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挺进大数据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挺进大数据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多家医院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时,中南大学已踏出了更前沿性的一步,打破医院间的壁垒,实现更高层面的数据共享。

这一被称作中南大学“湘雅临床大数据系统”(下称“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项目,已于2014年1月正式启动。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希望利用中南大学所属的几家医院产生的庞大医疗数据,促进临床科研、转化医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带动基础医学发展。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下称“湘雅二院”)是这一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自身的临床数据中心建设正是“大数据系统”的基础之一,与大数据系统的建设相辅相成,而这意味着,该院的信息化建设迈向了新的高度。

信息化三步走

与国内很多医院一样,湘雅二院的信息化也非一蹴而就,该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黄刊迪将其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从1990年开始,医院实现了病案的统计管理,能够在住院处统计所有患者的出院数据,但这种信息化仍停留在部门级或者叫单机应用型的阶段。1995年以后进入了第二阶段,开始了全院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在1999年左右投入运用。第三阶段则始于2009年,这一阶段中,医院开始向临床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临床信息化,意味着信息部门服务的中心由原先的管理部门转向临床,也意味着建设过程中要克服大量的难点。

“十年前,大部分院长如果手上有几千万肯定是买设备。”院长周胜华笑言,“中国医院的信息化是慢慢发展的,前几年大家都不太感兴趣,因为信息化不直接产生效益。”他一语道出了国内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阻力,一是院长等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二是资金的投入。

黄刊迪表示,信息化面向临床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医院内部繁多而凌乱的系统。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一家大医院往往面临着其HIS、PACS、电子病历分别属于不同公司系统的困境,并且后接入的系统要与前面所有系统进行对接。黄刊迪认为,这首先造成了不必要的大工作量,其次有可能找不到早期系统的设计公司,让对接十分困难,导致系统的可维护性急剧下降,维护成本升高,维护周期变长。

另外,不同专业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专业要求,信息化越向临床发展,也就分化出越来越多的系统,如果系统间继续“点对点”的连接,让各个系统各自为政,就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面对这些系统繁杂凌乱的现状,建立一个让多个系统相互共享相互集成的基层平台,就成为了湘雅二院信息化战略的有效选择。

不过,湘雅二院建设临床数据中心的起步,更得益于周胜华院长的“前卫”意识。

黄刊迪举例说道,“每一期报表周院长都要先看,看完还会发现哪些数据是错的,因为早期调数据的时候,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的情况,而周院长时常下手 术室,对数据非常敏感。”可以说,周胜华对信息化和数据的重视成为了湘雅二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一大动力,也实现了较大的资金投入。

“临床数据中心本身的投入非常大,这些都需要钱来做,可能以前所有投入加起来只有几百万,现在一个数据中心就是几百万,没有院里的支持和要求,我们可能也无法改变。”黄刊迪总结道,信息化的第三个阶段非常难,如果没有院长的远见和决心,是难以推进的。

易化临床思维

目前,湘雅二院的临床数据中心第一期已经建设完成,所有的数据都已经在数据中心备份,并且能够同时刷新。另外,新系统也不再需要跟过去的系统直接对接,只需要连接数据中心。

“第二期差不多做了一半,预计年底将完成第二期的工作。还有几个小问题没解决,例如电子病历和HIS之间的链接还未完全断掉,就像已经搭建的违章建筑,要拆也不容易。”黄刊迪笑着比喻。

第二期工作完成后,黄刊迪表示临床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中心”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服务于临床的目的。他认为,信息化改变了诊疗格局,系统向人靠拢,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其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但这一过程中,如果医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而非患者身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都会受到影响。“医生的临床思维不应被计算机扰乱。临床医生需要在不影响临床思维的情况下更安全快速地获取、处理临床信息,完成医疗事务,如果只是在数据上达到集成,医生的感受可能不是很深,他们需要在界面和功能的融合上有更好的感觉。”

举例来说,过去很多医院在只有HIS系统的情况下,将医嘱系统加进了HIS系统里,但在电子病历和其他影像系统出现后,仍然在HIS系统里开医嘱就十分不便。黄刊迪认为,只有把医嘱从HIS中转移到电子病历中去,建立以医嘱为核心的电子病历系统,才算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架构,而很多大医院都没有完成这一步。因此湘雅二院临床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三步,就是要完成临务一体化平台,让医生在一个界面里处理所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包括诊疗、教学和科研。

但临床数据中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让操作变得更为简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也是其目标之一。

在湘雅二院构建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safe-care)中,周胜华十分强调信息化,身为院长的他,同时也是临床专家,在下一线的过程中,他时常听到医生向他反映的各种需求,对信息系统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会在系统的改进上向信息部门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力求能够真正帮助医生。例如,由于现在新药和新的医疗手段越来越多,各种适应症、禁忌症给医生的工作也增加了负担,而临床数据中心能够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因此他强调要将信息化手段作为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以确保医生的医疗行为可控,避免医疗错误。

黄刊迪表示这是临床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方向,“信息化向临床方向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是易化临床思维,而不是干预临床思维。”

安全并行

除了作为内部的信息交换平台,及时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以及改进医疗质量以外,临床数据中心还可将所有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沉淀出一部分数据作为备份,避免了数据丢失。

而随着时间推移,所积累的数据也越来越多,黄刊迪认为,如果不能将数据集中起来,就如同盲人摸象,凸显不出数据的价值。然而,数据集中又带来了安全性的问题。

“数据的安全与价值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黄刊迪形容道,“数据放在那里不用,很安全,但只有用的时候才能知道是否准确和真实,同时,只有让更多的人使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不只对于医院内部而言,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各级部门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需要医院的大量数据。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想要非法牟利的公司也盯上了这些数据。因此,如何安全地将数据送出,关系到各级部门能否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隐私安全,医院的信息安全。

因此,临床数据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统一了对外出口。

过去,在没有临床数据中心时,由于各级部门经常找医院要数据,每一次上传都需要将数据先处理到前置机中再推出去,这种情况下,医院的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黄刊迪打了个比方,“这就如同一间大房子有很多通道,每条通道上都有一扇无人看守的门。”更严重的是,数据上传后还会产生不一致、不准确、不实时等问题。

而临床数据中心统一出口后,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数据传送服务,并且在数据传送后会有审计,记录下向哪个部门报过哪些数据,其次可以收取回执,避免数据泄露后无法追究责任的问题。

为大数据打底

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为本院带来便利,还是中南大学临床大数据建设项目的基础。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所属的湘雅医院、湘雅二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和湘雅医学院肿瘤医院承担,首批共101个项目入选,覆盖40多个临床学科,每个项目都将由湘雅多家医院专家们组成团队,共同建设。其中,湘雅二院承担了38个病种的数据库建设。

黄刊迪透露,大数据项目源于中南大学校长以及几家医院院长的理念,那就是要将数据贡献给湖南人民,贡献给国家,服务于其他单位,以期提高整个国家的医疗水平。长期以来,很多医院相对保守,不愿开放数据,这种信息壁垒在长远上制约着医院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而中南大学能够直接协调几家医院,实现医院间的数据共享,这种优势十分难得。

湘雅二院神经外科主任蒋宇钢对此深有感触,他提到去年做植物人手术时因为无法查到数据而感到治疗困难的窘境,十分感慨,他认为如果能将数据分享给所有医务人员,就能够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但这一项目并不仅仅是几家医院数据的集中和共享,而是“大数据”这一理念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落地。目前,中南大学已研制出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医疗数据处理原型系统,可实现人体健康信息的远程采集和实时推送。而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开展大数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范围、系统性的探索和应用。据了解,未来通过对临床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中南大学还将建立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医疗相关数据运营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个体化医疗、医院精细化管理、临床科研、转化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黄刊迪表示,大数据能够为进一步深层次的临床研究提供方向和路径。与小样本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多中心临床研究相比,大数据来自真实课题,在不对临床过程做太多干扰的情况下收集每个医院的原始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本真性和大信息量。

而湘雅二院作为大数据项目的数据源之一,承担着提供优质数据的任务,对于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黄刊迪形象地比喻为小水库与大水库,“只有建好了小水库,才能往大水库输水,而大水库的建设反过来对小水库也有所助益。”

举例来说,由于大数据项目对数据有所要求,除了要采集临床过程中本身所需要的信息外,也需要在不增加临床工作负担的情况下,采集临床科研所需要的数据,这就需要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改造,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电子病历系统。这将提升整个医院的信息化水平。

另外,为保证数据质量,需要在源头上把关,在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库之前清洗数据,这就为医院数据实现标准化、统一化提供了动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