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教育,郁结难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不少专家、名医看来,中医的脱困与复兴,全系教育。可目前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

编者按 现在一些中医院西化严重,如果在中医院,得到的依然是吃西药、打点滴、做手术等治疗手段,那我们还不如直接去看西医呢!

中医院西化很容易理解。几十块最多上百块的针刺、灸法、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疗法,当然没办法跟动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西医检测手法相比,所以传统中医疗法被“边缘化”。

我们老祖宗留下了无数的柜子,每个抽屉打开,吹去灰尘,我们都会发现,里面是灿烂夺目的金饭碗,可是,国内中医却不及国外热火。

为何中医在国外吃香,因为中医在国外,诊费高于西医,但因其简便廉验,所以受欢迎。医疗保险公司也愿意参与其中,很多国家已将中医纳入医保。

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仅欧洲目前就有中医师、针灸师12万余人,每年中医应诊的患者有500万人次以上。欧洲现有中医教育培训机构300多所,连巴黎医学院也开设了中医课程。现今,中医药在世界服务范围已经扩大到140多个国家,并正在向所谓现代主流医学提出挑战。

而我国每万人口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仅为3.06人。医疗机构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约占两成。

现实・寒

中医增长人数不及西医1/12,报考博士居然写不出方剂

2007年毕业于江苏某中医类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小武,早早就转了行当,现在司法系统工作。那一年,同班50多人毕业,只有一半从事了医疗行业,而选择中医为业的不过寥寥五六人。

“据我所知,以后几届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在中医行业就职的比例就更低了。”小武毫不掩饰中医学生“两头受堵”的就业困境,“西医医院基本不招中医学生,但是中医院招聘也不以中医学生为主,这叫我们上哪儿工作去?”据了解,小武班上不少同学本科毕业后就去读了西医研究生、做了西医医生,还有一些同学干脆改行。从2002年至2010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了42253人,这个增幅,还不到西医的1/12。

对于西医而言,有了基础知识,采取现代医学仪器等辅助诊疗手段,就能够对疾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并采取相应治疗。而中医学习,无论是辨症还是开方,都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

“小本”中难出将军,即便是戴上博士的帽子,情况的改观也不是太多。

一位中医急症科主任招收博士研究生,要求写出10个方剂,很多考生居然写不出来。这样的怪事,烟建华教授并不少见。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他发现不少博士生、博士后在开题、论文答辩和课题评价过程中,制订的研究方案和事实存在许多概念错误。

教学・虚

教材编写脱离临床,中医课程压缩严重,成“可有可无附属品”

有人说,中医教育“病”了。最大的病症,也是专家们提及最多的,就是“脱节”。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设置,都与中医最看重的临床渐行渐远。

“编教材的老师是不是临床出身十分关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指出,有些教材只是简单地将单一病症下的症状罗列出来,完全忽视了现实诊疗的复杂性,结果学生到了临床一看,症状大相径庭。

编来抄去,是中医教材的又一隐疾,往往只介绍各家源流,却缺乏对各家学派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案例的集纳、整理。“十八般武艺往那里一放,却不教人怎么用。”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这样比喻。

编一个规划教材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的项目,人人都去争着编撰、抢着署名,质量和效果自然被搁到了其次。

“教材必须改,必须紧贴临床,要多花些时间编写,才能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两个“必须”,道出了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对于中医教材的忧虑。

如果说教材编写问题还属于“院内起火”,那么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中医需要面对的是西医的冲击。

中医专家指出,中医学院的中医课程不断被其他课程挤压,中西医的课程比例从最初的8∶2,下滑至现在的6∶4。“中医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一些专家给出这样悲凉的结论。

另外,在培养模式上,中医类研究生培养按照西制实行分类指导,有“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之分。“科学学位”培养中医科研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才是培养中医临床医生。

“中医教学和临床脱离,搞基础的就单纯钻典籍,搞临床就去做动物实验,这样是培养不出中医人才的。”吕玉波坦言,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割裂,把中医按照现代医学的模式人为分割,这无疑是犯了中医重整体、讲系统的大忌。

环境・郁

“耶稣管和尚”的医院模式让中医难有沃土,回归师承却遭体制难题

讨论中医复兴,许多人更关注的是“种子”问题,如何打造合适的教育模式,如何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

然而,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土壤是否合适。“种子要优良,土壤更要肥沃。”国医大师颜德馨对于综合性医院“耶稣管和尚”的模式颇为不满,在西医学术观点的统治下,中医显然是很难拨开云雾见青天的。

西医的强势,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就连医院,普遍也是按照现代医学来设置的。纯粹的中医生,如果不会管病房、不懂化验单、接不了急症,一般的医院不会接收,自身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又何谈去发展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柴可夫认为,从上游教育到下游医院,西医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具有压倒性优势。

于是,中医教育试图闯出一条“最中国”的突围之路,恢复到师傅带徒弟的师承教育。这样的培养模式,尽管能带出不少好手,但是因为没有院校受教的经历,无法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即便能够参加,近一半的西医考试内容也会让这些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茫然无措。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