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人的祈愿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人的祈愿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春节一样历史悠久的,是中国人的祈愿文化。

在中国,逢春节,“贫者愿富,富者愿顺,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都是天经地义的价值诉求。这些祈求和顺的文化根源或信仰,来自于中国本土漫长而宽厚的农耕文明,表现了炎黄子孙对于天的敬畏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乐观精神。

祈愿文化的历史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中国古人流行自然崇拜,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也成了中国人祈愿文化的源头。

在古人那里,“天”有意识地化生了万物和人,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具有无上的权威;帝王的权力也是天所赋予,帝王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则得到上天的肯定和保护,否则将遭天谴,天将降灾异警告。人与天有一种感应关系,天注视着人的一言一行,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这是中国祈愿文化的源头。正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展了一整套敬天的宗教礼仪,这些礼仪为道教所吸取,并融汇进其神仙体系和教理教义中,形成对元始天尊的崇拜以及三十六天的天界说。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与中国人的祈愿文化密切相关。但是,随着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文化的大量输入,中国文化的主体受佛教的影响巨大。中国人的祈愿文化不再单纯地受道教的影响,而形成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北魏和契丹等少数民族对于北部中国的统治,使得中国人祈愿文化的形式变得到丰富了。

各少数民族过年祈福方式与汉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使中国人的祈愿文化得到了整合与再生。从传统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注重人间秩序,逐渐开阔到了佛教、道教天界或更辽阔的刹土,中国人的心量连通了天地造化,让中国人的过年祈福,增加了更多的空间感、形式感和宗教感。

多样的祈愿文化

从古至今,不论中国内地,还是海外华人聚集地,佛教或道教寺庙都是祈愿文化的主要道场。

在这些道场,信众通过烧头香、舞狮舞龙、敲祈福钟、逛灯会、迎财神等方式表达祈愿。

烧头香,跟随中国人烧香习俗的盛行而逐渐发展而来。虽然,最早记载始见于宋代,但是烧头香的历史在宋朝以前应该已经比较流行。宋代时,烧头香主要是在道教或民间信仰的道场中,后来渗透到佛教寺院,应该和佛教的中国化是分不开的。烧头香中又以除夕之夜抢烧新年头香为主。近年来,全国各地寺庙还相继拍卖第一柱香的进香权,盛况空前。烧头香从形成到现在依旧传承不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特定习俗,并在一些节日尤其是春节十分流行,于人们求神灵保佑的宗教心理也有很大关系。

钟声祈福,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敲钟祈福的风俗,古人认为,钟声音悦耳,可以传到很远,代表了好消息和更好的名声。佛学更是将钟声提高到了一定的层次,“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境界之崇高,令人叹为观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古绝句同样表现出人、钟和谐的佳话。因此,在中国的一些盛大节日里,敲钟代表着吉祥如意。

祈愿的社会心理功能

对于中国人祈愿心理,许多学者有过研究和论述。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季羡林先生也曾说:“汉族不能算宗教性很强的民族。”然而,中国人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不管是佛教菩萨,还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论是自家的灶王爷,还是村口的土地庙,都是老百姓的崇拜对象,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中国人的祈愿文化,有很多层含义,比较关键的是,反映了当代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每年春节,有大量的中国人去寺庙祈愿。尽管,主流的人群没有系统的,但是,这些祈愿做法逐渐形成了一种长期的习俗和惯性,具有宗教感的约定俗成。

不能忽视,随着西方的消费主义浪潮,欧风美雨带来了泛基督教的祈愿文化和消费文化,让中国人过年的祈愿文化不寂寞。这些色彩斑斓的消费文化满足了都市白领阶层的好奇心、归宿感和价值诉求。

当今,中国人虽然没有系统的宗教,无信,少忏悔,可是,天上有星,地上有花,人间有真情。中国人内心的烦恼,通过春节祈愿得到宣泄和医治,很殊胜。祈愿文化,在中国,还有长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