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糕团民俗文化内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苏州糕团民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民俗文化主要包括顺应自然的和谐观念、苏式点心的传统韵味、细腻重礼的文化心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等方面。文化是民俗活动之根,苏州糕团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文化优先,在深入挖掘和整理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利用,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苏州糕团;民俗文化;文化内涵;点心;稻香村
苏州自古便是鱼米之乡,种稻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食用糕团的生活方式。早在春秋时,苏州便有了关于糕团的传说。苏州糕团以糯米粉和粳米粉为主,用豆沙、萝卜丝、玫瑰、芝麻、百果等作为馅料,通过蒸、煮、煎、炸、烤等方式制作而成,色香味形俱佳,受到苏州老少的欢迎和喜爱。因此,作为苏州的传统食物,围绕着糕团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制作食用、人生礼仪民俗,这些民俗活动丰富了苏州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旅游文化产业方面的经济价值,成为苏州地域文化中的活名片。笔者试结合苏州糕团民俗,探析其隐藏的民俗文化,以期对其文化的认识及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念
中华民族总是能够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融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苏州糕团便是一个例证。作为稻作生产劳动里的“能量棒”,它与苏州丰富的物产共同满足了苏州农民农忙时期的体力与营养需求,更为他们留下了唇齿余香。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具体体现如下。(一)适应农耕生产作为苏州人的传统美食,糕团的美味自然为人们留恋,然而其长盛不衰的根本因素,还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农耕生活的需要。农忙时节,劳动时间加长,劳动强度加大,饮食上则改粥为饭,同时加餐为一日四餐或五餐,借以增加体力,满足稻作生产的体力需要。糕团由于其耐存放,食之耐饥,饱腹感强,同时部分糕团制作省时,又方便携带,随时可以食用,因此成为了农忙时节最理想的加餐、随时补充能量的食物。俗语云:“二月二,蚰蜒百脚全下地。”蛰伏过冬的小动物们开始苏醒,农民也要开始为春耕作准备了。因此旧时苏州二月二有吃撑腰糕的风俗,“比户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谓之‘撑腰糕’,谚云可免腰痛。”[1]P437蔡云的《撑腰糕》一诗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映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借终年筋骨劳。”[2]P126可见这一天,苏州人们借吃糕祈求强筋健骨,好满足农忙时节的劳动量。(二)因时因地制宜稻米作为苏州传统的农作物,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由稻米制成的粥、饭、糕团是人们一年里离不开的美味。把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细磨细筛,再结合其他配料,通过蒸粉、揉匀、出条、整形、冷却等手工工序,便可制作出美味的糕团。同时苏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勤劳聪慧的苏州人自然充分利用各季的物产来丰富饮食。糕团也因此具有节令性强的特点,素有“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评价。正月元日,饮屠苏酒,作生菜、春盘、节糕。[1]P372三月间是野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指野菜花),云能明目,谓之‘眼亮糕’”。[1]P78寒食节期间,艾草漫山遍野,人们捣碎艾草挤汁与米粉混合,制作碧绿如玉般、带有艾草气味的青团。俗语云:“端阳弗吃粽,棉衣不可松。”五月端午节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此时雄黄酒、黄鱼正为时令品,人们搭配食用粽子来凭吊屈原。九月,人们出门登高赏菊、尝新酒,食伴有点缀的栗粽、花糕,可谓锦上添花般的享受。
二、苏式点心的传统韵味
苏州糕团作为传统点心,至今依然活跃在苏州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亦为苏州之外的慕名者提供了追寻、回味传统点心的机会。这其中的奥秘主要包含两方面。(一)崇尚自然的原则苏州糕团制作,历来讲究采用天然资源,从外观上的着色剂,到增加香气的香料,均来自当地的天然资源。色如碧玉的青团,通过将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从而形成其碧玉般的色彩。莹润如玉的猪油咸糕,在原本白润的糕神上点缀了小葱,白绿相映,色彩清新。南瓜糕充分利用了金黄的南瓜,制作出来的糕团色泽金黄。在通过采用天然植物、食物的色素,来丰富糕团色彩的同时,苏州糕团的香味也是百分百的纯天然,其中一部分香味来源于其米香、馅香,另外一部分则通过添加松子仁、花生仁、黑芝麻、桂花、蜂蜜等天然香料,达到增加糕团香味的目的。栗糕作为重阳节的小吃,“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2]P74《太湖稻俗》里的大方糕,“皮薄馅重,品味有甜咸之分,甜者有玫瑰、百果、薄荷、豆沙四色,咸者有鲜肉馅。甜者又按颜色不同,分别辅以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干、糖桂花、糖渍板油等,表面洁白,内馅透明,花纹清晰”[3]P66。依靠天然食材做出的糕团数不胜数,其安全健康的营养价值更是如今掺有各种人工添加剂的食品所不能比拟的。(二)吉祥的象征意义苏州糕团品种名目繁多,主要分团、圆、糕、粽四大类,寓有“团”“圆”“高”“中”之意。[3]P61团是团子,个头如汤圆大小,内有猪油、豆沙、鲜肉、咸菜等馅心。圆是圆子,搓粉为圆,个头很小,犹如龙眼核,一般煮汤粥时和团子混在一起,寓意“团圆”。糕,则做法多样,造型丰富,且存放时间久而耐饥,再加上谐音“高”,寓意“一年比一年高”,深受人们欢迎。粽即粽子,用芦叶包裹,形如三角,端午节必吃,一般以鲜肉、咸肉、蛋黄、赤豆沙为馅,也有无馅的白粽。不仅如此,传说南宋时苏州百姓为韩家军制作了两头大、中间细的糕团,启发韩家军改变战术最终打败金兀术。后来这种糕被称为定胜糕,取“必定胜利”之意,在苏州一直是民间乔迁、建屋、祝寿等喜事上的重要角色。定胜糕不但吃口好,更重要的是讨个好口彩。同样的还有形似银锭的“定升糕”。其含义深刻,“定升”,即一定胜利,一定升迁。“糕”,自然是高高兴兴、高升等意思,这种象征着胜利归来吉祥如意的糕,是苏州西山特有的品种。
三、细腻重礼的文化心理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糕团不仅是苏州人唇齿间不可缺少的元素,更影响了苏州人心理、性格、人际交往等精神文化的形成,反映了苏州人细腻求美的品性以及追求人际和谐、重视人际交往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一)细腻求美的品性精耕细作的稻作生产活动决定了一代代苏州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态度,促成了苏州人精益求精、细腻、平和的性格特征。在此影响下的苏州糕团,看似朴实无华的糕团,实则处处讲究。注重糕团的选料、配方和工艺,创造出众多糕团品种,展现出苏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不断追求。除苏式糕团外,中国其他稻作区域亦不乏有食用糕团的习俗,因此中国糕团便有沪式、杭式、广式、川式、闽式等等。然而,细腻爱美的苏州人不满足于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在糕团的造型上更是精益求精。讲究造型的精巧与创新,追求糕团的形态美和艺术美成为苏式糕团的一大特色。例如用于婚礼寿诞方面的“花好月园”“松鹤同春”“麻姑献寿”等造型;亦有模仿飞禽走兽、花卉虫鸟、园林景色的图案如“虎豹狮象”“荷花鸳鸯”“虎丘全景”等。《舌尖上的中国》里得月楼的刺猬包,比乒乓球还小,熟练的糕团师傅竟可以在其背上剪100刀以上。这些造型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成为苏州糕团有别于其他地域糕团的显著特征。然而,细究其根本,不得不感叹这是勤劳聪慧、细腻求美的苏州人所得天独厚的品性。(二)情感交流的纽带糕团作为苏州人的日常食物,总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带给人们味蕾、情感的双重享受。一年四季、岁时节日里,提到某一时节,人们无不想到当季盛行的糕团。青团是阳春三月里才有的口福,粽子在端午时节更有滋味,月饼是中秋节团圆的象征,冬至元旦里新米做成的香喷喷的新糕是丰收的喜悦。糕团不仅是苏州人日常餐桌上的美味,同时也是苏州人生育、婚礼、寿诞、丧葬、祭祀、社交等礼仪活动中的使节。生育前夕有促进和保佑产妇顺利生产的“催生团”“解缚粽”。孩子顺利出生,周岁时要制作“期团”与亲族分享。旧时孩子长大,可婚娶时要举行冠礼,并作“上头糕”互赠亲邻。男女议婚期间,糕团亦是表达与回馈心意的载体。日常祝寿有专门的寿糕、寿桃团祈祷延年益寿。孩子考试有定胜糕与状元糕为之助力、祈福。清明节与下元节,糕团作为祖先生前日常食用的食物,表达了晚辈对祖先的孝意与怀念。一年中不论是年初、年中,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的丰收,还是年末感谢神灵的保佑,人们总是用糕团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与感恩。冬至春节期间,亲邻们亦互赠糕团,分享美味,祝福彼此。
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苏州糕团民俗体现了苏州文化的特色。作为苏州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历代表现苏州糕团民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几经历史传承的糕团老店,成为我们了解苏州文化的窗口,同时它们更是苏州文化对外传播、扩大其影响力的媒介。(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从历史上看,苏州地区最先受吴越文化的滋养,崇尚教育,名家辈出。其中民间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糕团民俗的文化形态。《姑苏志》、《苏州府志》记录了苏州糕团中的许多佳品,如花糕、脂油糕、三层玉带糕等。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不受制于“君子远庖厨”的传统,基于对古代烹饪经验的学习和自己的烹饪心得,加以整理总结,著有《随园食单》一书。该书“点心单”里记载了三层玉带糕、雪花糕、百果糕、萝卜丝汤圆等苏州传统糕团的制法。谈及三层玉带糕,该书描述到:“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萝卜汤圆则将“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糕团及其民俗相关内容的诗词歌句,“圆子年糕莲桂汤,满壶椒酒味甘芳。醉来笑把茶经读,龙井春浮橄榄香。”金孟远《吴门新竹枝》一诗描写了苏州新年食圆子、年糕等的习俗。钱大昕的诗:“良辰分玉粽,嘉味入金盘。宛转缠菰叶,晶莹斗粉团。”将金盘里白润如玉的粽子描写得栩栩如生。徐士鋐“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将二月二吃撑腰糕的做法、煮法及食后的效果都写了出来[4]P127。文人通过写诗著书来表现糕团,劳动人民则用歌谣唱出对糕团的感情。吴歌作为吴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民间歌谣,独具特色地表现出吴地风土人情,吴地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愿望,以及其集体智慧和艺术造诣。《十二月风俗山歌》唱道:“正月半,闹元宵,二月二吃撑腰糕。三月三,祖师苞,四月十四白相神仙庙。五月端午粽子箬叶包。六月里,大红百瓜颜色俏。七月七,露仔鸳鸯木来乞。八月半,白果栗子一道炒。九月九吃重阳糕,要想看会等到十月朝。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廿四,饴糖送灶糖元宝。”[5]P156同样地,《十二月时令山歌》中也唱道:“正月初一吃圆子”,“三月清明买青团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5]P157。(二)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作为苏州小吃的代表,糕团成了了解苏州饮食文化的切入点,更是传播苏州文化的伴手礼。唐宋时苏州糕团制作业便很发达,有不少街、巷、桥的名字便是以其命名的,如豆粉巷、沙糕桥等。到了明清时期,制作、出售糕团的糕团店遍布苏州城内外,其中不乏经历时代变迁,依然经营的老字号。这些历史悠久的糕团店为人们所熟知,黄天源糕团、苏州稻香村糕饼,便是这些老字号中的佼佼者。黄天源糕团创设于1821年,起初为一粽子摊,虽在其发展中经历了兴衰变迁,然而对糕团品质的追求却是历代经营者不变的经营秘诀,2009年黄天源苏式糕团制作技艺便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以米粉制品为主的专业饮食店,全年供应品种多达200多种,每天供应各式糕点亦多达60余种。除传统糕点长年不断外,时令糕点更是四季变换、花样翻新。一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清明团、四月神仙糕、五月端午粽、六月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食糍团、九月重阳糕、十月南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糖年糕。其他诸如玫瑰大方糕、松子黄千糕、枣松猪油夹糕、炒肉团、双馅团等300余品种,无不脍炙人口。苏州稻香村始建于1773年,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了苏州稻香村糕点后,赞叹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当即御题“稻香村”匾额,并令其作为日后进京的贡品。从此,苏州稻香村名扬天下。2009年,苏州稻香村的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式月饼选用原辅材料讲究,富有地方特色。甜月饼馅料用玫瑰花、桂花、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芝麻仁等配制而成,咸月饼馅料主要以火腿、猪腿肉、虾仁、猪油、青葱等配制而成。皮酥以小麦粉、绵白糖、饴糖、油脂调制而成。目前苏式月饼制作区域为江浙沪三地,传统的正宗技艺保留在苏州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的主要特征是感官判断的准确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灵活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严谨性,长期积累的技巧性等。由上可知,苏州糕团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它是苏州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产物,它满足了苏州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成为苏州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如果把糕团仅仅停留在鉴赏美食上,苏州糕团民俗的传承与保护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对苏州糕团的保护与传承,一定要坚持文化优先,让它们在新时代依然与时俱进地延续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78-437.
[2][清]袁枚著,王英中标点,王英志校订.随园食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4.
[3]沈华,朱年.太湖稻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61-66.
[4]潘君明.苏州历代饮食诗词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26-127.
[5]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民间视觉工作者协会苏州市分会.吴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156-157.
作者:刘慧芳 杨旺生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