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介与信息”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介与信息”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麦氏的观点一直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其“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一度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论调,而在大量学者的总结和辨析中,麦氏这一观点包含了:媒介对于社会的价值尺度标准和媒介及其承载内容关系的问题,麦克卢汉的观点是新颖的,对于媒介和信息的认识具有哲学上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讯息;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42-02

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19111980),西方传播学巨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并不是他的第一部传播学著作,但确是他的成名之作,《理解媒介》一书大致可以看成两个部分:前七章内容组成了书的第一部分,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这三个惊世骇俗的传播理论;剩下的内容,麦克卢汉运用三论分析了自己所掌握的社会、文化、政治现象,将整个世界的运转的缘由都归结到媒介这个主角上。

1 媒介的形态和内容

在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在麦氏有限的描述中搜集其所指的媒介书呈现的形态和承载的内容。作者认为,麦克卢汉所指的媒介是超越简单的传播工具的一切介质,媒介无处不在,它处于一切人与事物之中,处在一切事物的相互产生关系的过程之中,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1.1 有机的媒介

媒介、信息,在一般人看来是静止的物体与符号意义,其受到人的操控和认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动地被认识和产生影响,但是在麦克卢汉的理解中,媒介具有了积极的能动作用,通过对信息内容的组合方式的调整,信息自身序列和同步性的改变,对传播本身和事物变化起到了强大的影响作用。

简单来说即:新的媒介不断产生,而过去的媒介并没有消失。纸媒介、油墨媒介和机械自动化媒介的结合新生出快速传播的印刷媒介;电能媒介和电视、广播、光等不同的媒介的结合,产生了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形式。媒介的构成彷如生命史的演变,原始的媒介位于最基础的位置,不同原始媒介的集合组成了新的媒介,新的媒介可以继续组合,这就像一场数学的序列组合。

1.2 媒介承载媒介

作为单纯信息的电光,用来打文字广告或者拼写姓名,便成为带有讯息的有意义媒介,这也是一切媒介的特征。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1]正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言语要表达的是人的思维,此基础上,文字是承载言语的媒介,言语是承载人类思维意义的媒介。因此,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都成为了另一种媒介。在媒介承载媒介这一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个现象。第一,媒介承载的内容,可以是肉眼可观的符号,也可以是抽象的意识概念。第二,如果说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是信息的话,那么当他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话,那么信息的组成部分就是一种媒介,那么媒介即信息的假设便得以成立。

1.3 文化母体下的媒介运转

媒介的存在与运转,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文化。每一种母体文化下的社会,建立在相应的媒介技术基础之上,长期处于同一媒介环境(文化环境)中的个体的思想始终处于无意识的水平,母体文化下不变的媒介环境制造出的只是适应母体文化下媒介构建基础上的麻木的个体罢了。而这种麻木的状态需要新的媒介的巨大刺激才能清醒。这正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的“文字环境把加纳土著拽出集体的部落社会,使他们搁浅在个体孤立的沙滩上。我们在新鲜的电子世界中的麻木状态,与土著人被卷入我们的文字和机械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2]人们的组织方式、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均受到当时媒介的影响规约,而分别与当时的媒介形态相契合。媒介使人麻木,作者提别强调要在文化中认清方向,而其方法是与相关文化构建的媒介基础保持必要的距离,不至于产生所处环境自恋的压力和偏颇,达到文化母体下的个人清醒。

2 媒介的作用和影响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在他的“媒介即讯息”的绝对理论中,媒介、信息是改变世界的根本所在,在这样的媒介构建之世界,媒介亦或信息的塑造和控制,最终能改变现实世界的结构和形态,从而引发巨大的变革甚至革命。

2.1 信息的塑造和控制

媒介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信息的塑造和控制来产生直接的作用,或者说任何媒介基础结构的改变便能在整个可能波及的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样的塑造和控制,一方面可以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另一方面,信息的序列性排列和同步性排列也能对自身进行塑造和控制。

2.2 改变社会的结构形态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仿佛包含着这样的寓意,新的介质的诞生不仅会影响到某一专项上的变化,革命性介质的诞生甚至会引起社会的调整。这样技术决定论式的观点,使得麦氏的理论充满了异样的合理性。电的速度改变了社会的结构,电这一新的媒介的诞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变化,作为介质的基础,电使世界的生产技术改变,交通速度加快,联系速度飞跃,信息传递的变化,人们从旧的媒介环境中逃出却堕入了更不自觉的麻木之中,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社会形态和以往的社会形态大相径庭。当然在新的社会结构之中旧的媒介并未被淘汰,电力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印刷技术在现实的环境里开始承担新的角色,并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

3 媒介的弊端

3.1 媒介内容导致受众对其性质的忽视

媒介的巨大作用,通过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内容表现得最为直观,也最为刺激人的感官,媒介无论被利用来提供任何功能都没有区别。媒介通过对内容的组织和控制对人和关系产生意义,而人们的媒介意识往往对媒介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做出反应,而完全忽视了媒介的性质,无法意识到意义产生塑造的根源是媒介本身。简单来说,武器就是武器,无论多么多余的描述,只不过是用来杀人的工具罢了。对于媒介性质的认识,不应根据其内容来辨别,而在与媒介性质的本

3.2 媒介技术和个人回应能力的失衡

若媒介和人类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话,那媒介作用与人的同时,人会相应作用于媒介,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理应构成平衡。

在《媒介即讯息》这一章的最后,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感官的延伸”的论断,媒介若视为人体感官的延伸,那么其帮助人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产生意识,形成知觉与经验。人们透过媒介感官所产生的知觉和经验,除了自身思考和体验的结果,还有对周围环境的心里反射,即对被体验的环境和事物感到理所当然。显而易见,这是个人回应能力在面对媒介环境之时所表现的失衡。

麦氏的奇异思想“媒介即讯息”突破了媒介仅仅是信息、知识的载体的消极的、静态的认识,着重强调其主动的、积极的作用。但在确定信息、媒介的性质的同时,透露出这样一种困惑:在麦氏所指出的媒介构建社会物质和意识形态的环境之中,人类如何置媒介之地位,而寻求出可以取得媒介和人类认知之间的平衡,作者没有对问题做出解答,将这个疑问留给了后人。

参考文献

[1][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