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要紧握充满智慧的“戒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要紧握充满智慧的“戒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与中小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惩戒教育有关。如今“惩戒”似乎成了教师最为敏感和困惑的词,在新闻媒体、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下,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越来越多教师已不敢再严格管理学生,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甚至期末评语连一句忠告都没有,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也助长了他们的恶劣习气。

针对班级管理中的现实困惑,几年前,教育部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赋予教师批评教育的权利。尽管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和煦的春风,无言而教化万方,教师仍然需要用好这个权利,紧握惩恶扬善这把“戒尺”,发挥惩戒的教育作用。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而言,惩戒教育是矫正其不良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说理、劝导等教育方式不起作用的前提下,使用惩戒手段,可让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少犯或不犯错误。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若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置若罔闻、漠然处之,就无法让学生形成规则和法律意识。那么,教师应如何让惩戒成为一种教育艺术,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教师要分清什么是“惩戒”和“体罚”,不要将二者混为一谈。惩戒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增强责任感,而体罚不过是教育者个人情绪的宣泄;惩戒是无损学生身心健康的适度处罚,体罚则是教育者对学生身心的恶意侵犯;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错误,而体罚的目的则是让学生不“敢”再犯类似错误。例如,一名学生写错了一个字,教师告诉他写错了,重抄几次不再写错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倘若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个字抄满整个作业本,则变成一种变相体罚;如果教师再罚学生跑上8000米,那就变成体罚了。

其次,教师要拿好这把“戒尺”,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及当时的心境等因素,把握惩戒尺度与时机,避免粗暴的批评与没有根据的指责,严禁伤害学生身体和自尊心。学生犯错时,教师如果采取霸道而武断的教育方式,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更为紧张。这时教师如果宽容地对待学生,不说伤害学生尊严的话,即使批评学生时态度强硬些,语言严厉些,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明白教师是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惩罚他的。这种态度向学生表明一个立场:老师和你在一起,老师想帮助你。如果学生一犯错,教师就兴师问罪,会很快把学生推向对立面,导致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教师要将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好的教育从何谈起?教师应该都很熟悉这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名学生用泥块砸同学,陶先生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那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陶行知用“糖”当“戒尺”,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指责、打骂,更看不到那条抽打的“戒尺”,但却达到了惩戒的目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罚之以心,陶行知先生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是叫学生做一点这样那样的事情,或让他们唱一首歌,或要求他们完成某项任务,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写错误说明书。这样既不使学生受到伤害,又能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育惩戒权是教师的权利之一,剥夺教育者的惩戒权,就如同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利。批评是重要的教育手段,面对当今更开放、更有个性、更具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在运用惩戒手段时要充满智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逾矩,恰当地教育学生。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