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重要但又被长期忽视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善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对策如下:重视家庭感恩教育,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感恩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55-02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而且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不管社会怎样变化,感恩的美德不能改变。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现象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与缺失的现象,这不仅给家人、学校、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阻碍了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全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对别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品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学会做人的一个支点,是一种追求高尚人生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从人性本善出发,深挖人性中的原动力,引导人们反思自己,激发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成为学生们的内在品质,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一切帮助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激并真诚回馈的一种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同和知道自己从外界所得到的帮助和恩惠,并在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出一种愉快、温馨、幸福之情,进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行为;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养成习惯,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深刻转化,即回报恩情、乐善施好、甘于奉献等。从以上对感恩教育三个层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感恩教育实现了主体意识的复归和道德的人本理解、个性发展的主动寻求,它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感恩教育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它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内在品质、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地理解尊重他人。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也可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只有大学生有了感恩意识才能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并为之努力奋斗。

2.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上书救父”等关于感恩的故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民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知和认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就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大学生通过启迪懂得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回报。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高度的感恩意识,才是真正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有利于健全其人格品质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才会懂得去尊重和回报别人。健全的人格是获得幸福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识群体,在社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要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完善自己人格的关键环节。

4.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要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家庭、他人、社会给予的帮助怀以感激之情,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是自己以后也要这样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他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德育教育欠缺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为孩子创造了优质的生活条件。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关心和溺爱,他们依赖长辈,没有自理能力,离开了长辈什么都做不了。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对父母和长辈的关心理解为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溺爱问题,使孩子们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丢掉了感恩的美德,使他们成长为感恩意识缺失、自主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2.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感恩精神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是否能考上名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忽略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极少中学开展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对德育知识了解甚少。步入大学以后,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学环境相对宽松,减少了对他们行为的约束,师生交流有限,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根本不可能开展实践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和其他德育教育方面的培养,这就对学生内在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

3.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欲望逐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人际关系冷淡,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我们,如典型的资本主义享乐思想,这些因素造成社会风气与日俱下。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这种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使得他们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沦落为崇尚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意识冷漠的人。他们戴着各种有色眼镜看世界,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扭曲了本该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追求物质和其他利益,不懂得对他人和社会给予的帮助以感激,更不懂得感恩和施恩。南京大学教授侯惠勤曾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重视家庭感恩教育,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领路人,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家长自己应具备感恩之心,通过自己的行为正确引导孩子。孝的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受重视,其重要原因就是用孝心培养起来的一个人能够具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只有从培养孝心开始,才能引发人的感恩意识。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但是我们必须对她产生感激之情,要有孝心,然后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会子女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并积极鼓励孩子参与感恩实践活动,从中明白感恩的真谛。

2.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优良的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和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教育、引导、激励等功能,是大学灵魂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恩,也可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工具如校报、广播、网络等等,宣传高尚的道德风气,以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要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社会的支持之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影响身边的人,让广大学生在各个领域对感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另外,德育双方并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关系,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以及双方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双方共同提高。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感恩氛围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了社会性规则。比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假“三下乡活动”、进敬老院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为乐的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感恩活动任务化、程式化、形式化,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感恩、施恩,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活动中,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感恩意识要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唤醒感恩心,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让我们如此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张建平.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J].青年教师,2006,(6).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5]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