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泥石流灾害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泥石流灾害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人们防洪意识的提高和防洪工程措施的不断实施,洪灾在灾害统计中的比例正日益减少,而泥石流灾害的比例逐年上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泥石流是指在山地、沟谷间,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大量洪水、泥沙及石块等的洪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暴发突然及预见性小等特点。它是山区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流失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暴发往往十分突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地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3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2类。

①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士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

②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以上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 降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3、泥石流成灾特征

3.1分布广泛,分区明显

泥石流在海河流域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中低山区,特别集中分布在暴雨中心降雨量50mm以上和植被覆盖率20%以下的山区。从地质角度看,主要分布在构造裂隙发育带、地震活动带、易风化岩和坡洪积及第四纪堆积物区。

3.2具有诱发性和群发性

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暴雨诱发泥石流是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地面或沟槽壁土松散、崩塌、滑坡,并随水流下泻,水、土、石混合后冲力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泥石流。虽然泥石流和崩塌、滑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崩塌、滑坡后遭遇暴雨就必然形成泥石流。

武安县常社川小流城曾发生的暴雨造成流量为399 的山洪暴发,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共4种灾害。这种群发性灾害在海河流域历史时期至少发生15次,其损失不计其数。

3.3危害高广,成灾快,灾情重

泥石流不仅对本地山区造成危害,而且危及交通、水利、铁路、通信、电力、工农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泥石流爆发突然,一般都在短时间内酿成,长的1-2小时,短则几至几十分钟,并且历时短暂,具有很大的运动能量和破坏力。它可以冲毁城镇、农舍、厂房、公路、桥涵,淤埋水库、桥梁、井、塘坝,破坏水利工程设施,沙压农田,淤高河床,堵塞沟谷,危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4、泥石流的成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以及近些年人类的活动等,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4.1自然因素

泥石流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其暴发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固体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⑴地形地貌: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大,流程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⑵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易受破坏的地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⑶大量水源: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及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4.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造成泥石流发生的外在因素,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内在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

近年来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活动,如滥伐林木、过度放牧、破坏植被、陡坡开荒等,破坏了地表径流的下垫面条件,加剧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泥石流发生的水源条件;在山区兴修交通、水利设施且随意开挖山体边坡等,造成山体失稳,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同时由于开采矿山后,随意丢弃废渣废料,这又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所需的松散物质条件。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

5、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5.1农业措施农业措施

退耕还林、等高耕作、滑坡体上水田变旱地、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等。城区后山区域主要是在防治区内现有耕地中,对大量的坡耕地逐步进行改造,即陡坡退耕还林,缓坡地等高耕作。5.2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措施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开展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在泥石流易发山区划分出危险区与安全区,避开在危险区建设;建立泥石流预警站(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危险地段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建立反应快速、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救灾抢险系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紧急救援。5.3生物措施

在城区后山流域的水源区,采用封山护林育草,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森林,保护、发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辅以冲沟沟头防护,沟内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水平埝地,打地边埂,修集水沟、排水沟等农业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山地农业工程与泥石流生物防御体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防治区的经济效益(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通过有计划、有措施的组织活动,变石流防治工作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行长期治理。

6、结束语

开展热河沟泥石流勘查、治理工作对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及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防治工程的实施遏制了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了水土流失量,有利于改善黑水河沿岸热河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未来维古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谢洪.山洪、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 J].中国减灾, 2006(6):18-19.

[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