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把握“三度”构建高效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把握“三度”构建高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经验理念融注到课程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树立起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新理念,让语文课堂实现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我想从教师把握好“三度”即温度、广度、深度等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的温度

长期以来教师被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师道尊严、“程门立雪”被视为教师的规范和模范。我们不否认上述观念和行为的合理性,但由于过于突出和夸大就是的作用,因而其合理性逐步丧失而起弊端却日益显露,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明显的不平等,就是可以随意控制学生,甚至体罚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掌控着知识,按自己主观预设的程序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念,造成了教学关系的对立,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权威走向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第一要有一颗热心――爱教育事业。第二要有一颗爱心――爱学生。在师生心理关系上,要尊重和赞赏学生,全面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差异,不忽略成绩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同时对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加倍鼓励,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这其实都是老掉牙的话题,可真正做起来很难。教师只有拥有热心和爱心,保持这样的温度,才能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教师的广度

教师的广度就是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即驾驭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构建课堂教学的关键。

1.设计多种教学目标

要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应做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目标同时并重。既要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又要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使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2.设计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的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抓住这一兴奋点,积极创设情境,以“导”为关键,读中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彼此的互动交流中感受课文,获取信息,从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3.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化

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化最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教学就由被动走向主动,教学活动也就由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了全面的发展。我在教学新教材五年级课文《新型玻璃》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再提出问题?最后要求学生以新型玻璃的身份写一篇《新型玻璃自述》。这种方法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以新型玻璃的身份思考,容易对新型玻璃产生认同。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

4.鼓励学生多提问、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

三、教师的深度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叶圣陶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用教材教”打破了教材的绝对权威,主张透过显性知识深入挖掘隐性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知识,使教学深入教材又超越教材,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1.利用教材文本,提供学生感悟、体验的空间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句是课文中父亲所说的包含哲理的话。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在课堂上随机开设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辩论做这样的人。先出示阅读要求,讲讲父亲说这句话的目的,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天天在现实生活中你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像苹果那样的人。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的教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2.加工教材文本,向生活开放,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把课本看作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在大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红、绿、蓝――这些只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总之,教师应把好这三个“度”,构建高效课堂,演绎出更多的精彩,绽放出更多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