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汶川地震,伤恸之后的坚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汶川地震,伤恸之后的坚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在日益改变着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我们渐渐淡忘了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之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显露出了大自然狂野桀骜的本性。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中,各路媒体始终站在第一线,向外界连续不断地传递着灾区的信息,让亿万华人目睹了地震灾难的残酷,亲历了灾区人民的伤痛,见证了华夏儿女的坚强。

在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之时,我国政府迅速展开大营救。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记者和广大指战员、武警官兵、医疗工作者一道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灾难现场,发回了大量现场声音和画面。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网第一条消息发出;中央电视台从12日15∶20左右开始对灾区情况进行不间断播出,央视国际的滚动新闻也以“分”为单位刷新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现场消息则通过收音机、网络音频、文字同期直播;12日23点45分,河南电视台记者报道了河南第一批救灾物资发往四川的消息……在一场与谣言的赛跑中,媒体的快速反应、信息的权威透明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人们正是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地震的现状以及所波及的范围。地震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媒体的报道帮助全国人民建立了信心,更帮助灾区人民建立了信心。

灾难面前,媒体表现出似水柔情。媒体表现出来的柔情,并没有损害新闻的客观性,相反,它们用充满情感的叙事,再次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定义。透过电视,我们看到了瓦砾下伸出的坚强双手;通过广播,我们听到了残垣断壁间的搜救声;通过记者从乱石纷飞间、余震不断中发回的报道,我们深刻感悟到了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上生命与时间在比拼,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对灾难的报道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它能吸引眼球,刺激心灵,而是因为它让活着的人感受到每个人的生命应该得到同等尊重,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这才是灾难新闻报道的最大客观所在。这一刻,中华儿女同心,所有媒体同心。这一刻,流泪的记者、主持人越来越多,我们没有看见人质竞猜、笑播洪灾的冷漠。这一刻,我们为那些被救者欢呼,为那些长眠者叹惋。如果没有媒体饱含着爱与哀愁的报道,我们怎能为灾区群众互帮互助、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怎能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意志而自豪?

灾难面前,媒体表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在它们的感召下,灾区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全世界人民感同身受,全球各地华人及外国友人纷纷行动起来,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众多电视媒体纷纷举办抗震救灾义演晚会,为灾区人民筹集善款。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承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把媒体赈灾义演行动推向了高潮,全国所有省级卫视及部分地面频道对晚会进行了全程直播,收看该晚会的观众规模达到5.3亿。5月22日,江西卫视举办了《为了我们的兄弟姐妹――江西省支援抗震救灾共建家园大型募捐活动》,利用前后方连线、场内外互动、当事人叙说、募捐者感言、随机采访和热线寄语等电视表现手段,充分挖掘在人员和款物两个支援点上的真实情感,筹集捐款5.44亿元。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电视直播拉近了全球华人与灾区人民的心灵距离,凝聚起一股坚不可摧的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而持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灾难面前,媒体磨励着自身的职业素养。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抗震救灾报道并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媒体理性化的职业追求。首先,在信息的开放透明和对新闻舆论的自由宽松政策下,新闻媒体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自制力,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引发负面效应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在宽松的舆论氛围中,媒体的责任感和成就在整体上提升了层次。其次,此次抗震救灾的报道中,记者们理性地表现出新闻理想和抱负,把民族的悲欢作为自己的悲欢,把民族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显示了新闻记者的专业精神。第三,在议程设置上趋向于人性化。以往灾难报道是以对救灾的人报道居多,这次转变为以报道被救者为主;以往的报道强调政治动员,而这次则强调媒体在国家整合功能方面发挥作用,从反思问责转向凝聚人心。

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不是因为它带来了血光,带来了腥风,而是它摧毁了人们多年来营造的美丽家园,终结了许多和我们一样的鲜活生命。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不只是因为它制造了毁灭,剥夺了生存的渴望和成长的权利,还造就了人世间永恒的记忆,不屈的抗争,铸就仁爱、包容、坚韧的中华民族气节。尊重死者,敬畏生命,是灾难带给我们的财富。让这种尊重生命的精神继续在未来延续,则是所有媒体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