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花鲈鲤池塘人工驯养试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鲈鲤池塘人工驯养试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花鲈鲤是抚仙湖特有土著肉食性鱼类,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对维护抚仙湖鱼类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收集抚仙湖捕捞所获花鲈鲤28尾,在池塘条件下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试验,驯养成活12尾。通过多年驯养培育,目前驯养培育的花鲈鲤已达到性成熟,为下一步开展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花鲈鲤;池塘;人工驯养;繁殖;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S9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61-02

花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gain(Tchang)],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亚科(Barbinae),鲈鲤属(Percocypris Chu)[1]。本属鱼类仅有1种,分化为3个地理亚种,抚仙湖产1亚种,即花鲈鲤,地方名花鱼,仅分布于抚仙湖,为该湖的特有鱼类[2]。其种群数量较少,但因个体较大,为抚仙湖的主产鱼类之一[2]。花鲈鲤个体较大,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体长达65 cm。头较大,侧扁,头长明显大于体高和尾柄长,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性的特点是性成熟前的幼体以子陵栉虎鱼等底栖小型鱼类和秀丽白虾为主食。成体则以生活于湖泊敞水区中上层的 白鱼为主食。除头部外身体的其余部分被较细密的鳞片。侧线完全,略下弯,向后入尾柄的正中。腹鳍基部具腋鳞,背鳍基部具浅鳞鞘。鳃耙短小,排列较稀疏,下咽齿顶端尖而钩曲。体略侧扁,较延长。背、腹缘轮廓线均呈浅弧形。吻较尖长,位于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叉形。生活时体色为黄绿色,体侧上半部具分散的黑色斑点,不成条行。在头背和头侧的黑色斑较大,颜色较深。背鳍和尾鳍微黑,其余各鳍为灰白色[3-4]。

花鲈鲤在抚仙湖自然水体中的产卵时间是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3月,而集中于2月产卵。产卵期为湖水的低温季节,水温为12~14 ℃。产卵场位于湖泊的出水口等有流水处,底质为砂石,水深1~5 m不等。产卵前,雄鱼用胸鳍、腹鳍在砂烁上清理出一块直径30~60 cm的圆形产卵窝。然后,雌、雄鱼在产卵窝周围追逐,并产卵授精。受精卵沉落于产卵窝及其附近的砾石间并吸水膨胀[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抚仙湖受人类活动、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湖泊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变化,土著鱼类资源衰竭,花鲈鲤也不例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花鲈鲤资源,自2008年开始,在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玉溪市水产工作站高度重视下,陆续收集抚仙湖花鲈鲤原种,开展池塘人工驯养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鱼种选择

试验用花鲈鲤原种收集均为抚仙湖捕捞所获,2008年以来,先后共计收集到花鲈鲤原种28尾,规格为15~50 cm,用于池塘人工驯养试验。

1.2 驯养地点和时间

驯养时间为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驯养地点选择在抚仙湖西岸的玉溪市古生态抗浪鱼科研保护中心。该中心坐落在抚仙湖边,占地面积4 hm2,有大小不等的鱼池102口,为砖砌、水泥抹面的“五面光”鱼池;该中心交通便利,水、电、路畅通;中心鱼池与抚仙湖紧邻,水源为抚仙湖水,自然条件与抚仙湖相近,水质条件符合野生花鲈鲤生长要求,有利于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试验。多年来,中心在相关水产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了 白鱼、云南倒刺、抚仙四须、杞麓鲤等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育研究,均取得了成功,掌握了抚仙湖多种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育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繁殖试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1.3 驯养池塘仿生布设

驯养池塘紧邻抚仙湖,气候条件与抚仙湖一致,池塘为“五面光”的混凝土池塘,长×宽×深=8.0 m×6.0 m×1.5 m。池塘顶部进水口一方用石棉瓦沿池边伸入池塘1.3 m,形成面积为8 m2左右的遮阳棚,下方用石块、空心砖等在水下堆积成空心假山,鱼可自由出入,底部铺撒抚仙湖中打捞的湖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为花鲈鲤创造隐蔽、安静的环境,同时,进水时避免花鲈鲤抢水跃出鱼池[5-6]。

1.4 水源条件

驯养水源来自抚仙湖,水源丰富,水质清新,透明度高,属地表水Ⅰ类水质。花鲈鲤原种来源于抚仙湖,驯养水源为抚仙湖水,水质条件符合花鲈鲤生长要求。

1.5 驯养方法

将收集到的花鲈鲤原种用4%的食盐水浸洗消毒后,投放到模拟自然生态的驯养池中,认真观察,精心照料,每天9:00和16:00坚持“四定”投喂,根据花鲈鲤的食性属肉食凶猛性的特点,尝试投喂银鱼、小杂鱼、小虾及各类动物性饵料,适当搭配鲤鱼配合颗粒料、谷物、麦子等饲料;投喂开始时按鱼体重量1%~2%进行投喂,以后逐步增加投喂量,待花鲈鲤适应池塘环境,能主动摄食时,将投喂量增加到3%~8%。根据观察,花鲈鲤只摄食动物性饵料,随后投喂的饵料以银鱼、小杂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日常管理:刚采集到的花鲈鲤放入驯养池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很容易受惊在水中乱窜。而且游泳速度迅速,体能消耗较大,放养后15 d内易受伤、发病、食欲不振,死亡率高。因此,要注意保持驯养池周围环境安静,尽可能避免鱼受惊;花鲈鲤极喜好追逐活食,开始尽量投喂活饵料,注意及时打捞被咬伤、死亡的残饵,定期用皮管吸出池底污物,避免污染水质;同时,逐步搭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驯养过程中每周应加注湖水2~4次,改善水环境,保持水质清新。

1.6 病害防治

导致花鲈鲤在驯养过程中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对环境不适应,饵料不适口,以及乱窜乱跳机械损伤等物理因素引起感染发病死亡。几年来的池塘驯养发现,花鲈鲤常见鱼病主要有寄生虫锚头蚤病和细菌性赤皮病。为防治锚头蚤病,发病期间用敌百虫、硫酸亚铁合剂按常规方法和剂量全池泼洒2~3次,每次间隔3 d,即可治愈。赤皮病,驯养初期鱼体因惊吓跳跃容易受伤,易引发赤皮病。防治上,一是应保持驯养环境安静,尽可能避免鱼体受到惊吓跳跃,造成鱼体损伤;二是一旦发病,可用戊二醛、聚维酮碘、强氯精等,按照常规用量和方法全池泼洒2次,时间间隔5 d,即可治愈。此外,为预防鱼病发生,应定期清洗鱼池,并用强氯精、高锰酸钾、食盐等进行药物消毒,拉网捕捞进行观察研究时,将鱼重新放回鱼池前,可用食盐、高锰酸钾等进行鱼体浸泡消毒,预防鱼病的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收集到的28尾花鲈鲤原种,经过6年池塘人工驯养,目前驯养存活12尾,驯养成活率42.9%,成活鱼全长42~57 cm、体重610~1 200 g。驯养期间,花鲈鲤能正常摄食银鱼、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能正常生长,但基本不摄食配合颗粒饲料、谷物等饲料。驯养的花鲈鲤2011年起陆续达到性成熟。

2011―2014年在花鲈鲤的繁殖季节,连续4年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利用性成熟较好的6尾花鲈鲤亲本,按照雌雄比1∶1的比例,通过注射激素人工催产、人工授精方式,3尾雄鱼顺利排精,3尾雌鱼亦顺利排卵,先后获得受精卵共计近1万粒,但仅孵出鱼苗2尾,未培育成活。

3 讨论

一方面花鲈鲤池塘人工驯养获得成功。从驯养试验结果看,花鲈鲤池塘人工驯养成活率虽不太理想,但也成功驯养成活12尾,且基本达到性成熟,为进一步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形成小规模花鲈鲤亲本群体。在抚仙湖花鲈鲤种群数量已经很少,在原种极难获得的情况下,驯养成活的12尾花鲈鲤原种,目前均已达到性成熟,形成小规模花鲈鲤亲本群体,为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研究,获取花鲈鲤苗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花鲈鲤人工繁殖未获成功,分析其原因。一是驯养培育方法有待改进。池塘仿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增加池底进水口,使驯养培育池微流水环境更适合花鲈鲤生长发育,有利于刺激性腺发育;同时驯养培育过程中,夏秋季尽可能投喂活饵,促进花鲈鲤性腺发育。二是未准确把握人工授精时机。之前进行的4次人工繁殖试验研究,雌雄鱼虽都顺利排卵排精,但都未掌握好最佳排卵时间,存在或早或晚的问题,可能影响了受精,没能正常孵出鱼苗。三是注射激素的方法和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亲本数量少,之前进行的人工繁殖试验研究,注射激素的方法和剂量单一,没有探索出最佳方式,通过进一步研究,有望取得好的效果[7-8]。

通过试验总结花鲈鲤人工驯养培育技术要点。一是花鲈鲤属肉食性凶猛鱼类,自然条件下捕食湖中鱼、虾为生,驯养过程中食性难以改变,在池塘驯养条件下仍只摄食银鱼、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尤其喜欢摄食银鱼。因此,为花鲈鲤提供充足的活动物饵料是提高花鲈鲤驯养成活率的关键。二是花鲈鲤原种来源于抚仙湖,其野性十足,放入池塘驯养时,初期因对环境不适应,极易受惊跳跃,造成鱼体损伤引发疾病,因此营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并保持驯养环境安静也是提高花鲈鲤驯养成活率必不可少的条件。三是混养培育花鲈鲤亲本有利于其性腺发育。驯养成活的花鲈鲤尝试与抚仙湖其他大型的土著鱼类混养,及时补充活体小杂鱼、虾,让其自然摄食,不仅长势良好,病害少,观察性腺发育情况,成熟度比单独饲养的要好。因此,花鲈鲤亲本培育冬季前应与其他土著鱼混养,秋末冬初时再移入专池培育。

4 参考文献

[1] 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 杨君兴,陈银瑞.抚仙湖鱼类生物学和资源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3] 马秀慧,任爽,王志坚.鲈鲤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3):180-183.

[4] 刘军.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4(4):12-16.

[5] 刘必生,李正友,李建光,等.鲈鲤驯化养殖技术初探[J].水产养殖,2013(2):9-11.

[6] 詹会祥,周礼敬,朱永久,等.野生鲈鲤驯化养殖试验[J].河北渔业,2012(12):26-28.

[7] 崔桂华,褚新洛.鲤科鱼类鲈鲤的亚种分化和分布[J].动物分类学报,1990(1):118-123.

[8] 胡世然,杨兴,周承辉,等.清水江鲤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技术研究[J].农技服务,2014(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