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透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透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在各民族中,亲属关系的构成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各种语言中,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最多,分类最复杂。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选取了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圈的意大利语和与汉语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语,将他们的亲属称谓词与汉语进行对比,并从价值观、家庭观念、等级制度等多角度进行文化透视,试着找出各语言中亲属称谓词差异的文化理据。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29-02

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对于“亲属”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可见,亲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血缘亲,姻亲,和由法律认定或由收养、拜认而产生的关系。其中,前两种是亲属称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中,亲属关系的构成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各种语言中,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最多,分类最复杂,详细地区分了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宗亲和外亲,以及长幼尊卑。而其他语言的亲属称谓远没有这么复杂。本文将选取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圈的意大利语和与汉语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语,将他们的亲属称谓词与汉语进行对比,并从价值观、家庭观念、等级制度等多角度进行文化透视,试着找出各语言中亲属称谓词差异的文化理据。

一、意大利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一)长幼辈分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长幼辈分的规定十分严格和清楚,不仅晚辈对于长辈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称谓称呼,就连同辈也要做到长幼有序。例如,弟弟妹妹一定要叫哥哥的妻子为“嫂子”或“嫂嫂”;爸爸的哥哥和弟弟也要区分清楚,伯父和叔父的称呼绝对不能弄错。即使有的称呼并不区分长幼,如“舅、姨”,既可指妈妈的哥哥、姐姐又可指妈妈的弟弟、妹妹,在使用时仍然要按长幼之别加上区分词,如“大舅”“二舅”“大姨”“小姨”。

而在意大利语同英语一样,长幼辈分的区分并不明显。sorella 既指姐姐也指妹妹,fratellp 既指哥哥也只弟弟。在使用时也并加不具体的词区分长幼,仅在称呼后面加上名字或者昵称加以区别,如:sorella Maria。至于晚辈对长辈之间,虽然还是会使用相应的称呼,如nonno(爷爷),nonna(奶奶),但是仅是礼貌的表现,并不一定需要严格遵守。有时直呼长辈的名字或者昵称、绰号都是可以的。

(二)父系、母系

汉语中父系亲属称谓词之间区别明细,而对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中的女性亲属的称谓则相对简单,有着严重的不对等现象。如,伯父、叔父,泾渭分明,而同属于父系亲属的姑妈或姑母,则既可以表示爸爸的姐姐也可以表示妹妹。上文提及的“舅”、“姨”因属于母系亲属,也不具备区分长幼的功能。

意大利语,以及与它一样同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圈的各种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均不区分父系、母系。父亲、母亲的兄弟一律称为zio(叔叔),而父亲、母亲的姐妹一律称为zia(阿姨),至于小辈,不论是表还是堂,不论是男还是女,统称为nipote(侄儿/侄女)。

二、血亲、姻亲

汉语里,血亲、姻亲是必须要严格区分的,伯父、叔父、舅舅、姑妈、姨妈是血亲,是有血缘关系的,而他们的配偶,伯母、叔母、舅妈、姑父、姨夫则是姻亲。妈妈的父母,是姻亲,而爸爸的父母是血亲,所以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区分是绝对不容许混淆的。

意大利语以及绝大多数语言并不区分血亲和姻亲,nonno既可指爷爷也可指外公,nonna既指奶奶也指外婆,使用时在后面加爷爷或外公的名字加以区别。

三、意大利语与汉语亲属称谓差异的成因

(一)家庭结构

物质决定意识。在生产力低下,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环境的文明起源初期,地理对于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国文明发展于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这影响了其文明的方方面面。对于希腊罗马来说,他们深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冬季多雨,夏季干旱酷热,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适宜的航海条件。这使得渔业和商业贸易成为希腊罗马的主要经济支柱(李友东,2007)。对陆地的依赖性减小,希腊罗马人的聚居点越来越分散,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减少,终于形成“核心家庭”的模式,即以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式。这一家庭模式对日后的西方家庭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今的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仍然以核心家庭为主。

而中国,虽然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却形成了“四海之内”的陆地农耕文明。这是因为中国深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十分适宜发展农业,而广袤的陆地又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定居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极大,居住点非常集中,亲属之间的联系紧密。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劳动量相对较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很迫切,人们必须依靠共同劳动,团结协作,才能获得丰收。于是人们往往根据血缘关系聚居在一起,组成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形成了极强的家庭观念。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亲属,不得不使用各种复杂但是精确的亲属称谓来为每位亲属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游牧民族中亲属称谓词远远少于汉语的原因之一。

(二)平等与宗法观念

虽然古希腊、古罗马的等级制度也很森严,但是呼吁平等的声音一直就没有停息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平等的集体主义社会理想,亚里士多德则通过探讨个人应有的权利,阐述了平等的理念。而罗马甚至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更是以平等的思想为武器了封建社会。可见,自由平等的思想一直贯穿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所以无论是地位上的尊卑,还是年龄上的长幼,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不重要的,亲属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只有出于礼貌或者背称、介绍的时候才会严格的使用相应的亲属称谓。

而在中国,汉民族讲究宗法。宗法观念支配着人们必须区分不同血缘关系的亲属,要用不同的称谓去称呼他们。因而宗法对于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庞杂纷繁的主要原因。所谓宗法制度,是指我国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是远近来区分亲疏,对族人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法则(胡士云,2001)。宗法制度主要包括继承制度和祭祀制度。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一夫多妻制度的消失,宗法制度已经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了,但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宗法观念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宗法观念对于亲属称谓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宗族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尤其是以嫡长子为中心,以父系、夫系亲属为主体,因而汉语亲属称谓中母系一方的称谓相对要少很多,比如前面提及的“姨、舅”。其次,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明确规定了祭祀时家族成员的排序及站的位置,长幼尊卑十分分明,因而晚辈绝对不能随便称呼长辈的名字,必须要用相应的亲属称谓称呼。这也造成了称呼长辈亲属的称谓数量明显多于称呼晚辈亲属的称谓数量。最后,根据宗法制度,只有血亲才能参加宗族仪式,只有同姓血亲才能算入“九族”的范围,因而一定要区分血亲和姻亲。

三、日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差异

虽然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但是日语的亲属称谓词远没有汉语复杂。由于日语比汉语还要讲究敬语和谦语,一般对别人尤其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都使用敬语,提及自己时都用谦语,所以在讨论亲属称谓的时候,我们分为面称和背称来讨论。面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称呼,背称为对外提及家庭成员时的称呼。

(一)面称

日语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称呼中,除弟弟妹妹直接叫名字就可以了之外,其他称呼均加上了表示尊敬的“お”,说明日语仍然重视长幼尊卑,如: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かあさん(妈妈),おねえさん(姐姐)。这点与汉语一致,汉语里面弟弟妹妹也没有专门的称呼。但是日语同样不分父系、母系,不分血亲、姻亲,只要是爸爸那一辈的男性长辈都叫“おじさん”,凡是女性长辈都叫“おばさん”。

(二)背称

在对外提及家庭成员之时,日语需要使用谦语,这与汉语一致,这时不再加“お”,如:そふ(爷爷),はは(妈妈),あね(姐姐)。值得注意的是,日语虽然不分父系、母系,血亲、姻亲,但仍然注重长幼尊卑。意大利语中没有“嫂子”这个词,而日语有,说明同辈之间仍然要做到长幼有序。但有趣的是,在背称中,嫂子的正式称呼是“兄嫁(あによめ)”,到了面称的时候就变成了“おねえさん(姐姐)”(邱建钰,2007)。可见日语强调长幼尊卑,但是并不在意血亲、姻亲。

四、日语与汉语亲属称谓差异的成因

与处于希腊罗马文化圈的意大利不同,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经过中国改良了的佛教文化,都对日本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可是在亲属称谓词方面,日语的分类更简单,更倾向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民治维新之后,向欧美社会学习的结果。但是我们认为亲属称谓早在那之前就已经确定了。

对中国人而言,“家,居也”,家,就是一群有着亲属关系的人聚居的地方。可以说,中国人的家就是一个血缘共同体,立家的根本就是共同的血缘关系。而对日本人而言,“家”是建立在经济联系之上的,是一个经济共同体。麻国庆曾经援引冈田谦对家的定义,那就是,“家是由家长及他的家庭(而且含有家臣、佣人)组成的居住、财产单位,……家与其说是血缘不如说是以居住或经济的要素为中心而形成的”(麻国庆,1999年)。可见,家对于日本人而言不过是一种延续形式,能让家业子子孙孙延续下去的形式而已。家,除了组成家的成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包括了房子、家产、维持家业的生产手段和埋葬祖先的墓地。家业,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比实际生活在这个家里的具体成员更为重要。如果由于某位子孙的懒惰或是无能,导致家业衰退亏损,那是被认为有损家名,是极为严重的事情。

正是由于日本的家的本质是经济共同体,重视家业的延续,所以日本人不像中国人这样重视血缘关系。这导致了日本独特的“婿养子制度”,这一制度深深的影响了日语的亲属称谓。“婿养子”,顾名思义,既是女婿也是养子。在日本,女子嫁人之后会改随夫姓,而“婿养子”则是在结婚后跟随妻子改姓,从而变成这个家庭的养子,并以养子的身份继承家业。在日本,“婿养子”的情况非常普遍,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婿养子的身份地位与长子无异(田薇,1990年)。这种婿养子制度是日本自古以来就长期存在的,直至现代,相当多的日本人仍然认为,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认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婿为养子,以继承家业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有儿子,但是儿子无能,仍然可以招婿养子,只要不损家业,那么这些情况都是认可的。由于婿养子制度的长期存在,孩子出生后,爸爸既是女婿,又是养子,所以爷爷和外公是同一个人,奶奶和外婆是一个人。因此,日语的亲属称谓词并不区分血亲和姻亲,也不重视父系和母系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李友东.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J].史学月刊,2007(5).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