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期待视野中《呼啸山庄》的审美再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期待视野中《呼啸山庄》的审美再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它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读者期待受挫的分析,再现了小说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 小说《呼啸山庄》 期待视野 审美再现

一、引言:概念的廓清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作者留存在文本中能够被人们发现的期待视野,另一个是读者在阅读中加之于作品的来自生活诸多实践的期待视野。前者是所谓的“理想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内容。但是现代阅读理论认为读者无法完整地恢复作者创作该文本时的原初意图,完美地领略作者意图的“理想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姚斯期待视野系统的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童庆炳,1998)它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在阅读之先及阅读中,读者同样会对小说《呼啸山庄》产生一种期待指向,那么,小说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究竟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二、文体期待的受挫

语言的跳跃,情节的复杂,以及人物的多重性格,使读者对小说的文体期待完全遇挫。从语言来看,不论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对话语言都有一种跳跃性。《呼啸山庄》以洛克伍德到呼啸山庄作为起点,作者并未向读者期待的那样,叙述他的到访会有怎样的效果,而是违背读者的期待,借他之口既呈现了过去,又推进了未来。在叙述的过程中,他时而走向过去,时而关注现在,时而着眼未来,如此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跳跃,使读者在阅读中难以捉摸身在何时。而人物的对话也背离了读者的期待。

复杂的情节则是读者理解小说的另一障碍。方平先生指出,《呼啸山庄》共使用了三重叙事结构来展开情节。第一重是洛克伍德叙述视角,他在第1―3章讲述了外地人眼中的呼啸山庄并在结尾即最后一章洞察了人性的复归,爱消解了恨;第二重则是卡瑟琳的叙述,讲述了“星期日之夜”的故事,那是在小说的第3章,而在第4―30,32―34章,女仆纳莉交代了两户人家的两代家史;第三重则是在纳莉的叙述中通过希斯克利夫(夜闯呼啸山庄)、伊莎贝拉(私奔后的来信、逃出呼啸山庄)、卡茜(夜访呼啸山庄)、小林顿(卡茜的被虐待)和齐拉(卡茜的孤立之境)构成了小说的核心情节。在这其中有对话、书信、独白等多种方法,有相互交织的情节,有混乱的时间顺序,不可谓不复杂。而读者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情节结构的时候,望而生畏之情顿起,阅读进程受挫。

情节的叙述往往是为了人物的刻画,然而这部小说所呈现的人物又是怎样呢?希斯克利夫奔放的激情、鲜明的爱恨意识和残忍的报复手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也使他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综观希斯克利夫的一生,他之所以让人们产生不同印象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矛盾的,他既是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受害者,又是让很多人不幸的施害者;既身受迫害,又罪孽深重。另外,凯瑟琳也是一个谜。她深爱着希斯克利夫,坦言道:“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可是,她却嫁给了林顿,这又为得哪般?

三、形象期待的受挫

意象的复杂、艾米莉・勃朗特所塑造的冰冷阴暗的世界脱离了读者对于小说形象的期待,使读者对作品的形象期待视野完全遇挫。弥漫在《呼啸山庄》中的暴烈、多变、疯狂的奇特氛围,则与艾米莉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的沼泽、旷野的真切体验有关。艾米莉把旷野风暴的感受融合在《呼啸山庄》的意象结构中,紧紧扣住大自然中的原始意象,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无疑,荒原与风暴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象。但毫无疑问,约克郡荒原与那呼啸的风暴给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艺术灵感。

在荒原与风暴中,呼啸山庄又呈现怎样的情景呢?在一个陌生人(洛克伍德)的眼中,呼啸山庄是一个厌世者的“天堂”,整个英国境内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完全跟熙熙攘攘的社会隔绝的地方。荒区的景色是“一片凄凉”,“盖着黑霜的泥土已冻结成一层硬壳”,“凛冽的寒气令人四肢打抖”,沼泽的深洼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连熟悉这一带荒原的人也会迷路……尽管呼啸山庄,连同附近的画眉庄里也有花园、有草坛、有橡树和榛树,有动物,也时常有明媚的阳光和夏季,长年也住着人,然而这个本该富有生机的小天地,在暴君希斯克利夫的统治下,却沦落到比荒原更加无情、严酷、不堪容忍的地步。因此,与作为荒原的呼啸山庄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对应,呼啸山庄内在的环境则是人为的荒原,是精神的荒原,人性的荒原。

当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美好感情都消失了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显得极其阴冷,而艾米莉・勃朗特正是极力地描述这样一个世界。她用她独有的手笔,拨动着复杂的意象,构筑一个阴冷黑暗的世界。她的这份奇特却超出了读者的忍受能力,这个世界太丑恶、太阴冷。习惯了花草虫鱼意象,习惯了温暖世界的读者,无法突破他们原有的期待视野,因而,在阅读活动中自然受挫。

四、意蕴期待的受挫

冷漠是小说带给读者的最为强烈的感受,读者的心灵在这里不是得到净化,而是受到伤害,最终使读者的意蕴期待完全受挫。通过洛克伍德那双惶惑的眼睛,读者看到了比自然中的荒原更为可怕的景象:六七个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四脚魔鬼(指狗)露出白亮的尖牙,一窝蜂地从隐蔽的洞窟里直冲出来,袭击来客,主人却并不急着来解围,屋角是一堆死兔子……总之,这个冷酷的世界比外在自然的荒原更加地令人不寒而栗。

五、结语

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曾说:“作品意义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也就说明了一部作品的价值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得以实现。在文学接受之中,又将涉及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一部真正赢得读者的作品中,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既能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又能打破读者旧有的期待视野,既使读者重温了旧有的经验,又丰富、充实了他们的期待视野,使读者领略到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呼啸山庄》虽然在文体、形象、意蕴期待使读者的阅读活动受挫,但同时也有顺向的相应。因此,虽然在发表之初遭遇暴风雨,但最终仍被大多数读者接受。此外,读者的期待视野因受历史、社会、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突破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文学的发展,应是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尧斯.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A].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为赣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接受美学视角下〈呼啸山庄〉的审美再现》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