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桑西移”看陕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实现全国茧丝绸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西部地区蚕桑业的发展,自2006年起,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而陕西作为商务部确定的“东桑西移”区域之一,则迅速开始了该省茧丝绸产业的布局。
茧丝绸产业渐入佳境优势明显
作为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陕西一直是全国蚕桑的主产区。早在6000年前的半坡氏族时期,陕西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采集、利用野蚕茧的技能。
作为陕西省的特色产业,茧丝绸产业目前在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浅山、丘陵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收、地方财政增长和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尽管刚刚过去的2008年陕西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有所波动,但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基本上和2007年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而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茧丝绸产业重心西移必将成为趋势,而这些因素均为陕西茧丝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产业定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陕西在茧丝绸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多先天优势。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蚕业经济发展。陕西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从北到南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3个气候带,年有效积温2900℃~5000℃,降水量450毫米~1200毫米,日照1400小时~2900小时,有利于种桑养蚕。尤其是陕南各地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是陕西最有发展潜力的主产区;而关中、陕北的丘陵、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桑叶叶质优良,蚕茧内在品质好,也非常有利于生产优质茧。而这些是其他蚕区甚至包括南方蚕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另外,陕西茧丝绸产业在人才、科研方面也优势突出,而且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尤其是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23高等高茧层率基础品种,鲜茧茧层率在30%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生态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统计资料显示,陕西现有退耕还林、还草的坡耕地4630万亩,这些坡耕地非常适宜栽桑,为陕西扩大蚕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土地资源,尤其是陕北地区建立的坡地垄槽灌桑、隔坡反坡梯田桑园、地埂桑及条墩桑生产,还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力推“东桑西移”工程
“十一五”期间是陕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动陕西茧丝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要求,陕西也迅速编制了《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为陕西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2006年全面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以来,商务部确定陕西为首接区域之一。为了积极配合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陕西决定在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中将安康作为重点,并先期将石泉县、千阳县、紫阳县、镇安县列入2006年国家支持的50个蚕桑基地县建设项目中。自2006年起,陕西还连续3年每年从陕南产业突破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1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发展茧丝绸产业。
借助“东桑西移”东风,陕南蚕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每户蚕农平均比上年增收1873元,为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7年起,陕西省财政又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全省蚕桑基地项目建设和扶持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
为此,陕西在《东桑西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省财政厅为资金管理部门,省商务厅为项目管理部门。《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了陕西省东桑西移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和使用范围,并详细了东桑西移专项资金的申请及项目申报、审核、验收,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与拨付及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等相关内容。
全力打造西部优质茧丝基地
“十一五”期间,陕西将通过恢复和改造更新老蚕区,加快陕南蚕桑产业提升步伐,开发建设陕北优质蚕茧新区基地,促进关中适宜地区的蚕桑生产,大力推进万亩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适度发展缫丝加工业,有序开发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
尤其是“东桑西移”工程启动以来,陕西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栽桑养蚕,以县级行政区域为主,对于面积不低于1万亩,每亩投资不低于300元的新建桑园,省财政将给予每亩105元的补贴。同时还将建设12个国家万亩蚕桑基地和15个省级万亩蚕桑基地,培育10个左右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贸工农一体化茧丝绸龙头企业。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关键年,为了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陕西省商务厅还将对照万亩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尽快制定可行的年度发展目标计划。
未来几年内,陕西将按照大力发展陕南、积极开发陕北、适度发展关中的基本思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依靠科技创新,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把陕西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针对现有的蚕区则要结合村庄治理和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调整好桑园布局,利用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无论新老蚕区,都要依据市场需求,坚持适度、平稳、持续增长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与粮棉争地,尊重群众意愿,着力改造中低产老桑园,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蚕桑生产,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在汉江、月河、丹江流域的近20个县(区),建设陕南优质蚕桑生产基地;以千阳县为示范,带动周边县(区),培育关中高效蚕桑生产基地;以子长、绥德、吴起等县为主体,建设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生态型蚕桑生产基地。规划建设的每个蚕桑基地,都应新建和改造中低产桑园面积不低于1万亩(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域为主),列入基地范围的桑园要相对集中连片、成片成带,每个乡镇栽桑面积不低于1500亩,每亩桑园合理栽种(嫁接)国家和省上审定的良种桑苗在600株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的农户占基地农户的20%以上,并示范建设2500平方米以上小蚕共育室,推广使用不低于156孔的方格簇150万片,建设不低于90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专用蚕房)或等量投入的其它适用养蚕技术推广项目。
力争到2010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60万亩,投产桑园达到100万亩,年发种量150万张,生产优质蚕茧5万吨、白厂丝5500吨,实现蚕农年收入超8亿元、工业产值超15亿元,创建2至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营销网络的知名品牌,使陕西茧丝绸行业在发展规模、质量、效益上均有较大提升。
将蚕桑产业发展列入促进农民增收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全面推进,陕南地区果桑产业化开发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早在2006年,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就在陕南三市调研时明确表示,将蚕桑产业作为陕南突破发展的绿色产业之一,要求把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快蚕桑基地建设列为商务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养蚕技术,还可以有效地改变老产区过去千家万户分散化、低水平的蚕桑生产方式。而且,蚕桑基地建设也在客观上有力地增强了基层商务部门的职能作用,提升了商务工作地位。
陕西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处长周永琳也表示,通过“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陕西蚕桑基地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茧丝工业的蓬勃发展,一批濒临破产的缫丝厂纷纷改制重组,起死回生。
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引导和省上自己的扶持下,缫丝企业一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工结合模式,与农户建立起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获得质优量稳的蚕茧资源,降低市场风险,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添置自动缫丝机组,配备先进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备和高效节能烘茧灶,扩大产能,提高生丝品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009年新年伊始,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中也将蚕桑产业发展列入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确定继续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改造提高陕南桑园,适度发展陕北桑园,着力提高养蚕效益。逐步建立蚕种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养蚕积极性。加大蚕种场改造力度,健全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陕西省商务厅新制定的《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也明确表明,要力争到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年发种150万张,产茧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5亿元,以实现陕西茧丝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