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者:在您看来,何谓“大师”?

答(岳南,下同):这个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得明白:“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用现在的白话讲,大意就是在学术上能做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业的人才能称为大师吧。

记者:您好像对陈寅恪与傅斯年这两位大师情有独钟?

答:他们是二十世纪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既有学问,又有风骨,属于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真正的大师和楷模型人物,因而,我这个无所事事者,自是对他们膜拜有加,有望之弥坚,仰之弥高之感。

记者:为什么在那个年代,集体喷发了一批大师?

答:简而言之,在积贫积弱的上世纪初,一些鸿学硕儒和有识有志之士,他们秉承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那种精神,想方设法要扶大厦之倾,救国难于危亡,决定在中学为体的基础上,还要兴办西学,为振兴民族之用。

后来的中国在几度摇晃中还是站稳了脚跟,这得益于当时的自由知识分子有一种奋起直追、振举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感。

最后要说的是自由二字,有没有学术自由,是关系培养成的人才有没有大成就的关键。到了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时代,其师资力量与学生素质相对较高,这个素质问题不是一句话可说完的事,比如当时80%以上的教授都有留洋的背景,而入校的学生大多有国学的根底等等,这都是不可绕开的因素。

记者: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您的理由是?

答:现在的教育为何培养不出大师?这个事说起来是复杂的,天命人事都有。支撑学术大师层出不穷的,根本在于自由的学术思想。有没有学术自由,是培养成的人才有没有大成就的关键。陈寅恪先生在《论再生缘》中说:“无自由之思想,便无优美之文学。”如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

大师远去没有大师这个现象,不只在中国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

记者:如果与今天的知识分子做比较,您如何评价?

答:如果说那一代学人与现在学人的差别,用费孝通的感慨来解释就是:“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搞教学可以,到科学院也可以,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很难说是把全部生命奉献于这个学科了。”费氏之言或有不足、不当之处,但仍能成为后世学人借鉴的一面镜子。

记者:您希望读者,从书里看到什么样的历史温情?

答:就是人文的,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是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是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彰显的那种。

(选自《今日早报》)

当城市的人口渐渐超过农村的人口,当乡土小说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另一个精神家园――故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沦陷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我们心底某些美好的东西。南开大学副教授熊培云的作品《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其自己的故乡小堡村为考察对象,通过一个村庄的历史,反映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饱含一个学者的情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