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书业期待破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书业期待破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媒体充斥、网络盛行的今天,中国书业是否一片“低迷”,是否无利可图?其实不然,处于改革关键期的中国书业是能在喧嚣中找到盈利点的,只要你真正给读者所想,予读者所需。

中国书业并非一片“低迷”之声,一些业内人士感到已经看到了书业改革的曙光。这两年的畅销书和热点书不太多,但是也应看到,伪书、跟风、盲目炒作等现象也正渐少,与此同时读者的阅读需求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伴随着读者的成熟,书业和读书环境的成熟也越来越近。

有人说,有了电脑网络,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了,而读书显得效率太低。确实如此,但这并不完全是对书业的冲击,而是为图书出版发行提供了新的形式。人类可以没有书,但是不能没有阅读。开书店关键不是提供图书本身,而是提供“阅读”这样一种能够使人暂时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方式。

《中国经济》记者近期走访了多个图书订货会,图书连锁加盟机构,与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入交谈,受益良多。

如今开书店到底能不能赚钱,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说“在大学门口开书店,一年能赚XX万”,有的说开书店投资小、收益稳定;也有的说现在书那么贵还没时间看,再说有了网络谁还看书。一面是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书店开业,另一面是每年又有大大小小的书店关张。

不仅开书店如此,整个中国书业都如此。年图书销售总码洋年年攀高(2003年便已突破千亿大关),中国年出书总数更是位居世界各国前列;但是众多书业人士对这个行业都有低迷的看法,同时,又有那么多出版社和批发商、零售商感到日子难过。

其实,出现这些矛盾的状况并不奇怪,因为中国书业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正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书业未来前景的不同期望。

书,离人们太远

“浮躁”是形容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常用词。“这个社会环境非常浮躁,诱惑非常多,变数非常大。”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说,“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要坚守住‘读书’的一片净土,确实需要有一点耐得住寂寞的心态。”

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看着别人或大把捞钱,或艰难度日,再看看自己瘪瘪的腰包,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实在越来越少。没时间看书,没钱买书,成了人们不买书的最主要理由。而除了教材之外还能让人们愿意或不得不掏腰包的书,恐怕就剩下考试用书和就业创业图书了。很多人,尤其是白领,可以花很多时间逛商场,可以花很多钱买服装、首饰和化妆品,却称没时间看书或没钱买书,让人很费解,于是只能用社会环境“浮躁”来解释。

其实,人们并非没有时间看书,而是没有时间了解书;人们也不是没钱买书,而是值得人们掏钱购买的书太少。

白领们确实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但更主要的是没有多少时间去找自己想看的书。尤其是在交通拥堵的今天,去一次市中心的大型书店,来回路上就要花一两个小时时间。早上到书店,在楼上楼下跑一圈,把自己感兴趣的种类都浏览一遍,就该吃中午饭了,可是面对茫茫书海,还是不知道该买哪一本。吃过午饭,理一理思路,开始重点选择,可是颇有诱惑力的书名怎么也对不上似曾相识的内容。忙了半天,总不能白跑一趟,所以拣上几本封面不错、出版社叫得响的就走。回到家后才发现,要么随大流买了炒得很热的畅销书,要么买了看几页就没兴趣的书。

去大书店又累效率又低,可是新建社区附近又找不到小书店,以前的小书店或者因为拆迁,或者因为房租太高,都渐渐消失了。好不容易在某建筑物的二楼或地下室找到几个扎堆的小书铺,却又都是同一副面孔,除了几本畅销书外,每类图书都有几本,还都没什么品味。店主素质也不高,对图书一问三不知,连带卖一些电话卡、办公用品维持生计。

“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曾是很多书店业主创业时的誓言和主旨,但至今能实现的为数不多。

其实,到图书批发市场转转,会发现很多自己想买的书已经出版了两三年了,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正反映出图书信息传播手段发展的滞后。有些出版社和书店的网站上虽然都有可供书目,但是大多只是书名的罗列,消费者要查找自己想要的书非常麻烦。

2004年,走过了8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在经历了多次改版后走到尽头,从荧屏中消失。当前,除了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仍坚守阵地外,其他各省级电视台的读书栏目大多相继谢幕。“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读书的节目没法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与大众结合起来。”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副社长黎波说。

上述这些情况都说明,从图书出版、发行到销售,都需要进行改革,都需要向公众贴近。这项工作仅靠国有出版社和国有发行系统,显然是难以完成的。民营书业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店,要贴近人们需求

去年12月,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席殊书屋在深圳的1500平方米旗舰店开始试营业。席殊本人称,他是看到了深圳缺乏民营书店这一商机,才向特区进军的。目前,席殊书屋在全国有600家加盟连锁店,大部分开在中小城市,而且其中一些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相当有影响的书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席殊看到了书店离中小城市远,而新华书店又难以满足当地需求的状况。

风入松书店和光合作用书店等都以自身特色适应了当地商圈的需求,自不必说。而另一个民营书店成功的例子是人天书店。人天书店专门为图书馆供书,目前已经与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900多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尽管向图书馆供货依然以国有书店系统为主,但是民营书店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地盘。

目前,就图书销售额来说,民营书业占据了国内的半壁江山,如果除去教材采购因素,所占份额更多。民营书业较国有书业的优势就在于没有地域分割的观念,而不像国有书店,一块地盘计划只有一家。如今年4月即将开业的第三极书局,就是开在书店已经相当密集的北京中关村地区,因为那里仍有未满足的读书需求,而且第三极书局采取专卖店的形式,如设立大学生书店、女性书店等,方便了读者找书。虽然国有书店也在努力打破地域界限,但由于机构庞大,要进行改革和调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另外,民营书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如人天书店不仅向图书馆提供尽量完善的“中国可供书目”,还提供图书深加工服务,尽管人工成本很高,但还是为人天书店带来了颇丰的收益。国有书店的服务意识也在大幅度增强,但是主要体现在较高层面,越到基层执行力度越低,书店人员的配备不是根据规模和服务对象,而是根据书店的级别,导致很多基层书店服务差、效率低。

由于民营书业的优点及其对外开放程度较大,投资中国民营书业,就成了外资进入中国出版发行业的首选。同时,融资困难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障碍,而外资的进入无疑为民营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席殊书屋曾一度被资金短缺瓶颈所困扰,但自从去年有外资注入后,自称已经解决了资金问题。其外方投资者则说,投资席殊书屋是其进入中国书业的一个捷径。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已经有很多年了,于2003年年底收购了北京二十一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40%的股份,重要原因就是后者是中国第一家获准的民营全国性图书连锁经营机构。

去年,中小学教材采购试点范围扩大,使民营书业又兴奋了一阵,尽管新华书店仍处于近乎绝对垄断的地位,但政策毕竟有所松动。另外,已经有几家民营书店获得了总发行权,民营的图书工作室也已经大面积向出版环节渗透。现在,很多图书实际上是民营的工作室策划编辑,挂上出版社之名后由民营的文化公司进行推广,再由民营的销售商卖给读者。

今年12月1日,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外资将被允许在中国获得总发行权,届时,国有和民营书业将同时面对强大的外资,谁能站稳脚跟,就看谁能与读者贴得更近,谁能把握中国书业的将来。

书业,折射中国的未来

曾有一段时间,深圳的发展前景受到质疑,很多人在网上各抒己见,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但同样是中国对外开放前沿的上海,却很少在前途问题上受到这样的待遇,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文化。深圳的改革开放虽然步伐很快,甚至还在上海之前起步,但其文化基础明显逊于上海。上海特有的文化氛围一直是其对外开放的基础,为上海的开放政策凝聚了人气,并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据统计,上海人的读书率是全国大城市中最高的。很明显,上海的文化基础使上海人更早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上海比深圳更先一步与国际接轨。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给商业区或商场内的书店提供很低的房租价格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原因是人们认为,一个商业区或商场如果没有书店,就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应该是文化品味吧。但是在国内,商家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中小型乃至大型书店就是被高额房租逼走的。

但是,即使书业内也并非一片“低迷”之声,一些业内人士感到已经看到了书业改革的曙光。有的业内人士说,这两年的畅销书和热点书不太多,但是也应看到,伪书、跟风、盲目炒作等现象也正渐少,与此同时读者的阅读需求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伴随着读者的成熟,书业和读书环境的成熟也越来越近。《细节决定成败》这类关注细节管理的图书的热销,从一个点上反映出人们静下心来做事的欲望。同时,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浮躁”风气的批评也促进了读书环境的改善。

有人说,有了电脑网络,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了,而读书显得效率太低。确实如此,但这并不完全是对书业的冲击,而是为图书出版发行提供了新的形式。

人类可以没有书,但是不能没有阅读。开书店关键不是提供图书本身,而是提供“阅读”这样一种能够使人暂时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方式。

一位在中国投资书业的外国投资者预言,中国的书店和书业也会变得和发达国家一样,但是,中国要真正达到那个水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