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形态类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形态类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的“武汉三镇”为例来说明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形态类型,从而总结出城市自身形态与内在空间布局间的关系,探讨多样化的中国山水城市特色。

关键词;山水城市 武汉三镇 城市形态 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市城市与山水文化

在中国古代城市营建过程中,充满了以山水特色为主体的核心思想。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可以说是山水城市的建设。从远古时期的“山水聚落”到封建时期的“山水城市”的营建观念,不仅是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也是出于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原始要求所驱动。依山临水的自然条件不但易于提供给古代先民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居作场所,而且可以为人们提供天然的安全蔽护。

在山水城市的发展中,山水文化作为其核心,承载着如何将其发扬与演进的重任。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山水城市概念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对人居环境的构筑与发展总结出来的”。“山水城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即天人合一。山水意识使中国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

山水城市形态分类

在城市的营建当中“山水大聚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合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会之所必结为村落”[ 李先逵《山水城市营造与风水观念更新》]。这是从城市的规模大小进行分类,依照城市自身的形态,可以将古代山水城市分为三大类:其—,规则型山水城市。其二,不规则山水城市。其三,混合型山水城市。本文试从“武汉三镇”城市形态特点来分析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形态特色。“武汉三镇”地处中南部地区,明朝期间汉水改道,形成了武昌、汉阳、汉口“两江三镇,坐拥七湖”的城市格局。而山水空间上形成了“龟蛇锁大江”的自然格局。

图3(1909年)

图1(1868年)

图2(1868年)

其—,规则型山水城市。规则型古代山水城市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基本形式,其变形则存长方形与椭圆形。汉阳城北阻山,东南临江,西面阻湖,天生险阻。汉阳县与府治同城。汉阳城,其门有八。东;迎春,南;沙洲,西;孝感,北;汉广,东南;朝天,东北;庆贺,西南;汉南,西北;下议,前枕大江,后控陂湖。构成了规整的长方形的城池。汉阳内部中正的十字格局,鼓楼置于正中,将王权与景观营造结合到一起表明了其为府县同城的地位。南纪门南北向正街为城市的中轴线,府署前显正街横贯东西,形成了传统的严格的十字格局,而城内的功能布局也由此展开。沿显正街设立府署,县署,以府署为中心设立学宫、隍庙,无不体现着规整的、传统的、居中为尊的思想。形成了汉阳城内外规整的山水城市格局。(如图1)

其二,不规则山水城市。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客观制约,不少古代山水城市为了与自然山水取得呼应,而呈不规则形。汉口城市的发展受水环境影响较大,其城市的发展由于城市功能(贸易场所即码头等)与汉江、长江所限定的地形条件而决定了其城市的形态类型。因商而兴的汉口,最早其实是无“城”的。为挡住后湖水患对汉口集市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防敌军攻击,汉阳知府主持修建汉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八个城门依次为玉带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以及东西两个便门。从城池建设到内部空间布局汉口皆沿河发展。其城市内部并非传统的以城市中心为核心,而是以沿江区慢慢向汉正街过度,其内部核心位置在变化着。道路则慢慢以汉正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如图2)

其三,混合型山水城市。事实上,混合型山水城市是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的主体构成。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历来有“不正不威”的传统思想,由此而来的对规则平面的主观追求,与自然条件的客观制约相结合,往往造成古代山水城市具有极其方正的内核(子城)与相对自由的周边(外郭)。武昌城则为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跨有蛇山,居高临下。僻有宾阳门、忠孝门、文昌门、中和门、望山门、武胜门。“汉阳、平湖、武胜”三个城门面临大江。楚王府作为内城占据了城市的核心地位,正南北中轴线大朝街直抵望山门,大朝街北端止于楚王府横街,形成了一个丁字结构。藩署前的横街与纵向长街形成了第二个丁字格局。围绕楚王城的核心与两个丁字结构布局而,形成了整个武昌城池。武昌城池因长江的走势而限定了其不太规则的城市形态。西可以捍卫长江上游,东可以控制下游,在军事上举足轻重,武昌一开始就以一个军事堡垒的面貌出现。而内部空间格局上结合传统的空间结构要素,山水环境,以及礼制空间秩序的确立,建有双丁字空间结构。“正”“直”模式构成了“不正不威”的传统人居模式。(如图3)

结语

城市的自身形态的形成不仅仅与自然山水有关,而且跟政治、经济、及人文等多个方面有关。古人向来讲究规则、规矩。作为府署所在地的汉阳有着“一核双轴”对称的城市布局,是其行政功能的体现。而同样作为府署的武昌却有着自由的城池形态,而这种自由是自然环境所限定,而内部的“一核双丁”结构也展现了古人在营建城池时,对城市功能核心的把握。可见武昌,汉阳在营建之时传统“儒家思想”,“居中为尊”,“不正不威”的思想时刻贯穿其中。这也是城市性质的体现。而对于汉口这样一个贸易型的港口城市,更多的是注重它的功能性,在城市的建造中有别于以上两者。这充分的说明了古人对中国传统山水城市营建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等综合因素。从而创建适宜人们居住与生存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清] 同治8年《江夏县志》

[2][清] 明国9年《夏口县志》

[3][清] 嘉庆23年 《汉阳县志》

[4] 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5] 汪德华.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6] 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