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普米族四弦琴形制变化和保护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普米族四弦琴形制变化和保护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米族弦琴是普米族“搓蹉”舞的伴奏乐器,是普米族独有的民族乐器,是普米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目前四弦琴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需要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探讨产生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普米族人民族自信心在逐渐提升,不断探索新的适合本民族的保护方式。

引言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多样化宣言》和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每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自身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充分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其包含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研究。

普米族简介

在滇西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集中聚集着一个少数民族――普米族,普米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2010年统计全国人口为42861人,居于云南省的有42043人。普米族人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中,其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目前普遍使用汉语。

普米族四弦琴

普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搓蹉”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米四弦琴是普米族“搓蹉”舞的伴奏乐器之一,而在普米族不同的聚集地,“搓蹉”舞的伴奏乐器有所不同。丽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是普米族聚集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在兰坪地区普米族以四弦琴配合羊皮鼓作为“搓蹉”舞的伴奏乐器,而在宁蒗地区,人们用竖笛作为伴奏乐器。

所谓“民族乐器”,系指伴随一个民族形成发展进程而产生发展的,积淀着其民族个性气质和凝结着其律学、音乐审美感觉及风格的,能够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其民族个性气质及其心灵世界的,为其民族普遍喜爱的民族乐器。那么,我们以此可以定义普米族四弦琴就是普米族本民族的民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已出土的文物可证实,按照制作材料分类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按照演奏方式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而按照乐器的的振动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体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我们可以从以上分类法中总结出普米四弦琴是弹拨弦鸣乐器。

普米四弦的传承和形制变化

由于中国文化传承中有“口传心授”的致命弱点,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几千年文明里,由于没有很好的传承渠道,没有科学的记谱方式,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民族乐器制作工艺落后、传统曲目在传承过程中变异和流失的多、新作品的创作渠道不畅通等明显的缺陷,致使民族器 乐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普米族人在重大节庆、婚礼中都会跳起“搓蹉”舞以示庆贺,现存的老四弦琴已经无法见到。在图1中右侧的四弦琴在琴箱的部位刻上了五角星,左侧的四弦琴,现在称为“羊头琴”,是普米族四弦琴目前演变成为的形制,也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形制上的变化。

普米四弦琴的传承人杨文锦是兰坪县联合村的村民,13岁时跟随老一辈族人学习木工手艺,并且学习制作四弦琴,其父亲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他弹奏四弦琴。后经营一家四弦琴作坊,收录制作四弦琴的年轻人为徒弟,从事四弦琴的制作及普米族民族音乐的表演和传承工作,杨文锦是目前普米族为数不多能够演奏并且制作四弦琴的艺人。

2005年,杨文锦对四弦琴的形制做了重大改进,以羊头(图2)为四弦琴的琴头装饰。从而四弦琴从上到下由琴头、琴棒、 琴杆、琴弦、琴箱、琴马、琴枕、琴纽几部分组成。

关于琴体的装饰(图3,图4),四弦琴箱的正面多以羊皮为装饰,背面镂空雕刻的图案是由普米族传统房屋木楞房中客厅摆放的火塘的三角架演化出的祭三角符号(图3右上),琴箱的侧面多以普米族人吹口弦(图4左)、打羊皮鼓(图4右)及弹羊头琴的木刻场景(图3左下)为饰。杨文锦对琴头做出的创意改进得到了兰坪地区普米族人的高度认可,因此大大提升了四弦琴的辨识度和认知度。对于普米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生活器具的历史性飞跃。

羊头琴的制作

1.首先准备木料(提前去山里挖木头),制作羊头琴使用的木头常见的有核桃木和水冬瓜等,比较昂贵的有用楸木。

①挖木头要分季节:理应是在8月份去山里砍木头,但由于此时木头较成熟且有裂缝,制作出来不美观。所以一般在春季砍木头,处于生长季节的木头无裂缝,较光滑。

②最初挖到的木头是湿的,之后要进行至少半年的阴干,因为湿木头不易雕刻。然后再将木头里面挖空,挖空木头耗时不超过一两个小时。

2.雕刻。雕刻使用的工具有平琢、圆琢(有大、小、幅度的不同)、斜琢、月牙琢(用于雕圆的东西)、雕花琢、弯琢、高级木刻刀(起削平木头的作用)、推子(用于推平打磨木头)、手锯、孢子、斧头、电动工具等。

①琴箱部分:挖空木头的原因在于,挖空后木头变薄后比较容易定型,在其基础上进行雕刻,然后表面贴上羊皮;

②利用羊头琴雕刻工具将图案一点点雕琢出来;(以前羊头琴上图案很简单,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料丰富,图案也变得更复杂更美观。)

③琴箱图案为祭三脚符,是跟普米族的风俗习惯有关。世居在深山老林中的普米族同胞家里,每家的堂屋里,都有一个万年火塘,一年四季不熄火。主要原因是他们居住在地处高寒险峻的老君山、高黎贡山上,四季寒冷多雪。那万年火塘上,架上经常做饭、煨吃茶用的锅庄。所谓锅庄,原是指火塘中架铁锅的三块石头,后来大多改用铁三角架,三脚架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1米左右,重余百斤,小的仅几斤。这铁三脚,普米人认为是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神物,就像汉族人的灶神一样,被供奉了起来,火塘三脚架逐渐演变成一种普米族的符号图腾。

3.琴杆(耗时两到三天)

①琴杆制作需要整根木头,然后进行打磨(现在打磨工具为砂纸,使其表面光滑)

②在琴杆上面加入羊头

4.刷漆

①五、六十年代的羊头琴是不刷漆的,颜色为黑色,且放家里不易腐烂。

羊头琴漆的来源跟当地漆树及种植的核桃有关,就地取材。羊头琴表面刷的则为漆树上的油或由核桃榨出的油。普米族榨油每年多在腊月初六过年前进行,除部分食用外,大多作祭祀照明用。榨油时,将麻子、核桃仁、油菜籽、瓜子和青刺果等研磨成粉,放入铁铜锅中熬煎,及时捞取漂浮在面上的油层,再用小锅煮沸,水分蒸发完即可清净原油。另一种方法是将煮熟的原料粉末装入麻布口袋内,再放到木槽箱内,用吊垂着的大石挤压,原油即缓缓流出。

②现在的羊头琴不上漆是黄色的,即木头本来的颜色。现在羊头琴若上漆则为外面购买的现成漆料。

5.上弦

①以前羊头琴的弦是用羊肠做的(原因是普米族擅长养羊,羊肠需要取自年龄大的羊,要求羊特别瘦,这样羊肠用作琴弦后方便弹奏)。

②现在用的是外面买的铁制品制作的弦。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科学技术进步了,羊的饲料丰富使得羊长得太肥,导致油水过多,无法用作琴弦,且有了替代品,无需费力宰羊且可将羊肠用于其他用处)。

羊头琴使用羊头的原因

首先,从普米族族源上来讲,他们最早生活在青海湖周边,游牧为生,而后逐渐往南迁移到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脉地带海拔1500―3200米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上,至今任然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的牲畜主要有羊、牛、马、猪等,对于羊的使用上除了食用外,羊皮是他们冬天主要的御寒物品,每户的羊少则十几只,多则上百只。

其次,从普米族信仰上来说,族人非常懂得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其祭祀活动中有祭山神的内容,羊经常作为祭祀物品之一,他们认为羊是非常拥有灵性的动物。

普米四弦琴(羊头琴)的保护现状

目前,某些现代物品对一些民族传统物品的替代,都让传统民族文化及器物传承显得尤为紧迫。充分认识到这点后,普米族人对于自身的独特文化越来越重视,正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保护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

就四弦琴(羊头琴)来讲,兰坪县每年举行羊头琴比赛,已经举办了四届,每年都会有学习弹奏羊头琴的年轻人来参加比赛。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也包括了一些现代的方式,比如《土风计划》、土风协会和普米传习小组基础上延生登记注册的兰坪山岳民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且创立微信公众号兰坪山岳民俗发展,这就是利用现代手段结合商业发展的一条新的道路,在演出宣传的同时又要搜集濒危的传统文化信息,我相信将是一条正确地道路。

结论

普米四弦琴琴头的转变仅仅是一种装饰上的改变,但是是普米族人民族自信提升后和对自身深层文化思考后的改变,它有可能会成为一种符号,可能会成为普米人的代表性物品,它使普米人的四弦琴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结果顺应历史潮流并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它应该得到世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