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人的主题的描写与揭示构成西方文学整个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面,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感性,理性,主体性有不同的影响,反映到文学中对人的主题的探讨也有其不同侧重面。

【关键词】西方文学 人的主体 理性 人的观念

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则是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西方文学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所谓“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间最高的价值。而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要求以人性、人智取代神性、神智,从上帝那里找回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也即人自己。在新时期下,分析不同阶段西方文学关于人的观念,对贯彻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人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突出特征。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就是我的主题”,就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其中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则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人对个体生命意识与欲望的放纵。在《奥德修纪》中,诗人高度赞扬了奥德修斯“求正道、求知识”的人道观,把人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了,极力肯定人的力量,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鼓吹个性解放。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再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的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灵”取代了“肉”,在关于人的理解上,与古希腊文学表现了明显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之势,体现出一种尊重了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则是后世西方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人的观念

早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自主精神与个性意识的苏醒则使人们重新理解上帝的内涵和人与上帝的关系,同时在宗教的名义下探讨自我的价值。而此期出现的圣母崇拜则是基督教人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张扬了中世纪人民努力挣脱精神枷锁,寻求思想解放的革命情绪。《神曲》在西方文学史上最早放射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随后在文艺复兴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是以古希腊—罗马的世俗人本意识为主体的。它的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等思想指导下文艺复兴运动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也即原欲与理性的关系作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人文观念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如果说,文艺复兴确实如布克哈特所说的是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的话,那么,只有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这个“人”才被发现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人文主义的内涵也才发展到了最完整的境地。莎士比亚通过悲剧告诉人们: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原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性也不仅仅体现在原欲上,而且还体现在其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作出准确地把握。莎士比亚的作品既沟通了人文主义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又延续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血脉,是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的典范。由此,以肯定人的世俗的原始欲望之合理性为起点的人文主义文学,到了莎士比亚这里,又融入了基督教人本意识,欧美文学“人”的观念步入了新的世界。

四.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运动文学与人的理性

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而也使文学中“人”的观念发生了新变。古典主义文学所表达的人对自我力量的肯定与颂扬主要是理性意义上的“人”。这种通过对古罗马的崇尚文学,歌颂了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自己,正好是对人文主义文学之“人”的解放主题的一种延伸,是从另一条道路、另一种意义上延续了文艺复兴运动。

18世纪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就是在张扬人自己。启蒙文学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这种肯定理性力量的文学也就是肯定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

五.浪漫主义文学与人的情感

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也得到了重大变化。这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艺术的方式描绘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崇尚“自然”,表达的主要是人对自然纯真的人性的崇尚,对被理性与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情感与欲望的追寻。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展现的是渴望自由、热情奔放,张扬“自我”,个性主义的“人”的形象。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通过狂野的人性、狂放的原欲之爱与宗教的尖锐冲突,显示了潜藏于人们心底的不可抗拒的人性之爱的美,说明了自然人性原本就是美的。总之,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束缚的强烈的个性主义愿望,使欧美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

六.现实主义文学中人的异化主题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创作,形成了普遍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欧美文学“人”的观念。

19世纪自然主义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强烈影响,其代表作家左拉接受了达尔文的思想,形成了对人与世界的新认识,传统理性主义的“人”在他头脑中一大半被“生物的人”所取代。这种人文观念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规范,使文学对人的描写扩大到了生理性区域,表现了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和后来弗洛伊德及荣格的心理学说是相关的。

著名的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描写的布鲁姆史蒂芬等都是这类典型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受人歧视尽管他们努力寻求自己的归宿但终究像水上的浮萍缺少归宿感总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深刻揭示了人的异化主题。

参考文献:

[1]王松林西方文化视野中的文学与人--评蒋承勇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施志渝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及其特质[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

[3]张岩英雄·异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母题及其流变研究[学位论文]2008-华东师范大学

[4]杜凤兰吴燕西方文学中"人"的主题述评[期刊论文]《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