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招贴设计中图形符号的残缺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招贴设计中图形符号的残缺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图形设计中的残缺是不规则的、呈现出不完整的形式结构,是重要的造型手段。图形符号的残缺手法在招贴设计中表现为图形的省略、图形的模糊、图形的替换及图形的破坏,是图形设计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法。残缺图形变化的结果是复杂且不确定的,它创造出更多形式之外的意义表达,具有意味深长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残缺图形的视觉特征及在招贴设计中的意味性表现,发掘残缺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对以后的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图形设计;残缺;视觉特征;意味

一、残缺的理解

1820年在希腊米洛斯岛出土了一件雕像,称为“断臂维纳斯”,高约两米,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蒂得,她生于大海,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出土时两臂残破不齐,却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这就是特殊且异于寻常的形式结构—残缺。残缺,英译为incomplete,即不完整的、不全的、不整齐的、不规则的、缺陷的、破旧的等。在图形设计中,残缺是具有偶然性的、不规则的、呈现出不完整的形式结构,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法。用皮埃尔的话来说,任何形式都是在约定俗成的体系中形成一种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图形符号①。

二、残缺在图形设计中的视觉特征

在招贴设计中,图形符号残缺手法的例子不胜枚举。著名艺术评论家贡布里希说,往往很容易被人类感知的图形样式会让人觉得单调且乏味。当司空见惯的图形符号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注意力是不会被吸引的。②招贴设计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图形的陌生程度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记忆力。

(一)图形的省略

犹如中国画的笔韵,大面积留白,这些隐藏在残缺背后的意义,是需要观者主动去挖掘的。如同哑剧小品中,表演者虽然两手空空,但能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大家体会到道具的存在。招贴设计《圆》,在第二届“靳埭强全球华人设计大赛”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其设计主题为“和平统一”,主体图形采用残缺的造型手法,在白色简洁的背景中放置一个碧绿的玉镯。设计者贺师洋将地图以图形缺省的手法与玉镯结合,一小缺口成为画面的视觉重心,成功地吸引了观者的眼球,不仅烘托出爱国的氛围,同时引发受众民族情结的深深思考(图1)。瑞士设计师尼古拉斯•特罗斯勒于1980年为“瑟素•泰勒钢琴独奏音乐会”设计的招贴,使用一只截断的手指作为钢琴家的象征,手指清晰地表达出“独奏”音乐会的概念,其强烈的残缺造型和鲜明的色彩对比组合则能够在瞬间抓住人们的目光。尼古拉斯•特罗斯勒认为,这种奇异的绿色和血红色象征着钢琴家作品中激昂的生命感,钢琴演奏乐以明艳的色彩倾述着不平凡的语言(图2)。《》是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在1945年用截断的手掌,所设计的关于社会矛盾斗争的招贴。我们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出发,可能更容易理解,半只手掌所激发出不可征服的力量。这只残缺的手,为了世界和平与自由不懈地努力着、斗争着,这是不用修饰就足以表达出来的(图3)。

(二)图形的模糊

模糊留给观者足够的空间想象。中国设计师陈放为客户设计创作的招贴《打坐》,一个模糊的人形,一个典型的打坐冥想式姿势,通过虚幻的图形,表达飘逸、静谧、神圣的东方审美境界。采用人形身体下方加深的黑色阴影来营造空灵的意境。用陈放的话来说:“招贴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成立75周年的系列招贴是由中国设计师何见平创作的,将汉字“艺术”通过电脑重叠在一起,出现幻想或者神秘的视觉效果。类似中国书法字一样,将传统文字与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何见平,他的设计拥有一股强大的东方力量,感染着每一位受众,也在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搭起一座完美的桥梁(图4)。好比,一幅没有完成的,或无法预料的图像会成为大脑中的一个谜,如果解开它,便会觉得它有趣,并会记住它的答案与信息。之所以这种感觉会持续存在,原因在于丰富的符号语言所蕴含的意义能更有效地传达各种关系③。

(三)图形的替换

图形设计中,替换是在保持原形基本特征的状态下,利用形与形的相似性,或意念上的相通性,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产生新的图形元素。这种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通常会形成新的视觉焦点,抓住受众的好奇心,去细细品味不完整的残缺所带来的刺激。如德国平面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设计的招贴《芭蕾舞剧》,主图形是不完整的天鹅造型,设计者将芭蕾舞演员的腿与天鹅相替换。这种有效的残缺变化,不仅使受众身临其剧,感受经典芭蕾舞剧的优雅与高贵,而且如同置身于天鹅湖般的幽静与恬淡(图5)。意大利言论自由的招贴展,一幅作品采用粗糙的笔触,涂抹出一个人形,在其嘴巴中蕴藏着一只拳头的,将手替换成嘴巴,二者意义抽象出来,在一个言论自由的情境中与受众进行互动反馈。不难寻找到其中隐喻的深刻内涵,讽刺所谓言论自由的社会政治,传达出强烈不满的个人情感色彩(图6)。

(四)图形的破坏

《西班牙内战预告》是由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创作于1936年的作品,现藏于美国费城美术馆。画面中残破的图形元素,如手、脚、,身体的某个部分,充满破坏、扭曲、夸张、变形、甚至变态的艺术效果让人震惊。作品创作于一战之后,西班牙人民对战争恐惧的不断聚集,更折射出全人类对战争带来的悲痛记忆以及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感。作为超现实主义代表的达利,他将各种破坏的东西,结合在奇特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一种奇异的梦幻色彩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助和对战争的恐慌和厌恶。另外一件美术作品,是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于1937年所作的《格尔尼卡》,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残断的双手、残破的画面、黑白分明,深色的背景下凸显出变形的形象,具有历史性的震撼与感染力,这是当时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残忍伤害。毕加索运用破坏凌乱的画面,具有深刻的象征及隐喻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对反法西斯的一种坚决态度。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的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设计师佐藤为设计展所创作的招贴《视觉关系》,穿过眼眶的手指与被撑起的眼球,一种非逻辑常规且具破坏感的形式,让人不由自主地受到诱惑,去揭开荒谬的困惑。将观赏与趣味,美学与情趣进行完美的结合(图7)。歌剧《浮士德》是德国设计大师金特•凯泽于1980年所作,画面中浮士德博士面容沉静,撑额思索,苦苦不休,乃至手指头穿进额头,造成图形的破坏感,这是对社会的种种虚假和腐败的表达。在招贴的表现上,这种偷换概念的手法创造出奇特的审美趣味,带给观者滑稽深思的想象空间。残破的手法,极富怪诞而陌生,以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升华到艺术的非凡思想和感情之上,在某种意义上,凝聚着诗情画意的形式语言,而非文字能确切表达与描绘的。就如同剃头刀砍在脑袋上如出一辙,同样在布鲁盖尔的《富裕国》中,一只烤熟的乳猪从餐桌上跳下来的时候,身上就别着一把餐刀,它们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图8)。人因神秘而被好奇,图形符号也不例外。如果说残缺是美,那么可以说,残缺的美在于其隐含的意义上,而非图形本身的残缺美。

三、招贴设计中残缺图形所体现的意味

在诸多的招贴设计中,不乏看到经典的残缺手法的运用,残缺可以创造更多形式之外的意义表达。

(一)形残缺,趣无穷。招贴设计的主体图形因残缺而省略的形态,无形中牵引着观者主动、积极的想象,设计者与观者的紧密互动,自然使得整个过程富有趣味。残缺的图形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召唤观者以部分见整体,以熟悉见陌生,激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古今书法大家在题字时,将一些汉字刻意残缺,只需要我们领悟其用意,便可以品出别致的雅趣。圆明园遗址虽只剩残垣断壁,却仍然吸引着无数人群的目光。人们不仅仅在欣赏外形的变化,更多是体会建筑历史带给观者无尽的趣味体验。所以,残缺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和个体加工的空间。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为清朝康熙皇帝的手迹。当我们发现汉字“鱼”的四点写成三点,这种刻意而为的手法,我们可以说是残缺。究其原因,康熙皇帝信奉佛教,崇尚“好生之德”,而在中国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的“鱼”字为四点,鱼遇水而生,遇火而死。康熙皇帝不忍心见鱼死,将碑文的“鱼”字写成三点,以表皇恩浩荡,恩泽万物之意。

(二)形残缺,意无边。为什么一只破碗,一件漏顶的茅草房不具有美感呢?设计者利用视觉形象的残缺来传达招贴设计的完美的理念与情感。也可以说,图形形式的残缺绝不是为残缺而残缺,而是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残缺的外在形态下蕴含着与之匹配的深层意味。有句古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冬日的荷塘,剩下的只是荷的残枝败叶。意境是需要打造的,意义是需要延伸的,这是需要设计手法来完成的。我国汉字博大精深,独特有趣,从名人的趣味残字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残字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及特殊意味。

结论

事实证明,人类对美感体验的多样化,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以往的完整、熟悉、尊敬等感受方面,而且更多追求刺激、神奇、独特、神秘、陌生的感受方面。苏轼曾说:“万物皆有形”。完整的形态对应了自然界的对称与均衡,是人类对美的最早的肯定形式。而那些残缺的形态,也是客观矛盾的合理存在。当人的意识参与到了这两种形态的互生共存,即开始了对图形符号的设计。然而这些结果的复杂与不确定性,具有意味深长的内涵。也就是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中提到的“符号的遗失性”。④

注释

①【法】皮埃尔•吉罗著.《符号学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②范景中著.《布里希论设计》【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谭建梅.“手”在图形设计中的符号语义探究【J】.

④【法】罗兰•巴特著.《符号学历险—意义的调配》【M】,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吉罗著.《符号学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2]范景中著.《布里希论设计》【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谭建梅.“手”在图形设计中的符号语义探究【J】.

[4]谭建梅.对“CIS”中“I”概念的漫谈—以星巴克换标为例.设计【J】,2017年1月版.

[5]【法】罗兰•巴特著.《符号学历险—意义的调配》【M】,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作者:谭建梅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