧院的版本,最大特点是突出了“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the total of art)这一瓦格纳的核心理念,将各种艺术形式结合,使表现力最大化。

第一幕开场音乐缓慢响起并推进时,幕布还没有拉开。直到一小段延迟后,大幕打开显现出12位舞者,用现代舞步在一滩浅浅的水洼中跳跃,舞台顶部悬挂着一面巨大的镜子,将舞者脚下的水波反射在镜中,片片涟漪在观众眼中一览无遗。开篇如此表现莱茵河,对于台下熟稔此剧的观众来说都是不小的惊喜,一下吸引了注意力。

坐在台下的戴维对此深有感触:“《指环》这样的古老传说用前卫艺术表现,30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以往有使用现代布景和服装的尝试,不过都没有这样生动的表现力,真正达到了艺术综合体的境界。”

黑色・音乐・美学

在古典音乐节期间造访莱比锡,街头巷尾不乏身着礼服的绅士淑女,有些男士甚至以燕尾服表达对音乐的敬意。由于莱比锡各音乐厅之间相距不远,走路就可以到达,因此身着盛装的男女们经常穿梭于街头,成为一道风景。

然而,今年瓦格纳音乐节开幕的第二天,穿梭于街头的还有另外一批人。他们都是一副朋克打扮,全身黑色、充满刺青与穿洞,也是行色匆匆地准备赶去哪里。不一会儿,越来越多“朋克”涌上街头,打扮更加夸张:黑色唇妆、破洞网袜搭配铆钉皮衣,有的甚至把身边宠物也打扮成黑色系列,盛装程度不亚于万圣节游行。

拦住其中一位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是来参加一个音乐活动――一年一度的“哥特音乐节”(Wave-GotikTreffen),在莱比锡已经连续举办了21年。作为全球哥特音乐的年度盛会,这一音乐节持续一周时间,每年有150到200个乐队前来表演,参与者更是多达2万人左右。

一位来自阿根廷的乐迷谈起了自己的穿着:“我平时就是这样打扮,但在阿根廷有这样爱好的人很少,人们总是用怪异的眼光看我,所以我经常到国外去。”这位年轻艺术家年龄在二十岁上下,事业遇到瓶颈时接触到哥特音乐,受启发并开始迷恋。夸张的造型是他展现阴郁、鬼魅美感的方式,也是他的保护色。

哥特乐迷的圈子很小,他们用另类装扮将自己区分出来,以宣示对这种独特爱好的。然而他们不一定是绝对的同类,从音乐节参与者的造型风格上可见一斑,年龄差异使他们拥有不同审美倾向。满头白发的长者乐迷,更向往维多利亚时期的浪漫主义华服,夸张的蓬裙与贵族绅士套装;中年人则倾向于重金属摇滚风格,朋克特有的穿洞和繁复的金属饰品;青年一代喜欢玩不同花样,各种有黑暗寓意的角色悉数登场:杀手、吸血鬼、半兽半人,妆容夸张到惊悚的程度。

融入这个圈子很难。黑色是一种对人敬而远之的颜色,乐迷们脸上的冷峻表情,同样具有这种黑色力量。他们在莱比锡街头穿行,时常与身着礼服的瓦格纳乐迷擦肩而过,不知道外表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他们,脑海里此时闪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