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人为何喜欢“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人为何喜欢“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常常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抢购行为——抢板蓝根,抢盐,抢醋,抢口罩,抢蜡烛……在日常生活中,抢红灯、抢座位、抢车道、抢房号、抢票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古老的民俗中还有抢婚、抢亲等习俗,可见“抢”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生活习惯甚至还被带到了国外,以至于国外的景区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提示:“排队!”老外对中国人不喜欢排队一直困惑不解。面对稀缺的资源,出于生存的本能,大家都想多占有一点,这个时候若出现争和抢,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是即使面对人人都有份儿的东西,也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说明抢已经成为习惯了,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了。

中国式抢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抢的生成根源:缺乏理性思考

理性总是和判断、推理、本质、规律、逻辑联系在一起,感性则是和现象、感觉、情绪、直觉,直观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各种“抢”的背后,都是不可靠的信息,正是相信了这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言,才出现了荒诞的、非理性的抢购行为。或者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信息累积不够,无法判断传言的真伪,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跟别人一起汇入“抢”的洪流。理性缺乏的原因要么是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么是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从而在生活中依靠直觉和经验作出判断。从古至今,中国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书,乃至信金钱、信风水……容易轻信正是个体理性缺乏的表现。中国人把重点放在了处事的圆滑世故以及是否符合主流道德伦理上了,反而对事物的真假漠不关心,或者直接就把判断真假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抢的本质:藐视规则

从现象上看,抢是一种无序的行为,无序的根源是群体成员搁置规则和不遵守规则。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呈现的是有等级、有礼仪,但是不遵守规则。即使规则制定者本人,也不想把规则运用在自己身上。“刑不上大夫”就是典型的代表。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规则面前,人人不平等,规则是有选择性地依据特定的身份而起作用的。所以,中国人都崇拜特权,有特权就可以绕过规则。普通百姓恨的不是特权,恨的是自己没有特权。这也不奇怪,既然规则的制定者自己都不愿意遵守,那我凭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的公正和效用值得怀疑。在自己没有某种特殊身份的情况下,出于一种自利,普通百姓冥思苦想的是怎么规避规则,用自己的小智慧去逃过规则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逃避规则、不但不会被众人鄙视,而且还平添几分崇拜和羡慕,亲密的朋友之间还会交流逃避规则的经验。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但最终的结果却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和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还找不到为它负责的人。由于这种人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抢的社会心理:从众心理和怕吃亏的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从众是个体追求安全的一种表现,当某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把握,又怕受到众人的指责,只好选择与大众相符的言论和行为,这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随大流的潜意识是“法不责众”,中国式过马路其实也是这种规则在起作用,大家一起闯红灯,一起违法,便不会受到非议、处罚。枪打出头鸟,就是警示人们不要出头,不要去展示自己。富有个性与主见,在西方社会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在中国却被视为异类。西方社会向来主张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权力,对个人主义很宽容,只要你不危害别人,个人任意发挥都不会受到谴责,但是中国文化却缺少个人主义的土壤,怪不得中国人特别喜欢从众、喜欢围观、喜欢跟着起哄、喜欢跟风、喜欢群体思考,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于是一旦遇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大家便一哄而上,不加分辨,更不会思辨。而身处这种压抑环境中的人又恰恰特别在乎个人利益,生怕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吃亏,贪小便宜、爱攀比跟这种从众心理是密切相关的,抢盐、抢板蓝根、抢蜡烛等等都是蝇头小利,但是也怕周围的人抢了,而自己就少了,吃亏了,这实在是一种挤压出来的扭曲人格。

至此,我们已经看得很明白了: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断,因此不能判断传言的真伪,于是只好选择和众人一致的行为,而对规则的藐视则催生了无序,在三者的合力下,“中国式抢”便呈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