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系列项目为例,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培养,并提出培养策略: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师生共建科研项目增强实践能力,构建创业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从而为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和科研型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04-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对于知识的创造能力、处理和加工能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那些有着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教育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教育,学生才能够掌握应对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导致学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毕业生的理论知识面比较窄,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差,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宽,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综合性的人才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主张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有效纠正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想及目标,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实施高校教育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一)主要培养措施

1.以学术讲座方式促进科研交流。学术讲座是创新性科研成果和进行科研交流的基本方式,一般由各个高校自行安排。据统计,高校每年有60~80个学术交流活动,而进行交流演讲的人一般是学校的教授、讲师,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外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能够形成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分享,拓宽人们的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吸收学术前沿知识的重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之外,接触到领域内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及成果。

2.科学研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题化的形式构建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将科研的课题融合其中,让大学生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例如河北理工大学在物理学专业的建模课程当中引入了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工程研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模,让学生在实际科研当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科研考核评价分数,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的学分制度。当前很多高校在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改革传统的学分制学业评价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设立专门的科研学分,提升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与学校的学分制考核计划形成互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者课余活动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

4.鼓励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虽然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刚刚起步,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大学开始通过科研计划的设置,给学生的实际科研行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数学建模大赛,以及国家提出的SRT科学研究计划。SRT科学研究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二)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才的科研能力来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过分拘泥于理论基础知识,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差,这类人才无法很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科研教学以及创新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方面这些科研项目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硕博士上面,而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一般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在1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一般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将科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科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学校缺乏科研的硬件条件,没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很少。例如,根据国内3个高校的调查显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只有十几人,其中大多数是校级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活动都是自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较好的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不具备科研的能力。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的科研条件不足,尤其是在本科院校没有专门组织科研活动的办公室和项目组,而是由学校的团委负责,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没有系统的组织及管理体系,没有学校的政策、设备及服务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文以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系列项目为例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科研思想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勤于动手操作来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就是启发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得到的,有同学苦于家人输液过程中总是长时间盯着输液器,希望能够有自动监控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一般病人不愿意因为一次生病而购买输液监控设备,但是医院对这方面则有着很高的需求,由于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管理的病人较多,如果能够使用输液监控设备,将可以很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针对市场的需求,我们开始了项目的技术方案讨论。

(二)师生共建科研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坚持教学和实验设计围绕实际应用进行,促进当前的实验教学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改革学校实验教育的重点,改变过去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及创造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内容,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开放性的目标及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改革重要文件,我们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广西医药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及示范”,该课题已经进入南宁市科技攻关和新产品试制立项。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传输。ZigBee网络不同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且工作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以及操作简单。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科研团队计划将该项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用于输液系统的监控,对病人输液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实现自动提醒,减轻护士及看护人员的压力且提高效率。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学习平台,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更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放弃在大四学年集中实习的计划,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实习分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习教育与理论教学穿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践以及科研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三)构建创业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学校和教师共同强化对学生科研项目活动的组织,学生从事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指导办公室,为学生组织科技研究竞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指导,针对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例如,针对我们一直开展的“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为了更好地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国家的创业资金支持,笔者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了以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创业公司,并认真编写了课题申报的表格及报告,尤其重点阐述了项目的创新点和市场应用价值效益,按照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称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成功完成了申报工作。

三、结论

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案例的产生、研究到进入实用阶段,中间经过了很多过程,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始终,在学校制度及个人教学模式的配合之下,学生实现了从创意想法到创意实践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应用素质及能力。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社会应当共同配合,通过教育改革和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让校园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丹.论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2]程桂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科发计字[2010]543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1072);南宁市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立项(201103008A);广西科技厅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课题(桂科攻11107002-42)

【作者简介】黄政武(1968- ),男,壮族,广西扶绥县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生学历;廖 波(1964- ),男,壮族,广西上思县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硕士。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