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主流方向是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促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进入学科培训”层面。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不仅是培训内容方式的改革,同时还涉及培训工作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本文着重就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教师培训管理体制,从而为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进入学科培训”层面提供强有力的管理保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兴则教育兴。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从2011年初开始,甘肃省会宁县以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为契机,启动了一场“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的教师培训改革。希望通过培训重心从教师进修学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促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进入学科培训”层面,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贴近一线学校,贴近一线教师,贴近一线教学,从而为解决多年来教师培训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践性培训比较薄弱;受训教师学习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等问题找到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

笔者是这场培训改革的亲历者,从2011年的改革实践来看,“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的教师培训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不仅关系培训内容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培训工作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下面我就这场改革中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师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进入学科培训层面,传统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型的教师培训活动了。从2011年我县教师培训改革实践来看,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

1、培训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不科学

做好培训改革方案的研制,是做好培训宏观管理工作,增强培训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的首要任务。为此,搞好培训改革首先要把功夫下在改革方案研制上。然而,本轮培训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存在不少漏洞:一是培训层次定位模糊。对所有参训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二是培训目标定位不准。这不仅导致了各培训基地落实起来无所适从,而且也造成了整个培训流程的盲目随意。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从而导致各培训基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学员听课多少节,上课几节课,写多少字教育随笔作为培训内容来要求和考核。培训改革方案设计缺乏必要的科学性,直接导致培训实施过程缺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管理职能定位模糊不清

本轮教师培训改革涉及县教育局及其师训管理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县直各中小学培训基地以及各乡镇教管中心。只有准确定位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能,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序高效开展。但从会宁县2011年教师培训改革实践活动来看,培训的管理职能定位并不准确,从而导致有些环节管理职能交叉,有些环节管理职能缺位现象的发生。突出表现在进修学校的职能定位上,本来随着培训重心下移至各培训基地,进修学校的职能,除了负责报到注册、分科组班、生活保障外,最重要的职能应该是组织业务骨干对培训基地提供专业支持、对培训过程监管、对培训效果评估。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文件明确规定进修学校在基地的职能是管理学员出勤和随学员听课。事实上,各培训基地又实行签到制等学员出勤管理措施,即便是没有进修学校的参与,学员的出勤率相当好。而对培训基地的专业指导、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由于进修学校人员没有发言权而处于缺位状态。

3、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毕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组织管理此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政策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从会宁县2011年教师培训改革实践活动来看,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过分依赖行政命令、纪律约束、缺乏专业引领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相当突出。比如每一期培训开班典礼领导的讲话内容中和随机督查过程中领导的发言。本来这些场合是我们向学员讲清培训意图和培训操作规程的场合,更是我们进行思想宣传,组织动员,激发学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紧迫感和责任感的绝好机会。可是学员们听到最多的是强调行政命令和纪律要求的“官话”,难得听到先进学习理念和务实专业指导等“行话”。这等于告诉学员一个错误的信息:参加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规定的动作”,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至于思想观念有没有转变、知识结构有没有更新、专业技能有没有提升这些核心任务统统变成无足轻重的任务了。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对策的思考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重心从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改革工程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只有创建一个科学有效,保障有力的培训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

1、准确定位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把教师培训的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至中小学培训基地,不仅仅是培训内容方式的改革,同时涉及培训工作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只有准确定位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序高效开展。为此,我建议:对涉及培训改革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可否做如下定位:(1)县教育局成立的培训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培训改革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做好培训规划方案的顶层设计;其次才是对培训实施过程的组织动员和督查指导;(2)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专业培训机构,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对教育局的培训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和对培训基地的实施过程提供专业指导;其次才是负责培训的报到注册、分科组班、对基地培训过程监管、对基地培训效果评估和学员生活保障;(3)各基地学校,作为培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其核心职能应该是研制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组建精干的培训团队和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其次才是加强学员的学习纪律管理、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培训档案的建设、培训室的布置以及培训成果的布展。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是做样子,搞形式,走过场;(4)各乡教管中心,作为培训对象调训机构,其核心职能应该是排摸清楚本乡镇教师培训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训计划,提高调训计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解决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多年不训的问题;其次是协调受训教师所在学校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师学习期间,所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2、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师学习培训情况考核制度。由各培训基地会同教师进修学校对培训学员从四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班级管理素养和教育科研素养),三个层面(思想观念转变、专业知识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进行全面系统考核并作出鉴定,向县教育局和教师所在乡校反馈考核结果;(2)完善教师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管理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把教师的学习培训表现,学习能力,学习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结合教师年度考核,开展述学评学考学活动。教师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3)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教育局师训主管部门会同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委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进行评估,特别要组织学员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各基地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水平;(4)建立培训基地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创建“校本研训示范校”活动,树立几个培训基地学校培训活动开展较好、有创意的典型学校,利用开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培训活动搞的不好,抓的不实的基地学校,限期整改,甚至通报批评。

3、以提高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为抓手,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

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英格尔斯所说:“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也会变成废纸一堆。”这就告诉我们,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管理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作为从事培训改革管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第一要有较高的培训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管理的层次越高,要求管理人员的理论分析能力、把握政策能力、宏观决策能力越强;第二要有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要保证培训改革管理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其中最主要的业务工作能力是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出一个好的点子,制定一个好的政策,提出一个有力的指导意见,只有在充分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调查研究的高水平,不会有管理工作的高质量;第三要有一个好的工作作风。好的工作作风首先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正确的决策都是靠讲真话搞出来的。同时,求真务实还有一个工作出发点问题。工作不是为了上镜头、登报纸,也不能把写了多少材料、开了多少会、组织了多少活动,看成是最终的工作成绩。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落实、出实招、求实效上,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最后,好的工作作风体现在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强烈的责任心,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核心和前提。有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才能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才能有求实、奉献、负责的作风。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管理人员,才能从根本上改进管理工作方式,真正做到管理、指导与服务相结合,从而提高培训管理工作质量。

(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2011―2012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课题“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