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亟待加强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打造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学者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范畴主要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合作动因、合作特征、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及模式研究(包括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环境因素、政策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管理机制、合作模式)两大部分,研究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融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但对于国际科技合作在不同时期的合作内容、合作模式以及实践创新的研究尚显不足。今后一段时期,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特色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融合;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3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01-09

A Review on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ONG Zhenhua

(Graduate Schoo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is in urgent need of strengthening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ndustry and society so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countriesalong the routes.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one of today’s hottest academic highlightsamong the scholars. The researches addresse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rominent fields: the first is the basic theory studies, including co-operational motivation, co-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operational areas, and co-operational content; the second isthe research on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mod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licy condi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almodes which impose an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These researches to some extent ar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integration, feasibility and being empirical.Further research,however, is still needed to be done inco-operational contents, co-operational mode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fore, it is utterly important in the coming year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aking China’s actual situations into account, thus forming a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ci-tech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co-operational mod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一б宦贰笔侵泄首倡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对中国和沿线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合作,还能促进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从而形成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间要素流动与优化国家间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能帮助合作国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这一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涵盖了合作基础、合作领域、合作影响因素、机制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梳理分析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展情况,有利于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合作基础研究

(一)国际科技合作内涵界定

国际科技合作指的是合作双方或多方国家或地区,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政府与研究机构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采取双方认可的方式开展科学技术活动[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就是将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解决合作双方共同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越来越细致。

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是科学合作、技术合作或产品研发合作;可以是正式合作,也可以是非正式合作;可以是双边合作,也可以是多边合作。合作形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作研究和、技术转移和技术转让、联合研究产品开发、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科学技术援助、联合培训、学者访问和交流、信息共享(建设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项目合作开发等;合作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人才合作、信息共享、资金支持、技术交流、设备购买、产品研发、项目开发、贸易合作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合作动因

甄树宁认为“一带一路”不仅能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创新[2]。夏先良认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合作共赢精神,在此背景下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转移我国产能过剩的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有利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新模式的出现[3]。邱斌撰文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能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4]。魏淑艳认为科技全球化、中国崛起、有利机遇期等是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利因素,可以采取多元化策略、拓展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原有合作、新增合作对象等进一步发展国际科技合作[5]。陈宏宇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做法和成果,认为其经验对我们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管理、项目支持、支撑体系建设、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6]。王韧等以广东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实践为例,探索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7]。Tzu-Ju Ann Peng等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概念,认为竞争和合作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合作竞争能够促使参与者在更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8]。孔晓莎等分析了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的现状,认为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仍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除了政府要积极制订战略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以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学研究[9]。

(三)国际科技合作特征

唐克超认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地区及世界影响力、进行全球技术转移、实现科技人才全球化和科技成果全球共享[10]。李红军等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合作成果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全球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认为我国应该从顶层设计、政府投入、质量提升、智力引进、提高自主性等方面得到启示[11]。祁焕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依实际情况分为对等性合作、非对等性合作,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应针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12]。Y Zhang总结了中国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点[13]。P Hu研究了清华大学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情况,总结了以往取得的经验[14]。程如烟阐述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在过去30年经历的恢复、全面开展、互利共赢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从政策方针、机构设置、体制、资金等方面阐述了每一个阶段的战略和政策演变[15]。

二、合作领域和内容

(一)科研和学科

王硕等分析探讨了西方部分国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评估方法[16]。Tomas Hell Strom等从生产力、产学研合作范围、财务效益、教育、出版物、专利等几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17]。Papon研究了基础科学和技术合作组织在科学技术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发挥[18]。Theresa Lar Sen认为,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授,一般能拥有更多的出版物,作品得到的引证也更多[19]。Fuqua等研究了跨学科科学合作[20]。金碧辉、金炬、朱文沓等认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两国科技合作成果来体现[21-23]。古祖雪等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了相关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24]。高占亮等认为应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制订了系统平台框架,并对系统需求和专家信息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25]。叶选挺等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建立了针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了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进行绩效评价[26]。黄河等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绩效管理进行了评价,构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以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27]。Persson从国际合作论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自主论文与国际合作论文的引用影响,认为科研小国的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说明了国际合作对于有着重要意义[28]。王丽贤等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分布、主题分布,并对战略对策、自主创新、高校作用、文献计量、经费保障、项目评估、知识产权等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29]。袁军鹏等对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的主导地位、时间和国别分布分析发现,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学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提出应注重中国学者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提高影响力[30]。

2数学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背景、前景、合作领域、战略意义和合作方式都有相关研究,但对于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缺少定量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突破还有较大空间。多学科综合运用、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或在现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都需要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3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预示着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结合中国实际和区域实际进行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并深化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是今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尚曰.中国(云南)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74-177.

[2]甄树宁.“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4):26-27.

[3]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J].国际贸易,2015(11):26-33.

[4]邱斌,周勤,刘修岩,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88-192.

[5]魏淑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策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3):47-50.

[6]陈宏宇.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09(5):27-28.

[7]王韧,周浩泉,郭凤志.“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广东省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6):27-30.

[8]TZU-JU ANN PENG, STEPHEN PIKE, JOHNSON CHUNG-HSIN YANG, et al. Is Cooperation with Competitors a Good Idea? An Example in Practic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23(4):532-560.

[9]孔晓莎,董漪,姜,等.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4(6):93-96.

[10]唐克超.当前国际科技发展与合作态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1-6.

[11]李红军,高茹英,任蔚,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4-18.

[12]祁焕敏.试论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管理,2011(4):43-44.

[13]Y ZHANG, Z F CHEN, H Y 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ic-Tech Cooper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9,26(10):142-144.

[14]P HU, Y WANG, J MA. Study and Thou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3):12-16.

[15]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11.

[16]王硕,朱桂龙.国外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估方法[J].安徽科技,1998(7):45-46.

[17]TOMAS HELLST ROM, MERLE JACOB.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partnerships[J].Evaluation,1999(5):330-339.

[18]P PAPON. European Scientific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Past Tendencies and Future Prospects[J].Minerva,2004,8(1):61-76.

[19]MARIA THERESA LARSEN.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C].C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7(6):l8-20.

[20]J FUQUA, D STOKOLS, J GRESS, et al.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s a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evention of Substance Use and “Abuse”[J].Substance Use & Misuse,2004,39(10-12):1457-1514.

[21]金碧x.中美科学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95-302.

[22]金炬,马峥.中美科技合作论文成果的国际比较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8(8):37-45.

[23]朱文沓,史豪杰,王弓.从SCI合著论文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J].中国科技论坛,2008(2):139-144.

[24]古祖雪,赵秋丹.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99-506.

[25]高占亮,孟令权,李纯光.关于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的构想[J].信息技术,2008, 32(1): 124-126.

[26]叶选挺,刘云,王文平.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兵工学报,2009(30):51-55.

[27]黄河,皮俊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15-18.

[28]PERSSONO. Are highly cited papers more international[J].Scientometric,2010,83(2):397-401.

[29]王丽贤,张小云,吴淼.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析[J].情报探索,2011(1):19-21.

[30]袁军鹏,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5-9.

[31]苏奕,纪彬.中外国际科技合作的文献综述[J].广东科技,2009(220):59-61.

[32]伊继东,程斌,冯用军.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52-56.

[33]X B LI, B KONG, X C YANG, et al. Study of Eastern Colleg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Gaps, Complementary and Win-Win[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5(12):164-165.

[34]魏红,吴雁江.云南省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99-103.

[35]张华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6):12-15.

[36]何斌,孙树栋.当代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37]郑方能,封颖.确立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11(4): 125-129.

[38]HIROMOTO T. Another hidden edge―Japanese management accoun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6(4):7.

[39]P FENG, B F SUN, D ZHENG.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daptation mechanism[J].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2002(3):57-61.

[40]陈超,雷聪.从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7(7):7-10.

[41]赵光洲,缪姗姗.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重点领域模式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61-164.

[42]LI LI, FENG ZHENGNING, GAO XUEZHU.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Patterns and University Resources[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2).

[43]陶蕴芳,李慧.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中西文化磨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496-498.

[44]R PONDS. The Limi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76-94.

[45]尹希果,李后建.基于SEM的欠发达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24-128.

[46]尹希果,李后建.基于忠诚度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博弈设计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90-94.

[47]DAVIS T, DM HAR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Manage High-Skill Migration:The Case of India-U.S. Relations[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10(27):509-526.

[48]JAMES H. LEBOVIC.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J].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11(13):48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