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年共居社区:共居社区在新领域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年共居社区:共居社区在新领域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现今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 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快速攀升等特点,并伴随着部分老年人存在空巢综合症、 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心理问题。而我国的老年事业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旨在引入共居社区这样一个理念,借鉴欧美各国多年来的实践,提倡以共居社区这个模式来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在分析国外老年共居社区并结合中国的现实需求后,指出引用共居社区的理念建造新型老年共居社区是解决我国老年人居住生活的最佳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共居社区;居住需求;社区环境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家和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居。目前我国大部分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居住模式,独居老人脱离了社会工作,身体机能衰落,难免感受到孤独和不便。在传统的民居中,一直保有家人、邻里之间相互协作的生活模式。对于当代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回归这种生活模式并且保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欧和北美建造了许多老年住宅的新型社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社区基于共居理念,不仅受到当地老年人的欢迎更为政府解决了社会养老问题。老年共居社区强调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参与集体社交生活,但又留有老年人自己的私人空间。并且鼓励居民参与设计与管理,共建一个和谐适居的社区环境。国外的实践也表明,创建老年共居社区比改革推行社会养老政策更具有影响力。

2.共居社区的理念

共居社区(Cohousing)的理念最早由丹麦建筑师让・古迪曼・霍耶在1964年提出,他主张最为理想的居住方式应当拥有大量的公共空间和丰富的集体社交生活,社区的规模要小以便让居民彼此了解。更提出“一个住房计划不应该为人实施,而是由人实施”。社会学家波迪尔・葛拉雷赞同他的观点,并和他一起促成了居民创建社区的团队。1973年末,由居民创建的两个“生活社区”(bofcellesskaber,英文译为living communities,也是cohousing一词的来源)Sttedammen和Skra°planet相继建成,共居社区首次从理念变为现实。

共居社区强调的是一种传统的聚落的感受,布局上常被设计为步行社区,将机动停车区域设于社区,让社区内的街道与外界相对隔离。所有住宅环绕着院落中央的公共中厅,突出公共空间的位置便于邻里之间的社交集体活动。住宅内都包含我们常见的普通住宅的功能,但居民们却能一起拥有所有的公共设施――比如广场、菜园、运动设施和社区中心。社区规模大多在30个家庭左右,社区内部常会举行各项活动增强社区交流,如聚餐、运动和管理会议等。

3.老年共居社区的起源

老年共居社区(Senior Cohousing)是共居社区理念在老年人群中的新应用,是共居社区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

1900年,老年共居社区萌芽在丹麦,其首次解决低收入老人住房时将一个古老的修道院改建为他们的住宅。老人们夜晚睡在自己的小隔间里,白天则过着集体生活,开启了合作共享的生活模式。此生活模式运转得十分成功,许多居住者都拒绝搬入政府后来提供的实质上的住宅。

19世纪50年代开始,丹麦政府提出居家养老政策,为他们提供了上门的医疗护理和送餐服务,但这没能解决老年人被隔离的孤独感。于是丹麦改革了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1976年他们将养老院放进了高级住宅里,但这个措施却在实际进行中遇到了诸多麻烦――他们所居住的是一个几乎没有隐私和独立性的公共机构,这种住房被丹麦人称为“通往地狱的大门”,老年人都尽可能留在自己的家中。

1979年,丹麦政府成立了“全国老年委员会”(National Senior Committee)来改善国家的全部老年问题,他们成功的提高了有关老年问题的意识,提倡老年人是具有生产性的、有价值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社会的负担。同时,社会组织“退休者协会”(DaneAge)被建立并团结了民众力量。

1982年,两个丹麦女人托弗・杜瓦尔(Tove Duva)和莉茜・隆德・阿尔松(Lissy Lund Harson)提出要建立具有独立精神的老年住房,她们主张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成功的社区模式――共居社区(cohousing)来建设老年住房。1987年,房屋开发商Lejerbo与她们合作,以非盈利的模式在丹麦创建了首个老年共居社区Midg?rden。老年人年龄老化、行为能力下降却仍然希望能够享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丰富的社交生活,在这个条件下引入了共享、互助、合作的共居理念引起了社会热议,数百人参加了有非盈利组织主办的论坛“关注高质量的生活”(Quality of Living in Focus)。(该论坛在2001年关闭,由盈利机构接手)

4.老年共居社区的特征

老年共居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一种趋势,即老年人的生活将告别孤独,以社交生活的方式互助并提高彼此的生活质量。社区内老人享有独立的私人空间和充分的公共空间,包含公共设施和医疗护理服务。在公共空间里老人们享有集体社交生活,共同完成家务、参与社交生活和社区发展管理事务,促进了和谐的社区关系。同时,丰富的社交活动是老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减少了他们对于家庭和政府的依赖、提升了他们独立的养老能力。老年共居社区继承了共居社区的核心理念并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做出了些许的调整。

(1)平面布局。在共居社区中,整个场地的空间关系对于生活品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可以用于组织步行交通、发起社交聚会、开办艺术和创造活动。共居社区的空间布局基本上取决于这些公共活动,建筑体围绕着中间的公共区域。

(2)私人空间划分。社区中每位老人也都拥有自己的私人住宅,并和公共空间相连接。而其中的私人空间的划分对于社区内的生活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卧室和卫生间是私人住宅里比较私密的部分,一般背对于公共区域的街道;而厨房和餐厅则是较为热闹的地方,适宜设置在正对街道的地方。对公共空间的视觉可达,可以使人们看到他想参与的活动,增加居民间交流的机会。

(3)老龄化设计。各空间的细节上采用无障碍设计方式,方便轮椅的到达和使用。社区内部或附近设有卫生服务中心、配有医护设施,居民分担医护人员和器材使用的费用,使社区内居民便利的享受医疗护理服务。有的老年共居社区还设有为家属和护理人员毗邻的房间,以方便照顾重症患者或临终的老人。

(3)社会交往。社区内有公共的厨房、餐厅、洗衣房、客房和花园等设施,按个人意愿参加活动和实施管理。如分工家务、组织活动、决策内部矛盾等;社区里的老人们在公共厨房一同烹饪、一同进餐;闲暇的时光一同喝茶、塑泥、清理花园。开放式的社区空间和集体的社交制度营造出了一个适宜生理和心理的社区氛围。

半个多世纪以来,老年共居社区不断完善,已登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其在居住模式上不仅照顾到老年人的生理层面更关注了他们的心理层面,在老年共居社区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享受社交的快乐,以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依托,满足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5.老年共居社区对于中国的意义

当代,年老这个词应该被重新定义。年老并不是虚弱的代名词、不是身体机能的缺失,我们不该把老年人当成负担。年老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过程,老年人在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只是我们没有给予他们适合生活的环境,如人行空间、绿色空间和无障碍空间等。引入共居社区的理念,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帮助他们保证自己的活力与生活的热情。

尽管共居社区这个理念来自欧洲,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却是不分地域的古老而传统。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即是群居生活,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我们才转变到以小家庭为单位、互不干扰地在城市高楼中生活的状态。共居社区很大程度上是鼓励人们重拾传统的智慧――和邻里共享资源、相互照顾,对于我们祖先来说这些曾经是保障安全和维系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如今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困顿在孤独感的老年人群中。

老年共居社区在西方国家盛行是因为它有效的解决了与老年人口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是物质层面更到达了精神层面,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居住方式。而面对我们现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应试着找到解决之道。老年共居社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将老年共居社区模式引入我国,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构建新型老年共居社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Jan Gudmand-H?yer. “Ikke kun huse for folk C ogsa huse af folk”. Informantion. 1984(4).

[2]Kathryn McCamant, Charles Durrett. Cohousing:A Contempo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 Berkeley:Habitat Press.1994.

[3]Charles Durrett, The Senior Cohousing Handbook. 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2009

[4]Neshama A, Kate D. Elder cohousing-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Communities,2006

[5]张睿.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1

[6]杨丽,周婕. 共居社区:西方居民主导型社区的发展与特征. 建筑学报,2013(8)

[7]梅陈玉蝉,杨佩珊. 台湾老人社会生活:理论与实务.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6

[8]曹梅娟,陈凌玉. 老龄化背景下引入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思考.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9(31)

[9]郑静,老年人的住宅合作社――美国天鹅市场住宅合作社.新建筑,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