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公路隧道塌方处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塌方是公路隧道典型病害之一。文章根据某公路隧道塌方实例以及处治设计资料,分析了隧道塌方产生的原因,介绍了隧道塌方处治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处治措施,可为类似隧道塌方处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路隧道;塌方;处治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某隧道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与陕南鄂西山地之过渡地带,属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具脊状、台状峡谷地形地貌景观。地形地貌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明显,主要表现为陡峻的坡面山地和山间狭小的深切割“V”字形沟谷相连。隧道穿越了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其主要岩性为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砾岩,围岩级别为Ⅳ、Ⅴ级。
隧道全长2730m,平面位于直线和曲线上,纵坡为人字坡,坡率分别为+1.4%和-0.9%。采用单洞双向行车,设计速度60km/h,隧道衬砌内轮廓按建筑限界宽10.5m,高5m拟定为三心圆曲墙结构,隧道内轮廓拱顶净高7.0m,净宽10.8m,内净空面积63.76m2,内净空与建筑限界之间的净空满足照明、消防、交通工程等营运管理设施所需空间,并预留了内装饰层净空。
1.2 塌方情况简介
2011年9月10日7点30分,该隧道出口K62+790~K62+755段在初期支护已施工完成后发生坍塌。坍塌引起K62+806~K62+790、K62+755~K62+745段初期支护变形、开裂,在随后的几天中,K62+797.5~K62+790段也发生了坍塌。
该段坍塌位于K62+860~K62+760裂缝段内,该段于2011年7月5日左右出现裂缝,7月15日左右裂缝沿隧道纵向方向基本贯通,局部地方产生变形。施工单位在7月5日采取了注浆加固措施,但未能阻止隧道塌方的发生。
此次坍塌,长度为42.5m,形成的塌腔最高点距离隧道拱顶约10.1m,坍塌体在隧道内堆积后,成方锥形,最高点高出隧道拱顶约4.5m。坍塌体体积约4500m3。
1.3 地质概况
隧道K62+797.5~K62+755在穿越地层岩性为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地层,岩性为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薄煤层,岩层产状45°∠13°,岩层倾角较小,接近水平。该段岩体处岩体构造裂隙发育,隧道拱顶上方存在薄煤层(煤层厚度5~15cm,距隧道拱顶约2~3m)。
该段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33.94Mpa,完整性系数Kv=0.7,[BQ]=262。围岩等级为Ⅳ级。
1.4 原设计情况
隧道拱顶上方存在薄煤层,岩体处岩体构造裂隙发育,该段原设计衬砌类型为S4d。S4d型衬砌支护参数如图3所示。
S4d型衬砌支护参数表如表1。
2 塌方原因分析
(1)隧道穿越地层为三叠系须家河组,岩性为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薄煤层,岩层产状45°∠13°,岩层倾角较小,接近水平,拱顶处围岩压力较大,结构受力极其不利。
(2)拱顶处岩体构造裂隙发育,且上方存在薄煤层。该煤层厚度5~15cm,走向与隧道轴线平行,距拱顶高度约2~3m。
(3)降雨较多,地表水顺岩体裂隙下渗,导致洞顶上方的薄煤层遇水软化,岩层层间结合力降低。
3 塌方处治方案原则及比选确定
3.1 处治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方便施工。
(2)一次根治,不留隐患。
3.2 处治方案的比选及确定
塌方发生后,针对塌方的规模、位置及其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本着以上提出的处治原则,设计单位提交了两个塌方处治方案,方案一为暗挖方案,是对塌腔采用泵送C15细石砼,形成护拱后,对塌方段进行暗挖支护的方案。方案二为明挖方案,是采用超前钢轨、施工护拱等措施形成工作棚,然后对塌方段进行明挖支护的方案,并进行了综合比选。从施工安全角度考虑,最终确定采用方案一的暗挖方案。
4 塌方处治设计
本次塌方处治分为三段:K62+806~797.5初期支护变形段、K62+797.5~755塌方段、K62+755~745初期支护变形段。
施工顺序为:先处治K62+806~797.5初期支护变形段,再处治K62+797.5~755塌方段,最后施工K62+755~745初期支护变形段。
4.1 K62+806~797.5初期支o变形段处治
处治方法及施工顺序如下:
(1)首先施工20b工字钢进行临时加固,纵向间距50cm,防止隧道继续垮塌。
(2)沿着已架设的工字钢拱架,垂直开挖线环向打Φ32中空注浆锚杆,并进行注浆加固。
(3)对该段进行换拱处理,换拱每循环进尺不得大于1.5m。
(4)换拱完成后,施工防排水系统。
(5)防排水系统完成后,施工二次衬砌。二次衬砌为厚度60cm的钢筋混凝土。
4.2 K62+797.5~755塌方段处治
处治方法及施工顺序如下:
(1)对坍塌体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加固采用Φ42的注浆小导管,长度L=6m,注浆管间距@1m*1m,注浆管安装完毕后,对坍体进行喷射混凝土,以便封闭坍体,形成止浆墙。注浆浆液为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注浆由下向上进行,浆液中加入速凝剂,以便加快浆液的凝结时间。
(2)在塌方段起点K62+797.5处用洞渣回填,填充坍塌体与初期支护之间的空洞,回填洞渣时,注意预留泵送混凝土孔。
(3)拱顶泵送C20混凝土,形成护拱,拱顶处护拱高度不小于3m。
(4)施作自进式锚杆管棚,并注浆加固。
(5)待泵送混凝土及注浆加固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隧道开挖、换拱并施工二次衬砌。
(6)开挖至距离第一环管棚末端3m左右时,施作下一环T76L自进式锚杆管棚,并注浆加固。如果拱顶为坍塌体,则增加Φ42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
(7)超前支护、坍塌体注浆加固完毕之后,按照第5步的施工顺序,向前开挖并支护。当隧道开挖轮廓线高于坍塌体时,停止开挖。
(8)采用机械设备,将洞口渣体向后推移,并从洞外运送洞渣进洞,填充掌子面与K62+755之间的隧道开挖轮廓线内的孔隙。
(9)参照第1、2步,在洞顶上方泵送C20混凝土,形成护拱。护拱高度要求高于拱顶3m。
(10)待泵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参照前面的段落,对剩余段落进行开挖、支护、施工二衬,直至塌方段结束。
(11)通过吹砂孔,对拱顶塌腔范围进行吹沙回填。
4.3 K62+755~745初期支护变形段处治
处治方法及施工顺序如下:
(1)首先施工20b工字钢进行临时加固,纵向间距50cm,防止隧道继续垮塌。
(2)沿着已架设的工字钢拱架,垂直开挖线环向打Φ32中空注浆锚杆,并进行注浆加固。
(3)对该段进行换拱处理,换拱每循环进尺不得大于1.5m。
(4)换拱完成后,开挖下台阶及仰拱。
(5)施工防排水系统。
(6)施工二次衬砌。二次衬砌为厚度60cm的钢筋混凝土。
5 处治效果
隧道塌方段按照方案一的暗挖方案处治,该隧道于2013年初建成通车,营运期间,业主根据设计单位要求,按照要求的内容以及监测频率对塌方段进行监测,运营几年来,塌方段未出现变形过大、衬砌开裂等情况,塌方处治效果良好。
6 结束语
塌方是公路隧道典型病害之一。文章结合某公路隧道坍塌情况、设计资料,分析了隧道塌方产生的原因,介绍了隧道塌方处治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处治措施,可为类似隧道塌方处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