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景城市“景城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景城市“景城共生”发展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我国风景城市为讨论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风景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指出城市与风景要素构成的共生关系是我国风景城市得以形成和特色得以延续的关键。在总结、评价我国风景城市空间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风景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今后风景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以求促进我国风景城市的健康发展,并对一般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风景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景城共生

序言

风景是一个国家至为宝贵的资源。风景城市则有其独特的自然风景或文化、名胜古迹。风景城市的规划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议论的焦点是――如何使风景特色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得以延续。

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发展侵蚀风景区用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研究风景城市名胜区与周边城镇对立统一的关系时,可以着重参考自然界不同物种共生模式,梳理两者之间的空间联系,协调保护与建设的平衡,建立起唇齿相依区域共生发展机制。

1风景城市的内涵及成因

1.1什么是风景城市

风景城市指位于或临近风景区域的城市,是更大范围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体。不同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我国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山城,有水城,更有城市与山水相融的山水城,“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城本身就是风景,风景原本便在城中。

1.2风景城市的成因

中国风景城市的形成由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人(或城市)与风景因素构建的共生关系这三方面共同决定。地理环境背景和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文化”素养是两个基本条件。在山水文化的影响下,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时,成功地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足以赏心悦目、怡情寄怀的景观,这就形成了风景城市。当“山水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后,它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谓的风景城市。

2 风景城市景城空间关系发展历程

由于当前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化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风景旅游城市在协调内部风景区与城镇区域的互动发展关系上也处于不同阶段。具体而言,可分为相对分离、互动协调、相互融合和交互共生四个大阶段。

2.1相对分离阶段

国内名山大川型风景名胜区大多处于与周边城镇远离的区位,因此仅能通过连接景区入口和城镇服务中心的快速交通联系。由于距离城镇较远,景区入口服务区和内部往往配置有餐饮、住宿等服务以满足多日游需求的游客,而周边城镇在通勤顺畅的前提下则作为服务功能的飞地存在。

2.2互动协调阶段

部分风景城市注重在依托名山大川型风景名胜区发展城市服务职能的同时,协调城镇风景区与主城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风景区的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城镇快速增长,形成服务景区的旅游新城,进而达到景区与城市有隔离而互不影响,在功能上互动协调,各取所需的发展阶段。

2.3相互融合阶段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造成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空间与风景区从相望、相邻到相互融合,形成景区为城市包围或影响的情况。在景区范围不大且相对私密的前提下,景城融合的空间格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景区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但城市的持续的空间蔓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的质量,进而降低旅游休闲城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2.4交互共生阶段

风景旅游城市在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后,不可避免的存在城市空间发展与风景区建设交错混杂的局面,进而造成处于城市内部的核心景区风貌受到一定威胁,景区独有的旅游休闲资源人工化、硬质化后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当然,如果能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适当增补人文资源,也能够形成风景区独有的天人合一的特色,弥补自然生态环境被侵蚀的缺陷。

3风景城市“景城共生”的空间发展模式

从目前国内外风景城市区域空间开发模式来看,主要有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三种类型。在区域旅游进入后成熟阶段时则可通过对风景城市城乡联动、产服共建的旅游休闲空间的建构,引导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城镇地区在空间格局上走向共生发展的模式。

城市与风景(要素)的共生关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内容或形式, 而风景城市的风景特色能否保持的关键有三,首先是对风景城市中城市与风景关系的本质有确切的认识;其次是明确各历史时期共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过程, 能较准确地预测共生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再者能够在新的发展时期, 顺利转换或重新建立城市与风景要素的共生关系。

4构建“景城共生”的空间布局模式

风景城市与其他城市也有显着的不同。在风景城市的规划布局中,如何突出作为风景游览这一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处理好风景与城市其他各组成部份的相互关系做到“景城共生”,使城市各组成部份与风景形成美丽和谐、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是这类城市规划布局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风景城市在保护风景区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应结合区域山水特质,在周边建设空间共生发展的城镇。要达到该目标,需参考国内外风景的建设方式,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宜的发展途径,从产业等四方面“四位一体”的形成景城共生的空间格局。

4.1产业发展途径:迁移污染,旅游带动

在产业选择上,风景城市应严格限制景区周边城镇污染工业的进入,同时通过发展传统旅游服务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通过对景区周边城镇多元化的产业定位和品牌建设,形成产游互动的旅游休闲型城镇群。

4.2交通发展途径:绿色通勤,快慢结合

风景城市的绿色交通是塑造城市共生发展空间的关键,应同步建设景区内部的慢行游览交通和联系景区与周边城镇的快速通勤交通,共同形成景城一体、快慢结合的绿色低碳交通途径。

4.3文化发展途径:文脉互通,城景唱和

风景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与景区文化地位相映衬的城市文化底蕴。可通过提炼风景名胜区文化资源,发掘周边城镇相联系的人文元素并加以交融,形成以景区的文化特征为主题,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唱和的景区-城镇文脉互通的格局。

4.4生态发展途径:绿心辐射,多楔联通

生态环境是风景城市的根本。依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应将风景名胜区作为区域绿心辐射周边城镇,同时通过保护山脉河流等自然空间和主动建设城市绿道网等多种方式来建设经由绿心辐射的多条绿楔,形成阻隔周边城镇连绵蔓延的态势,形成围绕景区的多中心组团形式的生态城镇群。

5结语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促使风景城市的空间模式进一步走向与景区环境的融合与共生。“景城共生”发展模式实践,对引导风景城镇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7(12).

[2]郑心舟.我国风景城市形成及发展模式初探[J].城市规划,2002(6).

[3]姚远.旅游休闲城市“景区-城镇”空间共生发展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 [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