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什么有些人习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什么有些人习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可以依靠的参天大树。

可人生最无奈的地方在于,爱之重,有时候不能如人所愿般完美承受。

我的老板A先生今年32岁,潇洒干练,工作体面。他眼中的感情,是合则来不合则去的两厢情愿,一定不能将就。可如今,他的判断力和自信心却被母亲过度的惶恐和焦虑严重干扰了,他对婚姻有了一种莫名的排斥和恐惧。老太太天天苦大仇深地催婚,逢人便唠叨自己的儿子是不如意的光棍。

“你看看人家谁谁跟你一样大,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还不着急!”“快给上次那个姑娘打个电话!”“没事多去看看人家姑娘!”“你们到底多久约会一次?”“你们俩怎么最近不见面了?”“什么不合适?谈一谈就合适了!”……

A先生被一长串的连环炮轰炸得毫无还手之力,母亲的盘问和抱怨在他的心上压上了重重的大石,回到家也没有一丝放松的感觉。

“一旦我跟一个女孩分手了,我妈就天天对着我唉声叹气。其实我也很痛苦、很着急,但是感情的事是急不得的。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算了,为什么她也不理解我呢?”A先生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面对父母的唠叨和抱怨,有人生气跳脚,也有人淡定沉默。

就比如我的闺蜜C小姐,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她已经在北京待了11年。这11年的酸甜苦辣和百感交集早已不能一言蔽之,但是远在西北县城的父母询问她的近况时,得到的总是风淡云轻的那几句:“我挺好的,又换了份工作,最近认识了个男孩,正在试着交往。”

她没有告诉过父母,她替上司背了黑锅挨了处分,被迫离开原公司,投了半年的简历才找到新工作。这半年她寄宿在闺蜜租的房子里打地铺,为了省钱连吃了好几个月的方便面。她也没告诉过父母,那个曾经去过他们家拜访过、发誓要娶她的男朋友,在她怀着他的骨肉4个月的时候与女同事开房苟且。一向倔强的她去医院打掉了孩子,休养一个月之后,她才跟父母说两人已分手,理由很简单:性格不合。

从电话里传来的,都是她意料之中的父母的埋怨和担忧,以及一些絮絮叨叨的焦虑。她静静地听着,不辩解也不反驳,微笑着回应父母的叮咛。

A先生和C小姐都是那种典型的报喜不报忧的孩子。他们将人生中最痛苦的纠结,经过折磨和碾压,经过沉默绝望的消化和逐步稀释的加工,再若无其事地告知父母。那些漫无天日的加班、拥挤的通勤和琐碎嘈杂的不如意,他们绝不向父母吐露一二。

为什么有些人习惯父母报喜不报忧”?

为什么很多父母反而成为最后知晓我们人生喜怒哀乐的人?

C小姐轻轻一笑,说道:“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身心强大、思维开阔,能够完美地成为孩子心灵的指引和归宿。他们只是单纯地希望我一切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但有时却无法给予我实际的指导和建议。当他们知道我正遭遇不如意和挑战时,他们反而会比我更加惊慌失措。而自顾不暇的我不得不分散精力,一边安抚他们的焦虑,一边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这太痛苦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报喜不报忧,只是不愿意打搅父母的脆弱。

诚然,我们的传统观念一直神化和强调父母是孩子心灵的指引和归宿,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心理学上看,有些人虽然为人父母多年,但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思想深度所限,对事物的理解渗透了非理性的因素,面对困境和挑战缺乏勇气和决断,反而去试图逃避与寻求安慰。

人无完人,父母也是一样。当他们内心深处的小孩没有跟他们一同变成能够主宰自己情绪的大人时,这种状态下的他们很容易变得焦躁和唠叨,他们反反复复地纠结在孩子的负面遭遇上不能自拔,其实就是在变相地寻求安全感,寻求舒适与安慰。当儿女们遭遇困境分身无术时,再让这些父母给予孩子实际的指导和建议,实际上是一种奢望。

时间长了,懂事的孩子会慢慢地发觉,与其让父母和自己一起无助地陷入困境的沼泽中,不如选择性地让他们“无知”或者“不知”,否则只会加重自己的内疚感和负重感。那些深爱孩子的父母,往往与孩子们隔着最遥远的距离。而这些懂事的孩子们,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家伙们。

一年之后,C小姐结婚生女,孩子百天,我们前去看望,还带了好多礼物给她的宝贝。我忍不住问C小姐:“你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期望?”她淡淡一笑,说道:“我只希望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希望她以后对我报喜也报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