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设计预习作业本,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同时要求老师预习目标的确定与任务的布置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②课前预习的要求目标要有层次性。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力情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预习目标。

预习要求出台,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做也行,不做也行。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了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把每次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在使用时让学生将本子分为两栏(左五分之四,右五分之一)。左五分之四用于记录课文的主干知识,右五分之一记录自己的疑问或须老师讲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再根据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交流将预习笔记整理、完善。这样下来,学生的预习笔记本又成了学生的课堂笔记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这种自编的学案,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评价预习效果和进行课堂检测提供依据。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我们坚持做到将每部分要学习的新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必须跟上。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不能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且不说,单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说,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我们一般是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使“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探索知识的纵深性,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就会大大拓宽。

二、创立学科预习模式,教会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了节约经费,我们确立了以模式代替学案的思路,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我们制定了“334预习法”,即预习的三步骤(整体阅读、仔细研读、重点批注)、历史学习的三要素(时间、人物、事件)和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在预习时按下列三步来进行预习:

1.整体阅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性内容。这也是预习的最基本的要求。

2.仔细研读。这是预习的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等进行仔细阅读,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学习的解决。落实好这一条,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步骤。

3.重点批注。这是预习的第三步。也叫批注预习法,要求在前两步预习中若有不理解的地方或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作出标记或写上批注,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让学生依据这种模式,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对教材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做,既可以节约经费,又能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实践心得

1.课前充分的预习使“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出发点初见成效。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所使用的这种课前预习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使学生逐步具备这种能力,当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已不需要老师天天详细的指导,对于同类知识,他可以运用所学会的方法去独立获取,而且即时他忘掉了所有的旧知识,他仍然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

2.课前充分的预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查阅资料的途径更广阔。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课前充分的预习使教师的三讲三不讲成为可能。

因为有了充足的预习基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直接的检测,有了检测的结果作为参考,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也可以比较准确的找到讲点,同时课堂对于规律的寻找,对于知识的提升甚至于对于达标检测的进行就会有更充分的时间,三讲三不讲可以得到落实,为高效的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4.充分的预习使优生更优,学困生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预习后的优秀学生,听课时可以对老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出自课本,哪些是补充内容。这样就可以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课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学习能力会迅速提升。而有了充分预习作为基础的弱科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即时复习,也已经建立起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避免了听“天书”现象的发生,所以也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果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能在他们身上多一点检查,多一些鼓励,或许弱科生会越来越少,优秀生会越来越多。

不管在哪种教学模式下,学困生始终是一个让人多少有点无奈的群体,特别是我校生源较差,学困生的队伍更为庞大。老师花费在学困生身上的精力远远超过优秀生,但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习习惯太差,或着根本就没有学习的习惯,如何引导这部分学生关注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的成败。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解决的一大问题。初步建议: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法,建立起小组学习共同体,借助生教生、生帮生的力量,让弱科生在督促和帮助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或许让他们有较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