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从宫泽贤治的宗教观看其童话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从宫泽贤治的宗教观看其童话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宫泽贤治 《法华经》 宗教思想 童话 法华文学

论文摘要:宫泽贤治一生信仰《法华经》,这一经典充分地体现在其作品创作中,宫泽贤治的很多作品中蕴涵了深厚的宗教思想,那就是为了众生的幸福而努力。其作品中《法华经》的体现不是在讲述经文,而是把其思想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其教育意义。

宫泽贤治1896年生于日本的岩手县,1933年去世,年仅37岁。作为诗人、童话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性和实践性尤为引人注目。在众多日本作家中,他的这两个特点可以说是独具特色,在他的意识世界中,佛教,具体说是《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法华经》)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法华经》的思想已完全融人他的思想当中,宫泽贤治的世界观是以法华经思想为主体的有极强佛教倾向的世界观。

深深感动于诸佛济世救人的宫泽贤治使自己成为一名“求法者”,并试图通过“法华文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宫泽贤治自己看来,他的创作不是基于作为普通人的自我意志的创作,而是源于宇宙力量、宇宙意志,如来、佛的意志的创作,是如来意志的直接体现。他相信并期待这些源出于《法华经》的众多童话同《法华经》一样贡献于人类的真正幸福,成为人们的真正粮食。

宫泽自幼热爱文学,在教师的热心辅导下,熟读哲学、文学、佛教等有关书籍,同时从事诗歌的创作。宫泽贤治的作品都是对他毕生追求的“对人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应该怎样才能使整个世界获得幸福”的间题的一个解答。

宫泽贤治的这种努力表现在文学活动中就是他的“法华文学”创作,他的这类文学作品虽然不是简单的传教文学,但其思想往往是《法华经》精神的体现,作为文学作品的同时,它们也是具有独特宗教色彩的创作,所以称之为“法华文学”。如果说宫泽贤治的诗歌是作家当时心理景象的吐露,那么作家的童话则又多了一层示人以哲理的功能。在批判丑恶的同时,作家又明示通往善和幸福的道路,力求以此引导人们在精神意识上到达理想天堂的境。

1.《法华经》第五乘里写到一切众生在菩萨行的引导下,终归都要成佛。同时也教导我们,作为一个在家佛教徒,“学习佛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还要落实在行动中去,要在具体的生活中去体会佛法、实践佛法、证悟佛法”。我们要见法性,就在一切有为法之中,缘生法之中,了解苦空无常无我,了解这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了解因缘。

宫泽贤治的这种期待也时常反映在他的童话作品中。

童话《虔十公园林》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从贤治精心塑造的虔十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也看出了贤治自身的投影。虔十,一个众人眼中的,死前遭尽了嘲笑与白眼,死后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片永远的森林。而那些讥笑他的所谓的正常人,除了一把尘土,却什么也没有留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虔十是一个“弱智”,一个腰里系着一条绳子,整天在林子和田里穿来穿去傻笑的人,不是脑子有毛病又是什么?但虔十绝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他有一个幻想,那是一片绿色的梦。为了这个梦,他忍辱负重,留下多少汗水不说,甚至被那个平二僻里啪啦抽了一顿巴掌不管这是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最后的结果是,虔十种下的那片杉树终于蔚然成林了—站在树下,我们还会认为虔十是一个傻子吗?不会。这就不免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个人,从那个龋龋独行的虔十身上,我们看到了贤治。贤治生前又何尝不是凄苦的呢?默默无闻,埋没在一片芸芸众生之中,孤高的潜质就把虔十当成了自己的化身。虔十在活着的时候创下了诸多作品也是为以后读者准备的巨大的财富。这也正应了佛教中教导人们不要索取要奉献的精神。在这篇作品的后半段,那位博士说了一句“啊,真是很难说谁聪明谁愚蠢。十力无所不在,不可思议”,因为虔十的一切行为,都是十力的结果,所谓的“十力”,是佛所拥有的十种力量。

2.在《法华经》第二十三品中,我们进人了第三个层面,称之为“行的层面”。佛菩萨们为了行动,为了济世度人,为了做需要做的事情,从终极层面来到了历史层面。宫泽贤治的宗教思想的主体是,全世界都获得了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在这样的宗教信念下,宫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夜鹰之星》这是一篇让宫泽声誉鹊起的作品。这篇作品被称为“近代日本文学所产生的、表现了最美的、最深刻的、最高的精神”的作品。夜鹰因为杀生而痛不欲生,甚至还有一段诸如“我再也不捉虫吃了,我情愿饿死”的长长表白,但这不过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忏悔。最让一般读者感动的,恐怕还是最后夜鹰一意孤行地飞向天弯的那种精神吧!一旦下定了决心,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拦它了。它一次又一次地飞上天空,最后一次终于狼烟一样地直冲云霄,越飞越高,超越了死亡,成为了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夜鹰最终走向了去往终极的层面。

《银河铁道之夜》是贤治长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一生的最爱,他改改写写,其间的跨度竟长达八年之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甚至贯穿了贤治的整个写作生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在病榻上构思、加工润色。可惜的是,还未来得及完成,贤治就与我们永远地诀别了。这部被后人称之为“贤治的代表作、最高作”的作品,也就随之而成为了“永远的未完之作”。故事的主人公焦班尼坐着列车进行了一次银河之旅,在故事的结尾焦班尼一睁开眼睛,发现刚才的一切,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梦。至此,焦班尼又从天上回归于大地,小说也从梦空间又切回到了现实空间。二号主人公柯贝内拉因救人落水而死。这正应了《法华经》中活着的时候只是在历史的层面,死了就是去往终极的层面的宗教理念。焦班尼陪柯贝内拉从历史的层面去了终极的层面后,焦班尼又独身回到了历史的层面。焦班尼没有成功地迈向人间的天堂。他在银河之旅后,还是继续寻求着人类的真正天堂。这里也把焦班尼比作了贤治自己,柯贝内拉就是他那死去的妹妹,尽管妹妹达到了终极的层面,而自己还在历史的层面上为其他芸芸众生寻求着真正的幸福。这也寄托了宫泽贤治的伟大理想。

3.“爱”与“死”的宗教观。《水仙月四日》是一个爱的故事。爱,也就是人性,像一股涓涓的暖流,让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得到了再生,也让我们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里看到了一丝希望。这个还是一个拯救与被拯救、或者说是一个拯救与救赎的故事。

“美”常常与“死”作为一种表与里的构成体现出来,佛祖的超渡众生,就是在拯救与救赎。

贤治确信自己所创造的“法华文学”的价值和生命力,坚信自己引导人们通向“真正幸福”,并最终实现“人间天堂”这一工作的非凡意义,关于“法华文学”的创作,宫泽贤治的记事本中留下了这样的语句:

法华文学的创作/不显名/不图报/远离贡高之心

就是贤治的精神支柱,使得贤治做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他投身农业、投身自然,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实现这种精神,即把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行动。也正是因为这个精神支柱,支撑着贤治在生前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

宫泽贤治的童话给人们以很多启迪,希望我们能从他的童话中得到更多的思考,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