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考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是南诏史研究的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南诏史研究的前人学者曾对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相关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述,为后人对南诏史的研究拓展了思路。史料及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南诏行政区划是唐朝行政区划的地方化和民族化,在政区建置的问题上,更注重实效,结合实际,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体系,为南诏统治政权的稳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南诏政权管辖的疆域范围
研究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就首先要了解南诏政权管辖的疆域及势力范围,可以说疆域管辖和势力范围是政区建置的基础和依据。
南诏于公元738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灭了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建立了从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管辖地仅限于以洱海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①,其境界不超出今天大理州的范围,这就是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时的疆域。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之后,皮罗阁取得了整个洱海地区合法的统治地位,名正言顺地进行着管辖疆域的扩张。
南诏吞并了六诏,统一了大理地区之后,很快就寻找机会把他们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今天云南省的东部,这是爨人的古老家园。唐王朝想把他们自己的统治扩张到这一地区的企图,为南诏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南诏统治者以支持唐朝的同盟者身份达到了他们向东扩张占领爨地的目标。②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左右,南诏笼络诸爨首领,采取了熟练而有效的、灵活多变的的外交手段占据了爨地。南诏在占据滇东爨地之后,与唐朝在云南的利益发生了矛盾,加之唐朝姚州都督府官吏的残暴统治,“卞忿少方略,”,“多所求”,引起洱海地区各族人民的不满,阁罗凤也不能容忍唐朝越来越严厉的控制,于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出兵攻占了姚州都督府,并占据了其所辖的全部地区。为了扼止南诏势力向东扩张,唐王朝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用武力收复了以安宁城为中心的爨地,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又放弃了安宁城,南诏又重新占据爨地。为有效地控制爨地,赞普十四年(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置拓东城,此时“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③整个爨地全纳入南诏势力范围。至此,南诏已基本上控制了云南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早在盛罗皮时期(景云元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10年―727年),当时的南诏就已取永昌地。南诏攻下姚、 州后,缓解了来自于北面唐朝的压力,接着便发动了向永昌以西的势力扩张。赞普钟十一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阁罗凤亲自率兵“西开寻传,南通骠国”④,以武力征服了这个地区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寻传、朴子、望蛮、“ 形蛮”等众多部落。⑤寻传是指今天的景颇族,即是部族之称,又作地名之意,其地在永昌(今天的保山地区)以西,相当于今天德宏州及缅甸克钦地。
南方地区,阁罗凤时已拓展到“银生黑咀之乡”,即今思茅及西双版纳州地区。异牟寻时期又调兵南下银生地区(今西双版纳),把邻近尚未曾征服茫天连(今孟连)、茫吐薅(在今澜沧一带)、黑齿等十部落(在今缅甸南禅邦),以及同区域的“穿鼻蛮”、“栋峰蛮”等复杂的部落全部征服,⑥其势力范围拓展到了这个地区。
北部和西北地区,当南诏征服五诏时,吐蕃仍占据浪穹地,三浪诏主退居浪穹以北,受吐蕃庇护,并威胁南诏北境。直至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与吐蕃决裂,攻破剑川,平定三浪。这次战役南诏攻占剑川以北至铁桥,收铁桥以东十六城堡。赞普钟五年(天宝十五年,七月改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南诏还与吐蕃联合出兵攻陷 州(今四川凉山州),南诏占领了 州南部,吐蕃占 州北部。⑦南诏的另一支军队和吐蕃军会合,共同攻取 州(今四川西昌市)。南诏王阁罗凤还亲自出兵,从姚州北上,攻占会同(今四川会理县),自此,大渡河以南一带尽归南诏。贞元十年,吐蕃失败,南诏势力延伸至大渡河岸。
南诏经过不断的势力扩张,其疆域已从最初的洱海区域扩展到大于云南省的区域范围。《南诏德化碑》是这样描述的:“西开寻传,禄郫出丽水之金;北接阳山,会川收瑟瑟之宝。南荒 ,覆诏愿为外臣;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建都镇塞,银生于黑觜之乡;候隙省方,驾憩于洞庭之野”。“禄郫”,在怒江之西,丽水东岸。“丽水”,即伊洛瓦底江。“会川”,今四川会理。“阳山”,即阳蓬岭。《新唐书•地理志》:“阳蓬岭北接 州境,其南南诏境”。“南荒 ,覆诏愿为外臣”,南方滨海诸国,回覆愿为南诏的臣属。按《蛮书》记载,当时的弥臣国(在伊洛瓦底江入海处),昆仑国(在傣国境内),水真腊、陆真腊国(在柬埔寨)都是南诏的属国。“洞庭之野”,《蛮书》卷二“碧鸡山”条载“水中有碧鸡山,石山有洞庭树”。地以树而名,这里的洞庭,指的是滇池地区。⑧“银生”是指今天的景谷和西双版纳一带。
《新唐书•南诏传》也对南诏的疆域范围进行了较为详细记载:“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南诏德化碑》和《新唐书•南诏传》的记载,大致勾划出了南诏疆界及范围的基本轮廓,即包括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缅甸东北部、老挝和越南北部。具体说,东部为今昭通,贵州的毕节、贵阳和遵义一带;东南以贾勇步为安南与南诏的交界,即汉代的进桑关,今天的河口,约与今日云南与越南的边界线相当;南方以老挝的川圹、桑怒、琅勃拉一线与南诏交界;西南与骠国交界,略与今云南与缅甸一边界线相当,但在格萨以北;⑨西面直到丽水(今伊洛瓦底江)西部的祁鲜山(今缅甸克钦邦境内的甘高山)一带⑩;北抵四川凉山。
二、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
南诏在不断拓展疆域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行政区划,并设置了政区建置。有关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樊绰《云南志》和《新唐书•南诏传》都有详细记载。樊绰《云南志》卷五曰:“六 :大和谓之大和 ,阳苴 谓之阳 ,大厘谓之史 , 川谓之赕 ,蒙舍谓之蒙舍 ,白崖谓之勃弄 。”卷六又曰:“云南、柘东、永昌、宁北、镇西及开南、银生等七城,则有大军将领之,亦称节度。贞元十年掠吐蕃铁桥城,今称铁桥节度。”《新唐书•南诏传》又是这样记载:“外则有六节度,曰: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有二都督:会川、通海。”又曰:“有十睑,曰:云南睑、白崖睑亦曰勃弄睑、品澹睑、 川睑、蒙舍睑、大厘睑亦曰史睑、苴 睑亦曰阳睑、蒙秦睑、矣和睑、赵川睑。”
樊绰在《云南志》里对南诏政区设置记录为六 、八节度,而《新唐书•南诏传》却记载为十睑、六节度、二都督。为何两书所载的政治行政区划有区别和不同,这是因为南诏因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所管辖疆域范围的不同,其政区建置形式和内容、名称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樊绰《云南志》所记为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间的设置,而《新唐书》所录为乾符六年(公元897年)间的设置。{11}
唐天宝以前,唐王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开始自行建立政权机构、改划政区。{12}从叛唐改划政区至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近四十年间政区设置为六 、八节度。贞元十年之后至乾符六年的八十年间,南诏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治势力日益提高,管辖疆域不断拓展,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云南城设睑,改置节度于弄栋城;开南节度并于银生城;宁北节度移至剑川城。在原六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云南、蒙秦、品澹、赵川四个睑。又调整了节度改设为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六个节度,同时增设了会川和通海二都督,最后形成了南诏较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系统,为南诏政治统治奠定了基础。下面将对南诏的行政区划及政区设置进行分析阐述。
第一、南诏在其统治中心洱海地区设置了 或睑。
大和 :南诏前期所设,治今大理市太和。
阳苴咩 或苴咩睑:南诏前期设阳苴咩 (亦曰阳 ),后期设苴咩睑(谓之阳睑),治今大理古城。
大厘 或睑:南诏前期设大厘 (谓之史 ),后期设睑(亦曰史睑),治今大理市喜州。
川 或睑:南诏前期设 川 (谓之赕 ),后期设 川睑,治今大理市邓川。
蒙舍 或蒙舍睑:南诏前期设蒙舍 ,后期设蒙舍睑,治今大理州巍山县。
白崖 或睑:白崖亦曰勃弄。南诏前期设白崖 ,后期设白崖睑,治今大理州弥渡县红岩。
云南睑:南诏后期所设,治今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
品澹睑:南诏后期所设,治今大理州祥云县。
蒙秦睑:南诏后期所设,治今大理州漾濞县。
矣和睑:南诏后期所设,治今大理州洱源县三营。
赵川睑:南诏后期所设,治今大理市凤仪。
关于对 或睑的解释《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四云:“按:‘ ’字,樊志作‘ ’,而散见于各卷者则多作‘赕’或‘睑’。《广韵》: ,力验切;睑,尼奄切; ,失冉切,又吐滥切;赕,吐滥切,又杜览切。凡此读音,韵部相近,声读不同。则 、睑、赕、 并为译音,{13}同为一意。樊绰《云南志》曰:“ 者,州之名号”。《新唐书•南诏传》说:“夷语谓睑为州”,元《混一方舆胜览•剑川州》也说:“睑,汉语府也。”而知 、睑、赕、 是南诏政区不同的称谓,相当于唐朝内地的“州”级行政机构。
第二、南诏在 或睑地区之外,另有节度、都督的设置。南诏前期(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设置有:云南、拓东、永昌、宁北、镇西、开南、银生及铁桥八节度。后期设置为: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六节度及会川、通海二都督。
云南节度:云南节度府驻云南城。《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四云:“云南城为汉云南县故地,即今祥云县之云南驿也。”南诏前期设节度,后期改设为 ,治今祥云县云南驿区域。
拓东节度:拓东节度府驻拓东城。拓东应在今之昆明平原,拓东城址应在今昆明市区。{13}南诏前期和南诏后期一直都设节度,治今昆明地区、曲靖西南部及玉溪东北部的通海地区,南诏后期设通海都督后,将通海以南的区域划为通海都督。
永昌节度:永昌节度府驻永昌城。永昌城即今天的保山市,东汉开始列置郡县,蜀汉诸葛亮平南中,仍设永昌郡治。南诏前期和南诏后期设节度,治今天的保山市和德宏州区域及临沧西北部地区。
宁北节度、剑川节度:南诏前期在洱海以北区域设置了宁北节度,府驻宁北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七及《寰宇通志》卷一一一并谓宁北城在邓川州西北三十里。宁北城“本无城池,今以浪人诏矣罗君旧宅为理所。”{14}又谓矣罗君旧宅,则应在洱源县。{15}贞元十年破吐蕃,占据剑川,节度府从宁北城移治剑川,称剑川节度,领有原宁北节度之地,治洱海以北的区域,相当于今天大理州北部、西北部及丽江南部。
镇西节度、丽水节度:南诏前期设置镇西节度,驻镇西城;南诏后期改为丽水节度,驻丽水城。樊绰《云南志》卷六记丽水城曰:“所管部落与镇西城同。”此谓丽水节度与镇西节度所管之区域相同,即大军将驻镇西城,亦驻丽水城,而《新唐书•南诏传》载六节度有丽水,实同一节度也。镇西在今盈江,镇西城和丽水城同在盈江县范围。镇西节度、丽水节度同治今德宏州西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开南节度、银生节度:南诏前期,南诏在云南的西南地区,设置了开南节度和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府驻开南城;银生节度府驻银生城。南诏后期撤除开南节度只设置银生节度,治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缅甸景栋、老挝北部地区及越南莱州一带。
铁桥节度:南诏前期所设,府驻铁桥城。有关铁桥城的具置樊绰《云南志》卷六曰“铁桥城在剑川北三日程”。《明史•地理志》云:丽江军民府巨津州,“北有金沙江流入州界,有铁桥跨其上。”是铁桥在巨津州,今之巨甸北面也。《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四曰:“按巨甸(巨津)北塔城关即铁桥城旧址,南诏设节度于此,所管为铁桥附近之民族,其东当至昆明城。”显然,铁桥城就在今天的巨甸。治今天的丽江西北部和迪庆州南部、东南部区域。
弄栋节度:南诏后期所设,府驻弄栋城,即今天的姚安。南诏初期为云南节度所领之地,贞元十年后,设弄栋节度,原来云南节度所管之地,除云南、品澹外,全统归弄栋节度,所辖之地还包括唐王朝设姚州都督所领九州及徒莫祗蛮区域所设四州之地。总辖区范围相当于今天楚雄州西南部至祥云云南驿。
会川都督:会川原名会同,在今四川凉山州会理县。南诏后期设置了都督府,其所辖之地为汉以来的越 郡的管辖范围,唐朝初所设 州都督府的辖治之境。治今天的西昌和凉山州南部及楚雄州与四川相毗邻的南部地区。
通海都督:南诏后期所设,府驻通海城,即今天玉溪通海县。南诏置通海城为重镇,并设置节度统摄通海以南至贾涌步(河口)和步头(元)的区域,相当于今红河州、文山州。
三、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的特点
南诏是一个从属于中原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因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与唐朝廷保持着一种特殊的羁縻统属关系。天宝战争后,南诏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环境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选择了自行进行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的举措,为南诏统治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南诏统治者在所辖疆域进行政区建置时,考虑到自身所面临着的政治环境及所处的区域位置,采纳了中原王朝有关行政区划的政治制度,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区建置体系。这套政区建置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风格及自成一体的行政区划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诏在以首府为中心的洱海区域建置了若干个相当于中原内地“州”级行政机构的 或睑,以政治统治为主。所建置的 或睑虽只占南诏管辖疆域面积的一小部分,但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却十分显要。首先、这里是南诏的发祥地,有着优越的地缘条件,是其统治西南各民族的根据地,又是南诏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所设六 或十睑之地由南诏王直接管辖,作为南诏国统治的根据地。{16}其次、区域内设置有南诏都城太和城及阳苴咩和大暹城、龙尾城、龙口城、邓川城、白崖城等一批重要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再次,这个区域因有许多自然条件优厚的坝区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邑,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为南诏统治者实行政治统治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南诏在 或睑之外设置了节度、都督。唐初,改隋郡为州的同时,于沿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则置总管府以统军戎。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盖亦军、政各司其职,都督府亦未曾取代郡县。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17}南诏设置的节度和都督同是仿唐制,它是在唐朝都督府、羁縻州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初设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建置,其管制区域为军事性质。节度设节度使、都督设都督府,均为最高军事长官,由南诏王直接任命大军将兼任。天宝战争之后,唐王朝边疆节度设置由以军事性质为主的军事机构逐渐过度到以军兼政或军事机构和行政机构并存的这么一个历史阶段,南诏在异弁寻时期也把唐王朝节度设置的新形式接受过来,所设置的节度、都督区域即是军事管制区又是行政管辖区,节度和都督既行使地方行政权力又具有军事权,他们是这一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蛮书》卷一就曾说:“至会川,有蛮充刺史,称会川都督”。可知会川都督兼会川州刺史,会川都督府不仅是作为会川区域军事机构,而且还是会川地区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
第三、南诏对其所涉及到的势力范围边沿区域采取了羁縻统属管辖的政策。边沿区域是指:东爨诸部、 昆明、东蛮诸部。{18}这三个地区虽为南诏疆域势力范围,但统治并未深入,也没有直接建立政区,但它们之间却有着行政隶属关系,这种行政隶属是建立在羁縻统属管辖的基础上,仍然属于南诏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南诏在行政区划及政区设置问题上,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郡县制度。他在一些较为边远的节度或都督所管辖的部落和地区,以部族联结的范围为行政区划,设置政区,建立郡县。由南诏派官掌治郡县,有固定任期,随时流动;同时又任命当地部落的酋首土长充当邑长,终身任职,可以世袭;土流两重统治,流官治其土,土官世其民。这些边郡出赋,由土长解纳土贡,不立征征调。南诏采纳了唐王朝制定的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之上,扩大了郡县区域,郡县的设置和分布加密并更加合理化。南诏郡县制度是南诏进行行政区划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政区设置的基础和细胞。
注 释:
{1}《新唐书•南诏传》
{2}[美]查尔斯•巴克斯(著)、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云南民族出版社。
{3}《南诏德化碑》
{4}[唐]樊绰(著):《云南志》卷三“六诏”。
{5}{6}{10}尤中著:《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
{7}{9}{11}{18}方国瑜主编:《云南郡县两千年》,《云南地方史讲义》参考资料,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8}周祜著:《大理古碑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
{12}{17}尤中:《关于唐代南诏的政区建置问题》,刊载在《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13}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14}[唐]樊绰(著):《云南志》卷六“云南城镇”。
{15}赵吕甫:《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6}胡绍华著:《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
(史海漫游主持 廖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