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间的序列中介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间的序列中介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测量法以53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尽责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尽责性预示着更多的领悟社会支持,更高的感恩水平和心理幸福感水平;(2)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预测心理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尽责性;心理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感恩;序列中介

分类号 B848.3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3.004

1 引言

与主观幸福感相比,心理幸福感更加关注幸福的本质和内涵 (姚新华,何思彤,葛鲁嘉, 2014),是评价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幸福感的高低体现了其潜能的发挥程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Ryff, 1995)。已有研究表明,尽责性是心理幸福感最为有力和持久的预测因素,尽责性与心理幸福感的自我接受、环境控制和生活目标三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Keyes, Shmotkin, & Ryff, 2002)。尽责性是指个体为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而进行的自我管理(Bakker, Demerouti, & Lieke, 2012)。尽责个体可以对烟酒使用、日常饮食、锻炼身体等行为进行健康管理(Hampson, Goldberg, Vogt, & Dubanoski, 2007),儿童期的尽责性对其40年后成年期的寿命长短和健康水平(包括心理幸福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Edmonds, Cté, & Hampson, 2015)。尽责性不仅具有上述相对稳定性,还具有随情境和情感变化的波动性(李明,叶浩生,2009)。因此,只有深入揭示尽责性预测心理幸福感的内在机制,直接针对中介变量进行干预,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心理幸福感。

已有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尽责性和感恩之间可能发挥中介作用。高尽责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任意行为解释为支持性的亲社会行为(Moran, Christensen, & Lawton,1997),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累积能诱感性社会支持,情感性社会支持的获得可以增进感恩水平(Wood, Maltby, Gillett, Linley, & Joseph, 2008)。也有研究表明,感恩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之间可能起中介作用。依据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个体对来自家人、朋友和重要其他人等外源性社会环境支持的领悟能力越高,越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内源性感恩情感,高感恩个体会更多将精力集中在个人成长、良好关系等体现心理幸福感水平的重要任务上(Froh, Emmons, Card, Bono, & Wilson, 2011)。

因此,本研究通过纳入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变量,提出一个序列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试图揭示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两个中介变量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关系中表现出的顺序性特征,与传统的简单或多重中介相比,序列中介更能揭示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机制,因而同时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序列中介作用能够深入揭示尽责性预测心理幸福感的内在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三所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为89.7%。其中男生337人(62.6%),女生201人(37.4%);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9.30±1.48)岁;文科生155人(28.8%);理工科生331人(61.5%);艺术生52人(9.7%);一年级156人(29%),二年级134人(24.9%),三年级141人(26.2%),四年级107人(19.9%);大城市31人(5.8%),中小城市75人(13.9%);小城镇93人(17.3%);农村339人(63%);独生子女147人(27.3%),非独生子女391人(72.7%)。

2.2 研究工具

2.2.1 尽责性量表

共8个项目,使用王孟成,戴晓阳和姚树桥(2011)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CBF-PI-B)的尽责性分量表。采用1(很不符合)~5(很符合)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尽责性越高。该量表在大学生中已得到应用,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符合测量学要求。本次研究

中该量表的

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3。

2.2.2 领悟社会支持

共12个项目,采用Chou(2000)修订的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多维量表。包含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和重要其他人(老师、同学)支持3个维度。采用1(很不符合)~5(很符合)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领悟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在大学生中已得到验证,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符合测量学要求。本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

2.2.3 感恩

共16个项目,采用白媛媛(2012)编制的感恩量表,分为价值判断、自我情感、人我情感、自我回报和人我回报5个维度。采用1(很不符合)~5(很符合)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感恩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验证,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符合测量学要求。本次研究

中该量表的

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

2.2.4 心理幸福感

共33个项目,使用苗元江(2003)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的心理幸福感分量表。分为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和独立自主6个维度。采用1(很不符合)~5(很符合)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验证,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符合测量学要求。本次研究

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4。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SPSS Process组件进行序列中介作用检验和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Amos 17.0检验模型的拟合指数。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全部测量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共有14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最大因子解释变异量为21.48%,小于40%,所以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3.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尽责性、领悟社会支持、感恩与心理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尽责性、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恩显著正相关,尽责性和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

3.3 尽责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序列中介效应检验

在数据分析时,除性别外,将所有变量标准化,根据SPSS 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6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该方法可以对序列中介模型进行整合性检验(Preacher & Hayes, 2008)。将年龄和性别作为控制变量,以尽责性为自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为中介变量,心理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尽责性可以正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β=0.33, t=8.05, p

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分别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表明,尽责性经过领悟社会支持对感恩的中介效应为0.19,占总效应的35.2%,95%的置信区间为[0.11,0.21];领悟社会支持经过感恩对心理幸福感的中介效应为0.18,占总效应的33.3%,95%的置信区间为[0.02,0.07];尽责性经过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对心理幸福感的中介效应为0.06,占总效应的11.1%,95%的置信区间为[0.03,0.09]。结果表明,检验的各条路径对应的置信区间均未包含0,验证了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序列中介作用模型。采用AMOS17.0对该序列中介模型进行检验,拟合指标为χ2/df=3.33, GFI =0.93, NFI =0.93, RFI =0.91, IFI =0.95, CFI =0.95, TLI =0.94, RMSEA =0.07,数据拟合良好,说明模型可以成立。

4 讨论

4.1 领悟社会支持在尽责性和感恩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尽责性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预测感恩水平。根据尽责性的三侧面模型理论(李明,叶浩生,2009),尽责个体之所以能够领悟到更多社会支持,是因为尽责个体的三个侧面之间有更强的联结,尽责品质、尽责情感和尽责认知三个侧面在相互作用中联结越强,个体越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尽责行为。尽责行为的出现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更多愉快的感觉,而且也可以引导个体主动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已有研究发现,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支持、被尊重和被理解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转化为人际感恩,人际感恩可以促进个体整体感恩水平的提升(Schippers, 2014)。因此,尽责性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感恩。

4.2 感恩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表明,感恩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已有研究也认为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的预测与感恩水平显著相关(Lin, 2016),也就是说,感恩源于能提供很强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的社会情景中,感恩情感体验和感恩行为能提高个体的幸福感。依据社会认知理论,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后会对他人提供帮助的本质做自我认知归因(Wood, Maltby, Gillett, Linley, & Joseph, 2008),高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者倾向于对他人帮助做出更多积极的认知评价,使个体在接受帮助后会感到更加感激,感恩的认知归因可以激发更多感恩情感的产生,从而引导个体更加聚焦感恩的社会情感圈(Schippers, 2014)。感恩又是自我实现者的核心特征,自我实现者具有一而再地感激、敬畏、快乐、好奇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进一步促进心理幸福感的提升(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 2010)。因此,领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感恩间接作用于心理幸福感。

4.3 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尽责性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中介链间接预测心理幸福感,这一结果证实了本研究假设。即尽责性预测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自我理解和感受与个体的感恩水平的高低有关,感恩水平的高低又与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密切相关。幸福感的人格―情境交互作用模型和目标调节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为这一结果提供了解释的理论依据(Quevedo & Abella, 2011)。幸福感的人格―情境交互作用模型指出,不同人格特质可能导致个体对人际情境中的社会支持产生不同的感恩水平进而引起不同的幸福体验。因为尽责个体具有勤奋认真、负责、友善、严谨、节制等性格优势,他们往往通过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自我归因来主观感受到更高的社会支持进而诱发高水平的感恩情感,这些内在心理资源的累积可以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此外,已有研究发现,对目标的追求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卢忠凤,韩明,马建妹,王萍萍, 2016)。幸福感的目标调节模型进一步认为个体目标是在文化常模的影响下形成的,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意识到对自己负责和与他人合作都很重要,个体更倾向于将尽职尽责和与团队合作设置为自己的内在目标,其心理幸福感的程度取决于个体对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在目标的接近程度。也就是说,当个体目标仅仅是满足个人私欲时,其目标的实现通常仅会产生主观幸福感,但不一定会唤起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感受。只有当个人目标与尽职尽责的亲社会行为联系起来,个体对社会支持才能有更深层次的觉知,继而激发强烈的感恩之情,感恩的积极品质能够使个人目标更接近其对高层次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获得更高的心理幸福感。综上,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在M责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增强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教育是提高尽责个体心理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4.3 研究不足c展望

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自评法,所以对该序列中介效应的解释仍需保持谨慎,未来需要将自评和他评以及同伴评定、外显模式测评和内隐模式实验相结合,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发现。但本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人们可以通过培养尽责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和感恩水平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此外,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纳入其他变量,如积极情绪、乐观、希望、自尊等来考察它们在尽责性和心理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白媛媛 (2012). 大学生感恩、负性生活事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李明, 叶浩生 (2009). 责任心的多元内涵与结构及其理论整合.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123-128.

卢忠凤, 韩明, 马建妹, 王萍萍 (2016). 大学生目标追求和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心理技术与应用, 4(2), 71-77.

苗元江 (2003).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姚新华, 何思彤, 葛鲁嘉(2014). 对幸福感研究的审视与思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2(4), 115-118.

喻承甫, 张卫, 李董平, 肖婕婷 (2010). 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18(7), 1110-1121.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1).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4), 454-457.

Bakker, A. B., Demerouti, E., & Lieke, L. (2012). Work eng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e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0(2), 555-564.

Chou, K. L. (2000). Assessing Chinese adolescents’ social support: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2), 299-307.

Edmonds, G. W., Cté, H. C. F., & Hampson, S. E. (2015). Childhood conscientiousness and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40 years later inwomenpreliminary findings of a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PLoS ONE, 10(7), 1-15.

Froh, J., Emmons, R., Card, N., Bono, G., & Wilson, J. (2011). Gratitude and the reduced costs of materialism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2(2), 289-302.

Hampson, S. E., Goldberg, L. R., Vogt, T. M., & Dubanoski, J., P. (2007). Mechanisms by which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s influencehealth stat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healthy behaviors. Health Psychology, 26(1), 121-125.

Keyes, C. L. M., Shmotkin, D., & Ryff, C. D. (2002).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2(6), 1007-1022.

Lin, C. C. (2016). The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9, 13-18.

Quevedo, R. J. M., & Abella, M. C. (2011).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Facetlevel analyse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2), 206-211.

Moran, P. J., Christensen, A. J., & Lawton, W. J. (1997). Social support and conscientiousness in hemodialysis

adherence.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4), 333-338.

Preacher, K. J., & Hayes, A. F. (2008).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0(3), 879-891.

Ryff, C. D. (1995).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lif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4), 99-104.

Schippers, M. C. (2014). Social loafing tendencies and team performance: the compensating effect of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13(1), 62-81.

Wood, A. M., Maltby, J., Gillett, R., Linley, P. A., & Joseph, S. (2008).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trait and state levels of gratitude. Emotion, 8(2), 28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