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化与再造――略论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化与再造――略论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两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契机与张力

(一)契机。

1、两岸文化有着同样的根脉与源流,构建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两岸文化交流的渠道已经建立且不断拓展,并不为政治所阻断,保持了活跃状态。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有着说不尽的巧夺天工,道不完的文采菁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基,文化的相近以及语言的共通性更有利于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

2、契合了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的基本精神及其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中华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统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思想感情,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前途而不懈地奋斗。文化产业就国家整体的认同而言是重要的,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如何延续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两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两岸应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两岸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产业,可以抗御外来文化借助他们的文化产业对我们的入侵,而且两岸本来就可以也应该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凝聚民族的精神和合力,整合民族的价值观,规范和激励民族的创造力,如果两岸携手可以出口许多文化产业的产品到国外,也意味着中国文化成果能够传播到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二)全球化中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压力与张力。

1、全球化与“不对称”竞争的压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激荡,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两岸文化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世”后的两岸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从国际贸易优势产业比较看,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文化产业升级,出口优势产业也开始向文化产业转移,再一次抢占了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两岸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文化产品要进到中国文化产业中来,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由于一些外国文化产品大量地运用了现代科技成果,其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强,生产制作成本低,价格便宜,肯定会受到两岸广大文化消费者的欢迎,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必然为外国文化产业剀觎的市场空间,在一定时期会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张力。

其一,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两岸文化产业尚处于弱势,但时空的叠加,新技术的发明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是后发国家,越能够直接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后发优势。

其二,两岸文化的交流融合,已为文化产业方面的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活跃因素,中国大陆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使两岸出现了新一轮互动的态势。只要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制定适合彼此分工与相互合作的发展策略。如以文化节庆与地方特色发展之模式作为发展基础、经营之先驱,以新转制的文化产业,如报社改制的报业集团,广播电台、电视台改制成的广播电视集团,电影厂改制的影业集团等为平台,整合两岸文化产业优势,这里既包括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事业之间的整合,电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整合;既包括文化产业领域内不同行业间的整合,也包括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间的整合等等,互相借势,应大有可为。

其三,我国幅员辽阔,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必然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也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两岸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特色,显示了经济上的稀少性,因而,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世界市场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两岸文化互动与发展的取向

文化产业的概念在两岸已经深入人心,眼下在投资者和消费者看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不单纯地作为政策服务的工具。不可否认,与先进国家相比,两岸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的问题不少,尤其是大陆尚在起步之中。如果不奋起直追,经济的质量将无法提升,两岸文化产业本身也将处在竞争力低下状态,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外资文化巨头的淘金地。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促使两岸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良性互动与快速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本文认为转化再造可做为思考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架构与实践的取向。这里所谓的“转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经济转化”与“文化转化”,而“再造”主要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一)转化。

1、转化的两个层面――经济转化与文化转化。

其一,“经济转化”即对原生态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和市场运作,通过经济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是原生态的,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资源,只是文化产品的要素之一,不等于完整的文化消费产品,因而在整体上很难与文化市场、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进行直接匹配,拼装式的简单加工开发并不能将其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更不可能形成产品丛、产品链和产业规模。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把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为观实的经济优势,必须使文化资源商品化,产业化,即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开发文化资源,并加以市场运作,将文化积淀与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

鉴于此,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国际视野、市场运作、创意理念等)审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通过培育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改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状况。其中,转化是颇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和取向。两岸可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通过高新技术的整合、转化,使其成为有较大外部市场需求、能够满足现代人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传统原创性特色产品与现代文化精品的对接。综观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使各种原生态的文化资源能够以产业化规模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今后可以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在一些领域里先行发展。

其二,“经济的文化化”,在这层面的转化中,社会建构显得犹为重要,需要论述、营造、建构、规划,才能孕育文化的特质,通过文化意义的赋予与诠释,转换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特点,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譬如,在旅游业中,“故事”在其中扮演主要的关键角色,一方面,在于提升地方的价值感,发掘记忆与印象、以及人文脉络,另一方面可从故事中去感受、探索事物,体会其中的价值,企求以此感动参访者与旅游者。此外,“故事”中还包括:呈现的主题、铺陈的节奏与方法,这些都可能因地方的风情特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殊性,呈现特色。只要是能把文化这“物化的知识力量”嫁接、赋予在一般的商品上使之有―了文化的附加值的,并以产业化来经营,如广告业、会展业、宠物业、装修业、包装业、外观设计、配方、商标、徽记等。使“文化内涵”成为产品中重要的成分,并将文化内涵具体的转化,套用在产品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进一步创造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提高附加价值性,这便是经济文化化的重要性之一。

2、可先行转化的行业分析。

(1)生态农业和休闲产业观光开发。加人WTO后,两岸传统农业受到的冲击都很大,该如何应对?本文认为农业转型加上产销配合相当重要,农业的精致化、多样化,并与观光、文化结合,是可行的路径之一。农业发展必须走向绿色科技,知识经济的经营模式,结合生态、文化和旅游的观光发展可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轴和一大特色。展示农村衣食住行生活、体验田园风光、蔬菜瓜果采摘、特产品尝消费等,能吸引欲体验田园生活的消费群。在这方面,台湾有着不错的成功典例,如台湾客家的“桐花祭”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桐花为轴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设计。原本桐花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油桐子或树干,但现在它们的价值已经降低,真正有价值者则回到桐花本身,它的价值不是去称斤卖两,而是在与休闲产业结合之后的意义,还推出桐花电话卡、桐花纪念信封、纪念邮票等系列副产品。原本司空见惯的桐花”,在经过一番创意包装之后而现身的“客家桐花祭”,却展现了产业形式的转化,使得在地产业因文化因素的赋予和重新诠释之后而口益活络,通过文化内涵的营造和转化,真正走人现代生活。此外,苗栗乡镇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以“客家美食”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符号,也已经转化为经济产业的因素,构成了新经济形态的产生,这对大陆以及两岸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产业颇有启示。

(2)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业。如民间工艺品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是表现内容比较陈旧,由于其内容大多是传统题材,与现代时尚和当代青年的追求有距离,导致其市场仍不够宽广;二是传统的民间艺人大多文化较低,表现手法单调,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几百年如一日,加上相互抄袭太多,致使各地的表现手法大致相同;三是低价位的市场竞争,导致部分生产者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较多,使一些好的工艺品生产企业无法生存。未来两岸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民间文化资源为载体,重点是具有国粹特色的剪纸、年画、青铜、刺绣工艺等传统雕刻艺术,开发名品新品。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畅销品牌。建立若干专业性的艺术品市场,建立健全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发展自己的龙头企业。以剪纸为例,利用现代技术,从点染到题材上到产品样式要有新突破,挖掘培养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建设工艺品研发机构,民间艺术只有向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才能形成技术优势,捉高艺术晶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市场运作,新技术渗透和运用,如网络销售等,开拓国内外市场。

(3)文化旅游业。大力开发观光和游憩价值高、文化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体现中华特色的旅游名品,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并进行深度发掘和科学开发与包装,丰富文化和知识内涵,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化新品。如台湾的农业易游网,内容广集了岛内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图文信息,农特产品、套装行程,及地理资讯、电子地图等,还可不断提供其他性质相近,地点不同的信息,还设置了“留言版”供消费者相互交流,另辟有“自我推荐单元”,鼓励经营者主动登录并推销自己的讯息,充分利用了网络。这在文化产业的推广上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总的来说,大陆与台湾都蕴藏了许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丰富资源,利用地方的自然气候、风土、产业及生活,配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休闲观光,规划各项活动,加以文化包装,故事的论述与其他的社会建构,使休闲观光具有深度与知性,呈现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一方面,它既可提供民众知性之旅,充实生活教育,提升休闲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在不同文化空间的融合、变化、交错覆盖中展示。

(二)再造。

这里所谓的再造是相对于上述“转化”而言,因为,“转化”是指对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或相关产业的转化,更多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转换过程,而再造则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创造过程。过去,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相当普泛化的。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它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并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再造的生命力更为强大,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也更为密切,需要敏感的触觉、洞察的能力及广阔的视野。就台湾而言,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方面的集聚效应,若能与大陆的文化素材优势、市场优势结合,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应是大有可为。

再造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生产,是一种创作,有许多面向如技术、社会组织、经济等等是值得被注意的。其创造、生产过程中,文化产品同时作为一种大量复制的商品复制的技术、产品的分配与行销,甚至是产品不可或缺的组件制造,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的诸多环节充分定位、标志自己的特色,也相当用心去经营、发展,其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这是一个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层开的产业过程。再造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既要求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

感的追求。这也要求两岸在文化产业合作,要尽快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两岸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探讨创意文化与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促进“再造”的实现与发展,因为这是一个能更充分和更好施展后发优势的平台。

今后,两岸在“再造”领域,可先行确立的发展重点项目:一、大力将重点设定在游戏软件、宽频、动画、电影等产业,网络游戏更是一个“引擎产业”,它正在带动相关环节迅速成长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网络在线游戏,各种游戏软件产品,加上数量庞大、花样繁多的电子游艺机,共同构成当今世界发达和繁荣的电子娱乐游戏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下的在线游戏,如今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生力军。二、要生产一大批知识含量多、科技含量高、信息含量大、原创性强且富有中华文化特色与精华所在的代表概念及其符号的文化产品,并形成精品积聚优势,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声誉,占有一定的市场,同时更需提供高附加值的营销服务,开拓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转化与再造的过程符合文化与经济以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逻辑,产业镶嵌于文化中,文化因产业化经营而得以发展,二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上述分析可见,转化与再造在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不同领域里各有侧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是不可或缺,相互依赖的两个环节。它们能很好地使两岸的资金优势、经验、丰富的资源、技术实现互补,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开发并获得市场确认,实现产品链接与营销,资源优势能得以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与再造的文化产品皆构筑了两岸文化产业的新图象。 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如何更好地使之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具体的方略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几点建议:

1、加快研发和运用高新科技,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和高新技术的研发正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必将得以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中,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在文化产品制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上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已有成果,有意识地加大文化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含量,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转化原生态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无论是“转化”抑或是“再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是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仅要立足于提高产品自身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而且要提高文化产品传播手段的科技水平。文化产品的传播需要借助相应的手段才能实现,传播手段愈先进,传播的覆盖面也就愈大。总之,只有积极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才能实现两岸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如何整合两岸民间力量是一个迫切问题,需要探索。

一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资金作为后盾,两岸在文化产业合作上,通过文化产品与项目“博洽会”和“招商会”等平台,发挥互补优势,鼓励和吸引两岸民营资本力量投资于文化产业,鼓励大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并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如进一步开拓文化市场,大陆可放宽台资进人大陆文化产业投资份额的限制,让台商以特有方式来大陆寻求文化市场,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实践也证明,一个产业巾有了社会、民间资金的投入,这个产业就会焕发生机和活力。社会、民间力量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灵活的经营机制、全新的经营理念。

二是发挥民间组织的协调、沟通的作用。目前两岸的政治形势,使得需要民间组织在两岸文化互动与发展中承担着特殊使命,民间组织的建设很迫切地摆到面前。疏通民间文化交流渠道,特别是加强两岸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影视等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演艺娱乐行业的合作,通过艺术表演、音乐节、文化节、民俗节日、设计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对外办广播电视、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以及增加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技术资料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掘两岸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两岸共同推动和组织一些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举办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节庆和会展活动,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的竞争。不仅要加强国际地区间文艺的交流,还要加强国际地区间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举办高层次国际性学术论坛,使文化交流上一新的台阶。透过系列的文化论坛,让深具实战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政策研究者、具有社会人文观察的文化工作者共同来参与,除分享他们丰富的观察及经验,同时参照具体的社会、市场、国际环境,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建言,以及相关的文化政策经营规划等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联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今后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造就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具有文化科技复合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尤其是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营运人才,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和会展策划等专门人才。除了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外,还要对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实现知识、技术更新,提高整体素质。并加大引进和培养急需文化人才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引进和培养具有原创力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

4、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影响力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市场竞争能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这里的市场不仅包括一国的文化市场,而且包括世界文化市场。晶牌不单只是区隔与其它企业的差别,还是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承诺、品质、经验的集合体。品牌已成为消费者最为重要的消费导向。名牌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高度的物质效用,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效用,它给消费者带来了心理满足和文化享受。目前来看,两岸的文化产业尚缺乏严谨的晶牌管理专业管理能力,加入WTO后,为应对境外文化产业“巨头”的强势竞争,应提高品牌管理决策层级、进行完整品牌策略性分析、建立严谨品牌识别系统、整合运用品牌实现系统,以其市场影响力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