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冰层温度场及冰盖厚度演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研究冰厚的演变过程是分析冰凌演变过程的基础。本文通过连续观测到的冰温及冰厚实验数据,探讨了冰层温度场及冰厚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并与一种冰厚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冰厚;演变过程;温度场;影响因素
1 引言
冰的生消演变与其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水动力、机械力和热力等因素[1]。输水渠道冰生消过程主要由其热力要素控制,并可通过冰热力模式进行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冰盖内温度场和冰厚度随着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并在深入分析冰盖生长、消融机理的基础上,以观测数据验证实用的冰厚计算方法。
2 冰情观测试验
2.1 试验布置及测量
为了准确把握天然冰在冰期生长情况及冰的热力学因素对其影响,研究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加气砂浆砌筑了长度为2.5m,宽度为1.5m,高度为1m的室外防冻裂水池,以便于密切观测冰的动态。
从2012年12月开始,开展了冰厚及不同位置温度观测试验。自2012年12月22日起,试验池水面开始封冻。共选定三个观测点,连续进行了定点位置的冰厚、冰温、气温和水温的观测。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冰盖厚度、冰温、水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和日平均冰厚的发展,每日进行六次观测。观测时间分别为:上午8:00、10:00、12:00、14:00、16:00和18:00。
2.2 测量方法
冰厚测量选取三个测点,平均布置在池边距离池中心三个位置,当水面开始结冰之日起,每次测量时将测量杆轻轻向上提起,直至测量杆下部横板抵触冰面下表面,读取测量杆上刻度,即可确定冰厚。
将测量架固定在试验池中心位置,根据以往经验预估最大冰厚,在水面及以下间隔60mm共设置6个温度传感器,同时又分别在水底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水温,冰面上200mm处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气温。
2.3 观测结果分析
由于观测数据较多,全部用来生成图表会导致图表显示混乱,难以进行分析。此处选取1月11日至18日所测得的数据,因此时水面已彻底封冻,该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从上图中不同时刻冰层内温度及水温随着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冰层内温度场随着气温变化明显,越接近冰上表面的测点冰温随气温变化越明显。同时分析可知,当气温持续降低,冰表面温度最低,冰下下表面温度最高,形成上冷下热的渐次增高的分布;当气温持续升高时,冰表面温度最高,冰下下表面温度最低,形成下冷上热的渐次变化分布。当气温在变化幅度较小的区域内反复升降,冰层内温度场就出现上下表面热,中间冰层温度低的“外热内冷”分布。
水温变化曲线随着气温的变化并没有太大的浮动,十分趋近于0℃,可以假定冰层下表面和水温是一样的,都是0℃。
2.4 气温对冰厚影响分析
通过对比各测点冰厚变化过程和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持续低温作用是影响冰盖厚度的主要因素。同时,降雪之类的天气变化对冰盖厚度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3 冰盖厚度计算方法
练继建[3]忽略了水、冰热传导对冰厚的影响,提出了静水冰厚预测的辐射冰冻度-日法。该计算方法不需要经验参数,各参数物理定义明确,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1)
式中:;;; 。
4 冰厚计算算例
对2012.12~2013.1期间试验池冰厚观测数据,采用公式(1)的冰厚计算方法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见图2。
根据对比图可以看出,公式(1)对静水冰厚演变的计算是相当合理的。
5 结语
(1)气温对冰层内温度场形成有重要作用。当气温持续升或降,冰层内温度场都呈线性分布,当气温在较小范围内反复升降变化,引起冰层出现“冷中间层”和“热中间层”的分布;
(2)持续低温作用是影响冰盖厚度的主要因素。同时,降雪之类的天气变化对冰盖厚度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3)在充分的实验数据基础上,验证了简易的冰厚计算方法,用以描述冰厚生长、消融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茅泽育,吴剑疆, 佘云童. 河冰生消演变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进展[J].水力发电学报, 2002(01):153-160.
[2]StefanJ.ber die Theorien des Eisbildunginsbesondereüber die Eisbildung in Polarmure[Z].Wien Sitzunsber. Akad. Wiss.,Ser.A,pt.1889.
[3]练继建,赵新.静动水冰厚生长消融全过程的辐射冰冻度-日法预测研究[J]. 水力学报,2011,42(11):126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