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皱褶:从剧场到中间地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皱褶:从剧场到中间地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展览越来越青睐“表演艺术”所制造的事件性效应,美术馆开始容纳一批“表演艺术家”进入它们的开幕式现场,并成为流动酒席的一部分。

由剧场出发的表演艺术家因为各种原因遭遇美术馆,瞬间像两个地质板块的相撞,其隆起的“皱褶”于是便构成了某种生态,有人困惑于二选一的问题,有人乐在其临界且不可被定义的状态。

或用当代艺术的观念在剧场中取胜,或携剧场经验在展览中挑战图像和物化的艺术空间。

从剧场到中间地带,是与另一股叛离阵营的势力在皱褶上相遇了,不断的“错过”和相互排演,欲从对方的经验中找到突破的捷径,这时谁是前景,谁是后景?一连串“戏剧事件”揭开了被忽略的“局部”。

事件:

>>>北京

四环外剧场界:纸老虎戏剧工作室(田戈兵)

2000年,在朗涛艺术会所创作《妈咪报告》,演员是一名来自KTV的“妈咪”,熟稔各种行业黑话与当下热词,田戈兵称其“天才演员”,《妈咪报告》也是她对从事“边缘”工作的报告。演出当日,“妈咪”失踪(可能出于暴露的反悔),于是变成了一场关于《妈咪报告》的“排练”―“排练”是将要发生、还未发生的时刻,如“黄灯”(汪建伟),介于通行与停滞的中间环节。

2002年,在北京“和”多媒体艺术活动中演出戏剧《世方豪庭“和”雷雨》,当晚是一个视觉艺术展览的开幕,不论是架上绘画还是影像都变成了关于《雷雨》的讲座剧场的背景。

2005年,受邀参加第二届北京大山子艺术节“表演艺术单元”,于时态空间演出整体剧场作品《对话2005升级版》,特定空间的面积较大、呈长方形,作品也相应发生了“升级”,比如用板车拉着舞者环游场地,观众则被围在中间。

四环外剧场界:生活舞蹈工作室&草场地工作站(文慧&吴文光)

2005年,参与策划第二届北京大山子艺术节“表演艺术单元”,邀请了纸老虎戏剧工作室、组合嬲、李凝、多空间(香港)等,将一批剧场表演艺术家拉到798艺术区。之后文慧与吴文光将工作室搬入草场地。

赴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全国各大美院举办影像和剧场工作坊。

发起“民间记忆计划”,发动年轻人返回村子采访老人,结合了口述影像、身体剧场与社会行动,创作《回忆:饥饿》等纪录剧场作品。

2015年,代表中国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从四环外到二环内:新青年剧团(李建军)

2011年,《狂人日记》的舞台以1:1的方式挪用了“废墟”,当代艺术语汇的舞台装置刺激了主流戏剧界,造成褒贬不一。

2013年,《美好的一天》酷似一个展览,19名“普通人”的讲述配合调频发射器与收音机构成了一台声响装置。

赛博空间的剧场:en?(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变这样?)(孙晓星)

2015年,超文本剧场《――这里是分割线――》()以纯网页的形态发表于互联网,强调其为剧场作品的同时,主流戏剧界“不明觉厉”并觉其“走得太远”,当代艺术界将其比照新媒体艺术、后网络艺术予以辨认。

>>>上海

我们的无形剧场:组合嬲(张献)

2011年,张献应征提诺・赛格尔作品《这是交易》(This Is Exchange)在上海展览的“诠释者”,与参观者交谈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向规定话题“市场经济”之外的个人话题,把别人的展出空间变成了自己的,把提诺・赛格尔的作品变成了张献的作品《这是我的生活》(This Is My Life)。

2012年,张献带领一批表演者参与到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胡介鸣的《黑匣子》行为实验室,因不满于表演者“主体性”被剥夺而成为别人的作品,开始在整个上海双年展场地做表演,张献鼓动所有表演者在个人简历中写下“参加过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这是彼此间的传说剧场。

为了离家出走:失禁小组(小珂&子涵)

2006年,作品“病房一号”《14号病房》在上海东大名艺术创库演出,将表演艺术作品进行物化进而展览化,如作品创作的装置以及构思文稿展览,持续一周,之后被各种美术馆展览纳入。然而,同年受邀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开幕表演,因为现场协调问题,导致无法按计划演出,小珂开始反思当代艺术与剧场艺术两个场域的问题,表演艺术是否只是展览的暖场?只是视觉艺术的一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