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硝矾洗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硝矾洗药在皮肤科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硝矾洗药是皮肤科多年应用的名方、验方,临床上多有使用,在治疗浅部真菌病、痤疮、急性湿疹、小儿湿疹、肛周湿疹、汗疱疹、手足多汗症等方面疗效显著,现将其在治疗湿疹、汗疱疹、股癣、痤疮方面的体会作简要介绍,结果表明:硝矾洗药配合中药内服及外用药等其他治疗方法,起效更快,疗效也更好。

关键词:硝矾洗药;皮肤科;临床经验;湿疹;汗疱疹;股癣;痤疮

1组成及用法

芒硝15g,明矾15g,硼砂15g共为细末,取1000ml沸水冲化,放温外洗或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20min。

2功效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方中芒硝味咸、苦,性寒,外用泻热软坚;明矾酸、涩,性寒,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硼砂甘、咸,性凉,外用清热解毒,消肿去腐,三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之功[1]。

3临床应用

3.1湿疹

张某,男,49岁,2016年5月来诊。主诉:四肢红斑、丘疹、渗液伴瘙痒反复发作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冒雨涉脏水后双下肢出现红斑、丘疹,自觉瘙痒,夜间痒甚,影响睡眠,平素喜搔抓患处,自行外用“皮炎平”“湿毒清”“黄皮肤”治疗,效果不显,逐渐发展至双上肢、手掌,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专科检查:四肢、手掌红斑、丘疹、渗液,部分糜烂、结痂,红斑界不清,皮损对称分布。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证;西医诊断:湿疹。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嘱其避免搔抓,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并给予硝矾洗药外洗患处,每次15g,用1000ml热水冲开,待常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20min,连用7d。二诊见皮损渗液、糜烂较前大为减轻,可见新鲜皮肤生长,自觉痒减,嘱其避免搔抓,继续外洗3天并配合外用丹皮酚软膏。三诊见皮损大部消退,无明显痒感,嘱继续外用丹皮酚软膏,注意皮肤保湿,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搔抓,随访1月未再复发。小结: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2]。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躁,乃致肌肤甲错。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迟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所致。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四经有密切的关系[3],临床上在治疗本病时根据急性期、慢性期的不同,给予硝矾洗药外洗并配合抗组织胺、外用药物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2汗疱疹

李某,男,30岁,2016年8月来诊。主诉:双手掌细小水疱伴瘙痒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圆形小水疱,自觉瘙痒,曾口服扑尔敏片,自行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治疗,效果一般,纳眠可、二便调。专科检查:双手掌多汗、细小水疱,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群集于手掌,皮损对称分布。水疱内含澄清浆液,皮肤少量脱屑。诊断:中医诊断:瘙痒湿热证;西医诊断:汗疱疹。治宜:解毒、利湿、止痒。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并给予硝矾洗药外洗患处,每次15g,用1000ml热水冲开,待常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20min,连用5d,洗完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二诊瘙痒较前大为减轻,水疱较前部分消退,嘱其避免搔抓,继续外洗3天并配合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三诊见皮损大部消退,无明显痒感,嘱继续应用硝矾洗药外洗3天,少食辛辣刺激助火之物,避免搔抓,随访1月未再复发。小结:本病是对称发生在掌跖、指趾屈侧皮肤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常伴手足多汗。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发生在皮肤的湿疹样超敏反应。小汗腺本身无明显损害及汗液潴留现象,但减少掌跖部位出汗有助于临床缓解。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尤其是癣菌)、局部过敏或刺激、过敏性体质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4]。临床上在治疗本病时应用硝矾洗药外洗患处可有效减少汗出,缓解瘙痒。在外洗的同时配合外用药物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3.3股癣

张某,男,72岁,2016年9月来诊。主诉:右腹股沟红斑脱屑2年余,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2年前阴囊潮湿,右侧腹股沟红斑伴脱屑,近1月来腹股沟处反复出现红斑瘙痒皮屑,夜间瘙痒难耐,有时搔抓直至出血,影响睡眠。自行外用达克宁,效果不著,时好时坏、反复发作。专科检查:右腹股沟处红斑,少许脱屑,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周有扩张的红斑,皮损成环形,真菌镜检(+)。诊断:中医诊断:圆癣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股癣。治宜:清热燥湿,止痒杀虫。给予硝矾洗药外洗并配合达克宁软膏。用法:每次15g,用1000ml热水冲开,待常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min,连用7d,然后达克宁外涂。用药1周后皮损颜色变淡,瘙痒消失,潮湿感明显减轻。复诊嘱:达克宁外用5d后停用,继硝矾散外洗2周,症状消失,复查真菌镜检(-)。定期低浓度硝矾散外洗会阴处。观察1年未见复发。小结:本病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本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身的手、足、甲癣等感染蔓延而引起。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5]。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发于体表、股间者则为紫白癜风、圆癣、阴癣等[6]。临床上在治疗本病时,外用药物的坚持使用非常重要,应用硝矾洗药外洗可有效减轻渗出,缓解瘙痒,提高疗效。

3.4痤疮

宋某,男,21岁,2016年9月来诊。主诉:面部红斑、丘疹、粉刺伴痛痒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来面部经常出现红斑、丘疹、粉刺,自觉疼痛、瘙痒感,面部油腻,曾于当地诊所多次诊治,反复发作、效果一般。专科检查:颜面部红斑、密集红色丘疹,部分脓头粉刺,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可见类似皮损。诊断:中医诊断:粉刺;西医诊断:寻常痤疮。治宜:清热祛湿止痒。给予硝矾洗药外洗并内服痤疮合剂。用法:每次15g,用1000ml热水冲开,待常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用药1周后皮损颜色变淡、平软,面部油腻感明显减轻,痒痛感渐消,偶有新发皮损但无脓疱和痒痛感。坚持用药1个月,面部皮损大致趋平,偶有新发皮损,留有色素沉着,油腻感近无,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后面部仅留色素沉着和少许印痕。嘱定期低浓度硝矾散外洗面部。随访1年未见明显新发皮损。小结: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7]。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及皮脂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继发炎症反应等四大原因相关,部分患者的发生还与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及饮食等因素有关[8]。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及皮脂增加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调,雄激素水平增高可使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增加[9]。中医认为本病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助火之物、肥甘厚腻之品,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10]。临床治疗中除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外,根据体质的不同,辨证论治并应用硝矾洗药外洗,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肯定。

4总结

硝矾洗药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应用于真菌感染癣证,杀灭真菌,止痒收敛,应用于细菌感染,可抑制细菌性炎性渗出,消肿止痛;应用于阴道炎、外阴瘙痒,可抗阴道滴虫、念珠菌等,减轻局部腺体分泌;应用于疣可软坚蚀疮,腐蚀赘疣;应用于湿疹皮炎类疾病可减轻炎性渗出,消炎消肿止痒;应用于汗疱疹、手足多汗症,可抑制汗腺分泌,收敛止汗[1]。硝矾洗药可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病、湿疹及皮炎类疾病、汗疱疹、手足多汗症、疣、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及滴虫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病,均有显著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芒硝外敷创面可以加快淋巴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起到消肿止痛作用;明矾体外实验证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表明有较强的凝固蛋白质作用,具有收敛功效;硼砂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有抑制作用,外用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及紫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1]。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药液浓度、温度及用药时间,对于颜面、外阴等薄嫩之处,可先从低浓度、小剂量、短时间开始,循序渐增,如洗后出现皮肤潮红,刺痛,起水疱等刺激反应时应加水稀释后再用。可单独外洗,也可配合中药内服及外用药等其他治疗方法,起效更快,疗效也更好。

参考文献

[1]唐志坤,杨菊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0,24(2):140.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9.

[3]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6-167.

[4]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5.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3-84.

[6]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59.

[7-9]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75.

[10]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1.

[11]李军涛,张晓杰.山东中医杂志[J].2011,30(2):135-136.

作者:杨明慧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