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梅戏闯市场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梅戏闯市场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黄梅戏如何闯市场问题,一直被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焦点被人们广泛关注。为什么在发展迅猛的文化产业中,人们对黄梅戏的市场问题格外关注?这可能其一得力黄梅戏的品牌效应,其二是黄梅戏的“地域特色”。应该说,在发展和扶持黄梅戏上,各级党委和政府都给予了重视和支持,但总体上看收效不大。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剧目轻演出,二是重投入轻体改,三是重演出轻市场。第一种原因导致剧团排戏的盲目性,“长官戏”、“遵命戏”抬头;第二种原因导致剧团冗员加剧,有限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人头费,剧团包袱越来越重;第三种原因导致剧团演出围着政府转,缺乏闯市场的压力和动力。

黄梅戏如何闯市场,结合望江县剧团近几年闯市场的实践,我认为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定位,找准市场

纵观黄梅戏的市场变化,大概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前的“无所不在”阶段,只要有演出都有人看。二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等市场”阶段,虽然黄梅戏的本地市场不再火爆,但因受到影视等现代传媒的影响,黄梅戏在非流行区域还相当盛行,他们纷纷上门邀请。三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找市场”阶段,可以说,黄梅戏市场无处不在,关键在一个找字。找到了市场才能闯市场。我们望江县剧团在这方面也走了一段弯路。前几年,由于我们在市场的定位上拿不准,到处碰壁,苦于市场无门。在实践中,我们终于认识到,县级剧团的市场在县以下广大农村,观众在农村,生命力也在农村。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思路,在江浙一带广大农村迅速找到了市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就演出了750多场,收入100多万元,使剧团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二、狠抓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

市场是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龙头。没有市场,剧目生产也无从谈起,没有剧目生产,人才培养也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剧目,没有人才,也就谈不上市场,即使找到了市场,也无法巩固和发展。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江浙一带农村,要求每台戏演出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并且每个点演出5至7天,每天2场,戏不重样。这样就必须要求我们至少有20台大戏的储备,还有,黄梅戏的大戏长度只有2个多小时,因此,在演出前,必须要加演1至2个小戏,这样,也必须要有20个左右的小戏储备。一天2至3本大戏,4至6本小戏的演出,仅指望几个演员,肯定不行,因此要培养一批上得了台,演得了戏,唱得响戏的演员。市场需要的就是我们提供的。近三年来,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我团先后排演了20多台大戏,20多个小戏。先后选送了10多名演员到艺术院校深造、代训、进修,他们回来后都扛起了大梁。现在,我团的人才和剧目储备,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形式的市场需求,为我们闯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建立营销机制,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

营销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文艺团体积极闯市场的必备条件。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建立营销机制的重要性。建立营销机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下力气建立自己的经纪人队伍。目前我们都是委托江浙的“戏头”。这样,很大一部分利润被人家拿去,剧团得的只是一点辛苦钱。如果我们有自己的经纪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就能获取丰厚的“终极利润”。二是要善于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推销自己,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网站,实现网上销售。三是要善于包装和宣传自己。目前,县级剧团最大的问题是不善于包装和宣传,而在当今形势下,缺乏包装和宣传的产品很难找到销路。包装和宣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剧目的包装宣传,二是演员的包装宣传。近来,我们已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在宣传媒体上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之,黄梅戏闯市场应记住三句话:市场是龙头,剧目是基础,人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