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光皇帝后宫生活与官窑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光皇帝后宫生活与官窑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属于道光皇帝御用的堂名款瓷器,其内涵已远远超出瓷器本身,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它能够反映出已经消失的古代园囿风貌,另一方面它也是清代宫廷史不可或缺的丰富史料,同时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道光皇帝,与道光这个中国封建社会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鲜为人知的后宫生活

道光皇帝一生前后共有16个后妃,但他最宠爱的当属13岁进宫封嫔的孝全成皇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女,后事宣宗,册全嫔、累进全贵妃。道光十一年六月己丑,文宗生。十三年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立为皇后。二十年正月壬寅,崩,年三十三”。史书记她秀外慧中“明慧冠时”,她能在前后十年时间。从一个普通的嫔位,升为统管后宫的皇后,说明道光皇帝对其宠爱有加。在清宫《陈设档》中,屡见道光皇帝赏赐一些珍玩给全贵妃:“道光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来喜传旨将中洋铜表赏全贵妃”;道光八年又将“寄所托面宝座床上紫檀木嵌玻璃摺镜一件,旨赏全贵妃”,寄所托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湛静斋是道光十一年,道光皇帝为身怀有孕的全贵妃在御园建造的新寝宫。湛静斋建成后三个月,全贵妃生下其子既后来的咸丰皇帝。湛静斋为两卷式建筑,殿内以兰花、梅花、牡丹、竹作为装饰主题,如前殿明间使用了梅花式隔扇,其它房间使用的是兰花、牡丹花式隔扇,寝宫的床罩也以兰花装饰,且在隔扇、墙面及床罩上贴了许多道光皇帝御笔的“各色纸笺字横披、字披、红绢的福禄寿喜和臣工们白绢字画”。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初九日,道光皇帝还传旨:做“吉安”、“出门见喜”两块玉壁子,置于其殿前廊明间的帘架上和前殿迎门处。“湛静斋”三字匾额是由道光皇帝亲笔御书,并明确规定了其质地、颜色:道光十年“六月二十日员外郎贻兴来说懋勤殿太监张进忠交,御笔本文一件,“湛静斋”传旨做黑漆金字匾一面,高二尺宽六尺一寸,得时随托钉挺钩安挂,钦此。

道光十三年在全贵妃晋封为皇贵妃之前,道光皇帝传旨专门为湛静斋烧造黄釉渣斗、盅及里外皆黄的碗:“八月十九日主事那隆阿太监张得兴来说:太监沈魁交金鱼z草瓷穸斗样一件,外黄里白暗龙黄瓷盅样一件,青花白地瓷碗样一件。传旨瓷穸斗一件,着照此样要黄瓷里白烧造六十件,内慎德堂制款三十件,湛静斋制款三十件,俱要楷书字。暗龙黄瓷盅一件,着照此样烧造四十件,要湛静斋制款,俱要楷书。青花白地碗一件,着照此样要里外俱黄色,烧造四十件湛静斋制款,俱要楷书钦此”。《大清会典》对皇后、皇贵妃及贵妃使用瓷器的品种、色彩有严格规定:其中“皇后:黄瓷盘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黄瓷锺三百、各色瓷钟七十、各色瓷杯百:皇贵妃: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黄瓷钟二、各色瓷钟二十、各色瓷杯百、瓷缸二”。按此规定全贵妃当时即使是按皇贵妃使用瓷器的规定,也只能使用里白外黄的黄釉器,但道光皇帝却为她烧造了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使用的里外皆黄的黄釉器,足以说明全贵妃当时在后宫中地位之高。

恭俭惟德的执政理念

与道光皇帝有关的堂名.如“慎德堂”、“慎静斋”、“湛静斋”、“澹怀室”、“养正书屋”等,一方面反映了其作为皇子从“蒙以养正”到登基成大统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深刻表明其“恭俭惟德”、“慎惰思永”、“澹静念无违”的执政理念。道光皇帝是在十分良好的宫廷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在封建伦理思想的教育下,按照宫中旧制,饮食起居习文演武,从小就养成了淡泊平静的心怀。“宣宗皇帝,讳曼宁,仁宗次子,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中所”;“生有圣德,神智内足,天表挺奇,宸仪协度,颀身隆准,玉理珠衡”;“幼好学.从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先后受读。又与礼部右侍郎汪廷珍、翰林侍读学士徐c朝夕讲论”。道光四年(1824年)刊印的《养正书屋诗文全集》,收录了其做皇子时的诗文两千九百二十六篇,从中也不难看出曼宁少年得志。嘉庆“四年四月戊戌,仁宗遵建储家法,亲书上名,缄藏锦匣”,18岁的曼宁被立为皇太子,从此嘉庆皇帝对其愈加爱护,给予了诸多特殊待遇。直至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即正尊位”。

道光皇帝年近四十岁时才继位,步入中年的他对于当时社会经济衰退、王朝政权削弱,及吏治腐败已有所察觉,因此继位后力图振兴大清王朝。他“勤于政事,披览章奏,常至夜分”,为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道光皇帝提出“澄源节流,搏节糜费”的主张,对于皇室的一切费用,提倡以“节俭为要”。这些执政理念在其陆续发表的三篇文章中进行过全面阐述:道光元年(1821)-月颁《声色货利论》,从“声色”“货利”两个方面,引经据典倡导节俭;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二十八日在其圆明园的寝宫“慎德堂”建成之际,发表了《慎德堂记》,文中将节俭与修身图治联系起来,进一步表达了“恭俭惟德”的执政方;道光十七年(1837)圆明园内九洲清晏中三大殿因火灾烧毁,重修建成,七月十七日道光皇帝写《重修圆明园三殿成御制记》,对其节俭观有了新的表述,把“俭”发展到“勤”,认为只有做到勤俭,才能政治清明,国家富强。这其中也涉及到“宫廷应力戒浮华”,道光皇帝不仅将节俭做为施政纲领,且身体力行,“道光元年正月癸丑,御太和殿受朝,乐设而不作。不读贺表”,“道光元年奉旨,自明年十一月起,皇太后宫及养心殿皇后宫,照旧陈设鲜花,其余各宫殿悉行裁撤”,“道光四年春正月壬申,命停木兰秋猎”等等,这些记载在史料中不胜枚举。在道光皇帝的这种执政理念下,“慎”、“静”、“湛”、“澹”、“德”几字成为“明其志抒其怀”的堂名,就在情理之中了。但由于社会的原因,大清王朝的衰落已成历史必然,道光皇帝所采取的种种施政措施,都未能收到很好效果,最终带着宏图破灭的遗憾,只能撒手而去。

风雨飘摇的道光社会

道光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禁烟运动及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社会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土地急速高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拉大。又由于当时社会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水灾、旱灾、蝗灾、震灾、风灾、霜灾、雹灾、瘟疫交替发生,灾害不仅频繁且受灾面积极大,东起沿海诸省,西达新疆等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均有灾害出现,如道光十二年(1832),北方地区“入夏以来,经月不雨”,而江南地区则遭受洪水之灾。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等进行治理,尤以治理黄河的费用最大,每年约“需银三百万两”,“东河南河岁修银三百八十余万两”。灾难减少了道光朝的税收,加重了财政困难。出现了“入少出多”的局面。为扭转经济拮据的状况,朝廷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措施。在此大背景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规模大大缩小也就成为必然。据《清档》记载,虽然此时官窑仍在烧造.所需费用也同于前朝,但实际花费已大大减少。

(苓文作者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