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间祭祀斋醮中的武术要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间祭祀斋醮中的武术要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祭祀斋醮中的巫武结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长期传播于中国社会,对中国民间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斋醮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祭祀仪礼。不断从民间风俗习惯中汲取营养,充实丰富着科仪的内容,以适应民众的心理需求,满足民众的祈禳需要。

道教植根于中国社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道教不仅影响人生礼俗,对人的生老病死,困苦灾厄,都给予宗教关怀。民众有吉凶之事,都要礼请道士建斋设醮,祈禳济度。唐代民间宴请道士至家做法事,已形成风气。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年(714年)下文,明令禁止在百姓家中设斋。这种从宗教管理的角度采取的措施,并不能改变民间习俗。从唐代以后的情况来看,民间的斋醮活动,已到了法禁不能,理谕不晓的地步。

每年正月,在庙设道场以禳灾疫者,俗称“打醮”。远近居民多谒神礼拜,有所谓进香会者,即组织游艺团体进香娱神者也。旗伞开道,继以音乐、演员杂其间,神驾殿其后,鼓吹相随,参神礼拜焉。醮将毕,一人羽衣持剑,竹纸为船,至同社家,诵咒掷杯去,日“扫荡”,除祟意也。

祭祀斋醮中用到的武器大多是剑。因为,剑不光是杀敌武器,还有更深的含义。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已制剑为兵。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不光是厮杀的武器,剑被道家视为降妖杀魔的法器,是与剑具有特殊用途分不开的。其一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二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其三是僧人道家的法器,用来降妖杀魔,呼风唤雨。道教斋醮中道士口中念念有词,持剑做劈点刺等杀伐动作。寓意杀死恶魔,祈福除灾。道士用的剑有七星剑,还有桃木剑。据说,桃木有辟邪之功能。

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能够结合,在于斋醮具备的宗教功能。在神道设教思想浓郁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相信道教斋醮的祈禳济度功能,期望建斋设醮以感动上苍,赐福消灾,济死度生。道教斋醮与民俗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在天灾人祸之后,开建驱邪禳灾的斋醮仪式,藉道教神灵之信仰,以抚慰死者,振奋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斋醮仪式,能充分满足民众红白喜事所需。民众普遍的心理需要,蕴积转化为社会需要。社区定时举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达民众怀德报恩、敬谢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为近现代民间祭祀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与宗教结合的典型反映。

二、傩文化中的武术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

据清代嘉庆《汉州志》记载,二月“春社”后,设坛建醮,作纸龙船,坐瘟火二神像,周巡四隅,众扮执役,呵导前行,一道士仗剑随之,鼓乐齐鸣以逐疫,谓之“平安清醮会”,是古傩遗意。

张衡在《东京赋》中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笤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的发射。”

“跳傩”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活动。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先民们发扬自身的力量,以迷信的方式与瘟神厉鬼为代表的自然界的恶势力斗争的记录。它在周代已进入宫廷,成为固定的仪俗,且有专司其事的人员。在仪式中,人们执戈扬盾,四面出击,率领部卒直到把那些代表厉鬼瘟神的恶势力打败为止。仪式过程中,有许多古代武术搏击模拟动作,即今日对打之始。傩文化圈中的傩艺,都或多或少吸收或保留了武术的技艺。

湖南的侗族和湖北的土家族都有自己的傩戏。武术与傩舞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在原始社会,狩猎驱赶活动是武术萌芽的基础及傩舞之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扮演的就发展成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成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用。两者又相互交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傩舞融合了更多的武术内容与形式。武术与傩舞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成为驱逐瘟神赶鬼,沟通人与神的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