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鲜为人知的制胎工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鲜为人知的制胎工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的陶瓷都是在转盘上通过旋转拉坯成型,将一堆泥土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千姿百态的旋转体,是陶瓷艺人手工技术和艺术想象的结合,这种结合在长沙窑发挥到极致。为了满足各种用途和特殊造型的需要,仅有旋转体是不够的,还需增加一些配件和附件,就有了必不可少的拼接工艺,如壶嘴和壶把的拼接安装。随着造型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出现了旋转体对旋转体的拼接,还有相同口径的对接,如很高的瓶由两部分对接而成。也有不同直径的拼接,如较高的烛台由形状、颜色、直径均不同的几节拼接而成。以上拼接的方法都很直观,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对于壶、瓶、罐的主体普遍采用的工艺是一次旋转拉坯成型,但最后都得面临底部与残余瓷土或与工作台面的切割。这个切割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底径如果较小一般能顺利完成,底径如果较大,弄得不好,有可能将底部弄穿;或者底部留得太薄且不均匀,在烧结时也可能破裂而导致前功尽弃,即使勉强修复也于事无补,大都作为残次品处理了。看来,要解决这个底部的质量问题,除了进一步提高工人的切割技术外,很有必要寻找其他更好的替代办法。

长沙窑之所以能取得举世惊叹的成就,其背后的确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作为支撑,而技术的创新又是一切的基础。如釉下彩工艺、彩釉的配方、窑炉的设计及温度控制等,都没有固守原来的技术,而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寻求突破,追求卓越。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底部质量问题,富有创新精神的长沙窑的能工巧匠们也没有轻视,在传统方法之外另辟蹊径,创造了一个新的工艺,找到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似乎少有人知,笔者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请看一件瓷壶的残件,其底部是一个与边沿明显分裂的圆板,肯定是一个事先加工好并已干燥了的单独部件,然后与无底的旋转壶体拼接,或者事先就将这样的圆板部件放置在工作台面上垫底,再堆砌泥土,通过旋转拉坯成型。而且这种单独的部件极有可能是借助模板批量制造的,曾经见过长沙窑出土的一个圆板,圆度及厚薄都很规整,一面施以青釉,一面露胎,却刻有一个“四”字。当时苦于不知作何用途,现在看来,这个模板可能就是用于制造底部配件的模板。“四”则是模板的编号。

这种工艺相对于传统的切割技术来制造“底部”是一种进步,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有效地保证了底部的质量,特别是厚薄的均匀,避免了切割时弄破底部带来的质量不稳定现象。通过模板大批量预先制造“底部”,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因按编号制造,便于批量生产同一底径的产品,保证同一规格产品的一致性,更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这种底部的“拼接”工艺是否为长沙窑所特有还须进一步研究探讨,但至少表明了长沙窑确曾大量采用过这种工艺,由于常人没有注意而鲜为人知。因此了解这个工艺过程,对于鉴别长沙窑瓷器应是大有裨益的。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