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气候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抗灾增产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气候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抗灾增产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了2006―2010年亳州市谯城区小麦增产原因,分析了气候灾害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抗灾增产技术,以促进当地小麦的高产。

关键词 小麦;气候灾害;影响;抗灾增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76-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异常的大环境下,2006―2010年,亳州市谯城区自然灾害频发,频繁遭遇秋季干旱高温、冬季冻害、倒春寒,以及大风倒伏等自然灾害。然而,通过采用小麦抗灾高产种植技术,谯城区小麦产量连续5年逐年增产。平均产量从5 820 kg/hm2提高到6 945 kg/hm2,5年增幅达19.3%,年均增幅达3.9%。

1 小麦5年增产原因分析

据2006―2010年的统计数据,小苗成穗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547.5万穗/hm2增长到615.0万穗/hm2,平均每年增长近15.0万穗/hm2。在单株穗粒数方面,年际间变化不规律,均值在31.5~340.0粒之间浮动。在千粒重方面,同样年际间变化不呈规律,均值在40.1~42.3 g之间浮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成穗数的增加是促成谯城区小麦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2 气候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在2006―2010年期间,外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干旱、冬冻、春寒、倒伏等气候灾害严重影响了谯城区小苗的正常发育生长,大幅限制了产量的提高[1-2]。

2.1 冬春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根据2006―2010年5年数据显示,冻害和春霜冻害、冷害出现次数达15次之多,平均每年出现3次,如此连续多次出现冻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2.1.1 秋冬冻害造成小麦穗数减少。2005年12月3―5日,气温急剧下降到-5.5 ℃,谯城区受灾小麦面积高达69%,一些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如新麦18等大面积受冻,平均麦穗数量减少超过150万穗/hm2,当年总体产量降低30%左右。2007年12月至翌年2月中旬,谯城区遭遇近50年来罕见低温自然灾害。幸好当时土壤墒情较好,麦苗整体抗寒能力较强,大大降低了此次冬冻灾害的影响,稳定了当年的产量。2008年11月至翌年2月,多次寒潮天气侵袭谯城区,导致部分麦田受灾枯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年产量的增加。2009年冬季提前,11月初温度便降到很低,致使年前麦苗没有得到充分生长,主茎叶较往年少0.4片,总体估算统计,导致当年平均苗株减少538.5万株/hm2。

2.1.2 倒春寒造成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2006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因多次低温天气的影响,导致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如新麦18等)出现半截穗、白穗、哑铃穗、半边穗或无穗等现象,致使当年穗粒数减少5~10粒。2007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以及2009年3月,因连续多次大风降温,使得气温从0 ℃以上直接降至-5 ℃左右,巨大温差导致弱春性品种、春性品种,以及抗寒性较差的品种不同部位受冻,据当年产量数据统计,半冬性品种产量降低5%左右,春性品种产量降低50%左右。2010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谯城区气温持续偏低,导致麦苗成长发育缓慢,进而使得成熟期推迟了10 d以上。当年穗粒数减少3~5粒,受灾严重的地区减产高达2 250~3 000 kg/hm2。

2.2 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5―2010年期间,共出现6次危害较大、时间较长的干旱天气,其中4次发生在秋种,2次发生在开花、灌浆期。频繁发生干旱灾害,将严重影响小麦的播种、育苗及开花灌浆。秋种和苗期干旱将使得播种周期拉长,导致出苗不齐、分蘖缺位、缺苗断垄,以及长势不均衡,对成穗数及千粒重影响严重,从而对小麦的整体长势及产量影响较大。如2006年 5月持续高温干旱,导致千粒重减少1~4 g,直接影响当年产量;2010年5月同是高温干旱天气,最高温度超过35 ℃,单株穗粒数减少5~7粒。

2.3 倒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麦生长中后期如遇大风天气,容易造成倒伏,将直接影响千粒重,导致产量降低。如2007年4月末,雷雨大风天气频发,造成谯城局部地区小麦发生倒伏,致使平均千粒重减少4.5 g左右。2008年5月中下旬,连续出现2次雷雨大风天气,造成谯城区大面积小麦倒伏,导致平均千粒重下降5.4 g,产量降低约975 kg/hm2,降幅约13%;2009年,在小麦即将成熟收获的时候突遭大风雷雨天气,致使小麦大面积倒伏,当年收获成本增加750元/hm2左右。

3 抗灾增产技术

3.1 调整种植品种种性结构,增强品种的抗灾能力

对于小麦品种的选择,应该改变以往一味追求产量的观念,追求高产的同时,需要重视对稳产与抗灾因素的选择[3-4]。淮北地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适当搭配弱冬性以及少量弱春性品种,使得早、中、晚茬口兼顾,预防因年前高温而导致小麦拔节、旺长,而存在冻害减产的风险;建议选择矮秆、抗倒、茎粗以及茎秆弹性较韧的品种,提高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3.2 适期足墒播种,达到一播全苗

在秋种小麦适播期内,土壤墒情较好时要趁墒抢时播种;秋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抢墒播种的麦田要在播种后视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微喷补水。确保不发生缺苗断垄、分蘖缺位现象,实现整田均衡生长。

3.3 推广精少量机播技术,培育冬前壮苗

根据小麦品种特性,视播期、土壤墒情,调整播种量,做到精少量机播,促进多分蘖、多长根,培育壮苗越冬。做到4个对应:一是播量与播期对应,在适期早播情况下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适量增加播量;二是播量与土壤墒情对应,在土壤黑墒时适当减少播量,遇旱时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三是播量与品种对应,分蘖力强的品种、小粒品种适当减少播量,而分蘖力弱、大粒品种、发芽率低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四是播量与土壤质地对应,沙土、两合土地适当减少播量,淤土地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要求半冬性品种播种量在105~135 kg/hm2,平均127.5 kg/hm2左右,基本苗在225万~270万株/hm2之间;行距扩大到20 cm以上,一般在23~25 cm,播种深度在5 cm左右。

3.4 推广深耕(深松)+旋耕及旋耕+镇压作业技术

秋种整地,彻底改变单一采用旋耕整地方式,推广深耕(深松)+旋耕,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新型农机具。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更多地吸纳雨水,并促进小麦根系下扎,防旱、防冻、防倒;通过镇压,踏实土壤,减少漏风失墒和冷空气侵入,提高土壤防寒抗冻、抗旱效果。一般要求2~3年旋耕加1年深耕(深松)作业。

3.5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小麦茎秆的抗灾能力

一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锌、硼等微肥,实行氮肥后移和叶面喷肥。一般要求氮肥的40%在小麦拔节期追施,防旺长、防早衰、增粒重。追肥试验表明,追肥麦田较未追肥(一炮轰)的麦田增产8.7%,在小麦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可提高千粒重2 g左右。二是推广施用控释肥料,应对农民外出打工采用的“一炮轰”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效,减轻劳动强度。

3.6 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效

在重点抓好土壤消毒处理和药剂拌种的基础上,以农机、植保、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实行统一购药、统一喷药、按地收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据调查,及时喷药防治穗蚜的麦田,较未喷药的千粒重高14 g,较喷药不及时的千粒重高2~3 g。

3.7 实施化学调控,降低株高,增强茎秆的抗倒能力

对高秆品种麦田,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壮丰安等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预防中后期倒伏。据试验,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株高65 cm,较未喷施的株高降低15 cm左右,未发生倒伏,而没有喷施的麦田全部倒伏。

4 参考文献

[1] 亢武侠,亢冰洁,王少杰,等.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8):22-23.

[2] 马娟,陈勇夫.小麦避灾、抗灾、减灾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2(1):32-34.

[3] 殷成猛,金红静.小麦抗灾减灾应变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6):190-191.

[4] 胡承霖,姚大年,章力干,等.安徽沿淮淮北小麦抗灾与高产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5):71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