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体责任与公共安全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体责任与公共安全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国家、社会的整个公共安全教育格局,有关方面一直在利用传统的、正规的教育系统如中小学教育、发行书籍等方式,而在宣传知识、普及创新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的大众传媒却没有很好的被利用。强化公众危机意识、普及应急常识、塑造危机面前的理性公众、促进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传媒应当有所作为。

一、解读政策,引起注意,强化公众危机意识

2004年“7・11”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灾难发生前,省、州、县的有关预警非常准确及时,期间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规避灾难,然而当晚21时左右,在现场联欢的群众和外地游客在接到紧急撤离的通知后,仍然继续唱歌跳舞,迟迟不散,22时30分左右,泥石流发生了,现场只有在一楼的4人侥幸逃脱,而在二楼联欢的51人全部遇难或失踪。这都是公众危机意识缺乏所造成的后果。

当前,国家日益重视安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媒应及时跟进政府举措,及时组织或制作相关节目,向公众解读国家应急法律、法规和各种危机应急政策,通过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在不引起公众恐慌的情况下,提升公众对危机意识以及危机应急常识的关注度,从而以各种实例现身说法,强化公众危机意识。央视经济频道2009年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很好的典范。

二、专家介绍、权威解读,丰富公众应急常识

无论如何,危机面前,公众无所适从、恐慌骚乱,都源于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常识的缺乏。那么,除却传统的学校应急教育外,大众传媒可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日常报道中公共安全知识的渗透来达到普及的目的。

2005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之后,美国一些主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都很快推出有关地震海啸科学知识的报道;国内网络媒体如新浪也邀请地震、海洋领域的专家通过网络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媒体、权威专家、公众等的多方互动,其一可以迅速激发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增强其参与的热情;其二在媒体报道灾难事件本身同时,权威专家的介入以及现身说法,也正是普及科学知识、公共安全常识的好时候,而这些安全常识、应急常识的普及能够对今后的防灾减灾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在发挥其传播优势的同时,更应该制订有组织的日常报道策划,按部就班,使公众逐步掌握应对各种灾害的应急常识。不同地区的媒体需要了解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及其危险性,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家展开安全教育。

另外,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还可利用画册、挂图、墙报、板报等多种载体,宣传和普及预防、自救、避险、互救、减灾等知识,巩固和发展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三、推动应急演练,塑造危机状态下的理性公众

常识的掌握是必要的,而实际行动的应急演练更为重要。那么,对于传媒而言,不管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可以运用新闻、评论、电视剧、电影等多种文体、形式,通过细致情节的描述和分析,推动应急演练。当然,不同类型的媒体可以取长补短,采用不同的有效地宣传策略。

纸质媒体,不管是党报、都市报抑或是专业类报刊,都可以利用图片、漫画、图画故事、文字新闻、文字故事等来传播应急常识和演练举措,尤其是图片类新闻报道,更能很好地利用人们的“视觉”达到普及目的。

电子类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更可以集文字、图画、声音、现场与一身,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尤其是电影、电视剧等易于为受众接受的形式,传播和扩散应急常识,传播和扩散危机意识,使整个社会的抗逆水平得以提高,确保以后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未雨绸缪,培养公众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众传媒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