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评价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评价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我国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通过三大类14个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构建我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各县(含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分类,界定各类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解决县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县域经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作者简介】史贞,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080-04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层次的区域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结合点,属于中观经济范畴。它能够有力地结合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为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延伸拓展提供平台。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健调控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的县域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如中国的“百强县”等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带动落后地区也将是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尝试以县域经济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央更是在县域经济的制度规范、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但同时,由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县域缺乏合理的规划与产业布局,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趋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以中西部更为严重,导致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区域非均衡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所以,进行县域经济综合评价研究,不仅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减少城乡差距、合理区域布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所在。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作为衡量我国“十二五”规划完成效果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栋生教授认为:县级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范畴。它是一个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具有地方特色,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法棠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县市区这一行政区划内开展的全部经济活动,是按行政区划认定的区域经济。综上观点,县域经济问题首先是区域经济问题。相对比而言,大区域的发展主要是以资源和第二、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而县域经济的产业都过于单一。由于其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特点,市场体系并不健全,环境因素、体制因素和政策因素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具有代表性的有:谢自奋等(1996)从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的角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从经济管理网络关系角度对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凌耀初(2005)论述了县域经济的特征、地位和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陈志德(2006)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背景以及现状,提出了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运行机制的创新机制及创新模式。禹新荣(2010)基于竞争力理论,从中观的层次和产业的视角,首次完整提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命题,对其基本理论、形成机制和评价体系进行阐述和分析,创新产业竞争力研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模式,构建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崔征(2011)通过寻找落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利用2004年到2009年的数据对通榆县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静态、动态的对比分析,寻找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王鹤春等(2012)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G-R-I-E模型,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及对策。朱士鹏等(2013)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到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

从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大区域由于资源秉赋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所形成的经济非均衡发展会直接引致县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每个县由于先前的自然条件、政策扶持力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尽相同,彼此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相差较大。为了能够科学地了解和反映我国各县的经济、社会活动状况,本文从县域经济水平、县域经济活力和县域人民生活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用以研究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找出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因素,从而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指标体系

由于县域经济本身既属于综合性经济,又属于区域性经济,又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单位,故本文综合其所具有的上述特征,选取14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指标体系见表1。

其中,县域经济水平指标用以反映各县的经济水平在其所在市域经济水平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各宏观经济指标占市域指标比来实现;县域经济活力指标用以反映县域的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状况间接反映其经济活力和潜力;县域人民生活主要通过城乡人口结构和收入状况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差距(其中城乡收入比和城乡人口比是逆指标)。

我国整体处于经济转型期,而以山西省这一资源型省份的转型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山西省为例,通过对山西省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本文所用指标均来自于《山西统计年鉴2012》,为实现指标评价过程中的可比性,各指标均转换为相对指标形式。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大致分类和综合排名,并且对影响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综合评价

利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关键是要获取各级指标权重并通过加权平均获得上级指标。指标权重获取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大类方法,其中主观赋权法主要利用专家打分进行,而客观赋权法更能通过数据信息体现指标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指标赋权时综合了两种方法,既利用主观评价将指标进行分类,又利用客观数据信息为指标赋权,这样更能使信息科学、有效。

第一步,依据各一级指标下所包含的二级指标计算主成分,依各指标在其相应主成分中的载荷系数大小,进而计算各二级指标的主成分即为一级指标。以县域经济水平为例,其包括六个二级指标,依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计提主成分,依其特征向量矩阵可将Y1表示为

Y1=0.4864X1*+0.4796X2*+0.3244X3*+0.4597X4*+0.455X5*

其中,Xi*分别为Xi经过标准化之后的数据,经计算后即可得县域经济水平的总得分。其他一级指标Y2,Y3均按此方法计算。

第二步,再视Y1、Y2、Y3为三个变量,重复之前的赋权过程,可得各指标Y1、Y2、Y3的权重。测算结果分别为0.326、0.328、0.346,权衡考虑这三个一级指标对县域经济评价的作用。本文认为三个指标均反映了县域经济的不同方面,所以视三个指标具有同等权重。最后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为:

Y=(Y1+Y2+Y3)/3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可以看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评价指数得分大于1的,这些地区的县域经济水平得分和县域人民生活水平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县域,说明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县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状态,而这些地区恰好是山西省资源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域。以孝义市为例,孝义市以综合得分4.8625居于榜首,说明孝义市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尤其是孝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7.8685,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市,表明孝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很高。但是,孝义市的县域经济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其他各地区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其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其发展动力不足,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惠民。这表明孝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亟需转型发展以求谋取持续繁荣发展。整体看,这些县域的发展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在经济转型时期,这些区域是否具有后续动力将成为这些县域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类是评价指数得分大于0小于1的,从各一级指标得分可知,该类县域的经济动力和潜力得分相对其他两个指标较高,同时可以看出,介休、应县、右玉、平遥等旅游资源开发较好的县域均在此类,说明其经济发展的后劲较大,具有可持续性。第三类是评价指数得分小于0的,从指标得分的结果看。该类县域在三项指标得分均偏低,属于县域经济中发展严重滞后的群体。

由主成分分析求得山西省各县综合评价指数分值,得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本文进一步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验证主成分分析的结论,其聚类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综合评价方法是有效的。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对各县市的发展特征作进一步的讨论。第一类是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县市,但正由于其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建立在资源依赖的基础上,所以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出现诸多问题。第一类县市由于过多地重视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业的发展,导致该类县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人口比的得分是最低的,说明在农业和城乡结构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工业畸重发展势必会带来后序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此类县市应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的重点城市。第二类是经济活力较好的县市,这些县市在各项指标的表现居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虽然这些县市目前在市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突出,但其具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均劳动生产率较高,如果能够加大经济投入,合理规划经济结构,其未来的经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第三类是整体发展水平均较弱的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是山西省今后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着手点,这些县市缺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说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规划,没有明确其在山西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对这些县市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构建了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山西省96个县(含县级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指标进行赋权计算,通过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对比,并结合各县域实际发展水平,说明该方法可行,能够有效地对各县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2.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得分显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两极差异严重,资源依赖地区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这并不能说明山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就高。由于对资源过度依赖会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起到足够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所以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更应重视各县市在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3.对经济发展动力得分较高的各县市,山西省政府应加大对其经济的扶持和投入,并注重其特色产业的扶持,利用“综改试验区”的建设契机带动这些县市的充分发展,为山西省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整体落后的县市,其成为影响山西经济水平整体提升的最主要地区。山西省应重视对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可通过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4.通过对山西省的研究,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对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可将该指标体系应用到全国各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我国县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竞争潜力和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