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哈尔勃施塔特风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尔勃施塔特风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国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更是震撼人心的。在其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郁郁葱葱、旖旎壮美的自然风光,型有古香古色、蕴涵深刻的人文景色。徜徉在德国的土地上,仿佛就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一页页翻过去,每个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好像自己一夜之间都成了过日不忘、智力超群的神童,懵懵懂懂,睁大眼睛,好奇而又贪婪地看着一切,吸吮着那永远也不枯竭的清新的空气,把好多好多的见闻留给了自己的未来,留给了以后的日子,成了记忆长河中最容易打捞的那部分内容。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德国的十多个城市,倏忽之间,被我走了个遍、德国的城市,其实不难记忆,因为它们的个性都非常鲜明,特点非常突出,如同每一个德国人一样性格鲜明。不像那些正在一窝蜂似地搞一些同质化的规划与建设的国内城市,在非理性的大修大建中,丢失了最可宝贵的城市之魂――文脉与个性。

最初的印象

哈尔勃施塔特就是这样一座让人看一眼就不再忘却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性格、有个性的城市,如同这座城市中的人。

在位于市中心的那座小巧玲珑、精敛典雅的市政府办公楼中,听完了市长亨德尔先生对城市慨况的介绍,走出小小的会议室,循着狭窄的止廊朝外走,突然间,拐弯处墙上的一幅淡红色的油画跃入了我的眼帘。很大的一幅画,呈现的是一座在火焰中熊熊燃烧的城市,烈焰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地侵袭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不由地停下了脚步,驻足细看,亨德尔先生介绍说,这是对二战末期的哈尔勃施塔特的真实描绘。当盟军飞机不分昼夜狂轰滥炸,纳粹法西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之际,周边的几个城市一看不妙,纷纷在城市的各个制高点上悬起了白旗,惟有哈尔勃施塔特的居民与众不同,并非同情法西斯的主张,而是出于尊严和荣誉,拒绝充当挂白旗的懦夫,这种桀骜不逊的态度,招致了更加猛烈的轰炸,炸弹、燃烧弹以及各种各样被包裹在钢铁中的炸药倾盆浇注,使这座城市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如此惨烈的景象定格在一幅油画中,以艺术特有的功能铭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当时这里居民的选择,今人不好评断,我想,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很多事情,深究起来,恐怕不是正义与非正义、是与非、对与错的答案那样简单。我只是疑惑,当年火海中的城市究竟去哪里了?怎么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呢?

蓝天、白云之下,一座古韵悠悠的城市,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透射出无穷的魅力。

光滑的碎石块铺就的市政府广场,面积不大,两条曲径通幽的小巷,绕着市政府,延伸到城市的深处。浓阴中,露出的是市政府身后马蒂尼教堂的一对高耸入云的尖顶塔楼,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窄而长的立式窗户,错落有致,浅蓝色的小瓦给塔楼涂抹上了清新的色调,直插蓝天,格外醒目。

当年,城市遭遇那场灭顶之灾后,火焰熄灭,一片瓦砾,千疮百孔,残破之极。劫后余生的市民们马上齐心协力地投入城市的重建工作中。他们在废墟中重建自己家园的时候,没有忘记尽一切可能留住自己城市的根、延续城市的文脉,让浴火重生的新城市与曾经毁灭的旧城市一脉相承。修旧如旧的理念,我们虽然耳熟能详,但一直落实得不够理想。到了德国,到了有个性的哈尔勃施塔特,你会感受到一种修旧如旧所带来的美的冲击力,感受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熏染。

孤独的中国姑娘

马路顺着地势起伏,古老的有轨电车悄无声息地迅疾驶过。哈尔勃施塔特街头行人寥寥,我一直为此隐隐惋惜,如此秀美的景色,如此清新的空气,如此协调的环境,如此宜居的空间,竟然只有如此少的居民来享受,这是不是一种奢侈和浪费呢?

秋光中的这座德国小城静谧而神秘。这可是在二战中遭到猛烈轰炸、成为一片焦土的城市,如今,已经很难看出曾经的战火蹂躏。弹指一挥间,一个多甲子的时光,竟然使火海中的这座城市返璞归真,恢复到战前、甚至恢复到1000多年前中世纪时的风貌,你不能不佩服德国人修旧如旧的能力,德国人对传统的珍惜与爱护,一如他们对新的东西制造时所怀有的那种敬畏和缜密。

驱车徜徉在哈尔勃施塔特的大街小巷,欣赏着战后按照原先的设计图纸恢复重建的一幢幢古老建筑,宛如走近一条波涛滚滚、永不枯竭的历史长河,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所谓“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积淀”、

“文明的传承”大约就是在这水融中实现的。

路边的长条凳上,一个少女在专心致志地看一本书,书包就放在身边,旁若无人,心无旁骛,那又是怎样一种境界呀。人与自然和谐,分明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活素描。忍不住,我趋步上前,按动快门,给这位姑娘照了一张相。

一溜烟儿工夫,午饭时间到了。我们找到一家名日“北京酒楼”的中餐馆用餐,迅速结束用餐后便投身于看看周围的景致。我们举着相机四处拍照的时候,猛然间发现,饭店所在的这条马路两侧的小楼上,一扇扇精致的窗户陆续慢慢地打开。须知,这正是当地时间下午1点钟左右,应该是午休的时候。透过窗户,一个个当地人友好地注视着我们,友好地挥手致意,一位老先生慢吞吞地点燃了一支烟,微笑着,用眼光传递出友善的信息,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温暖。就在这时,饭店楼上的小窗户也打开了,一个中国姑娘的身影出现在窗前。这是一个白皙、漂亮的女孩子,十八九岁的样子。经过交谈得知她来自河北承德,与饭店老板是亲戚,到德国帮工已经三年了,德语一句也不懂,太孤独了,打算今年国庆节就回国。她感慨道:

“没想到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能碰上同胞,这里一年到头都遇不到几个中国人。”他乡遇同胞,自然倍感亲切。可惜畅谈正酣时,我们的车子开过来了,上了车,隔着车窗与这位孤独的姑娘挥手道别,我隐约能感受到她的伤感,甚至隐约能看到她眼中的泪花。

离开德国之后,我的脑海中偶尔会一闪而过那个难忘的午后时光,那个姑娘后来回国了吗?她过得还好吗?我暗自寻思,无法释怀,成为德国之行中一段回味无穷的记忆。

中世纪的印记

德国是一个宗教色彩浓郁的现代化国家,古老的宗教与现代的气息并行不悖,和平共处,相得益彰,体现了理性和宽容的精神,或许,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才铸就了这个国家的辉煌。比比皆是的教堂、悦耳动听的钟声、无处不在的信徒,都在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营造一个心灵栖息与加油的港湾。哈尔勃施塔特就是一座令人难忘的“教堂之城”。

这里的教堂相距不远,却各有千秋,除了市政府身后的那座双子塔楼的马蒂尼教堂已经成为城市的符号之外,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小的大教堂广场,东面为大教堂(也叫圣施特凡努斯大教堂),西面则为圣母教堂(也叫西克斯图斯教堂),它们相映成趣,一起烘托出这座城市的风韵

站在大教堂广场上,环视周围的两组大型建筑,不由得心生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欧洲的城市最初往往都是以教堂为中心,逐渐扩展,才有了集市,有了居民,有了人气。教堂作为神圣之处,在神权凌驾一切的中世纪,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精心设计、精心施丁、精心维护,毕竟是无数人心灵的依靠与寄托。

据说,这座城市拥有1200年的历史。城市始建于公元804年,由卡尔德格鲁斯的主教建立,是割据分裂时期德意志境内涌现的无数主教城市之一,宗教与生俱来,成了与这座古老城市相伴相随、不离不弃的魂魄。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最后一点儿金光涂抹在了东面的圣施特凡努斯大教堂上。时间紧迫,在东、西两座教堂之间,我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于是我迈步走向了大教堂。至于近在咫尺的圣母教堂,只好匆匆忙忙从外面拍几张照片,权作纪念,使之成为自己心中充满悬念的一个情结、不断勾起的一个念想。

走进大教堂,便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这座建造于1236―1491年的大教堂是德国最美丽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高高耸立的十字架,形制各异、栩栩如生的圣像和圣画,华丽雅致的大吊灯,透射出来的都是岁月凝聚下来的独一无二、沁人肺腑的高贵气息。最耐人寻味、最令人难忘的是大教堂合唱殿的窗户,它是当年教堂初建时以290块绘画玻璃拼合镶嵌而成。每一块玻璃上,都描绘着各不相同的《圣经》故事,巧妙搭配,匠心独运,古朴细腻,精致典雅。这分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那个特殊年代人的创造性的生动诠释。

大教堂的最里面,是一间密封的、没有窗户的储藏室,这里戒备森严,设有现代化的安检门,腰上挂着手枪、身着蓝色制服的保安人员如临大敌、虎视耽耽地注视着每一个来客。

一拨一拨的来客在保安人员的组织和监督下循序而进。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终于得以一睹这些绝世珍宝的“芳容”。宝物品种多样,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有绘画、雕塑、金器、家具,有手抄本、青铜器,还有当时的主教服饰、宗教用品等,共650多件。不仅有德国本土的,还有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的,保存相当完好。

走出大教堂,已是黄昏时分,迷人的哈尔勃施塔特和神秘的大教堂宝藏渐渐消失在浓密的夜色中。车子飞快地驶出了这座鲜为人知的小城,我却依然沉浸在对这座小城的美好回忆中。卓异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赋予了这座小城旺盛的生命力,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则为小城插上了不断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