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赏析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赏析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语言感受;审美能力;情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03―01

文学,博大精深。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作为一门艺术,文学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透溢着神秘而又灵动的人性气息!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赏析探究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培养学生文学的赏析与探究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积累,强化素养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肚子里积存了“墨水”,说话、写作时才会信手拈来,表情达意才能随心所欲。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多听、多读;督促学生采用制卡片,做笔记,写批注等方法,积累一些词语、熟语、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写作素材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说,多写。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积累的越丰富,语感就越好,驾御语言的能力就越强。语文素养提升了,鉴赏探究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走近作者,把握内容

每一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思想、观念、情感的表现,他包孕着作者的性格、经历、情趣、志向。就是同一个作者,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主题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诗人杜甫,年轻时生活顺畅,豪情满怀,《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示了他勇登人生高峰的志向;而当遭受战乱、漂泊之苦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的却是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李清照前半生,安逸幸福,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闺中生活:《如梦令》通过写出游“误入藕花深处”,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的少女形象,《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抒发的是相思闲愁;而国破家亡后,作品以悲苦为主,《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抒发了词人沦落天涯、孤寂落寞的悲凉凄苦。就是同样的主题,时代不同,情调也各异,如都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屈原的忧伤,辛弃疾的激愤,的乐观……所以只有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欣赏和探究作品。

三、变换教法,激活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识文绘图,依图做文,配乐朗诵,启发联想等方法,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领略文学的迷人风采。如赏析《诗两首――再别康桥》,先播放《风吹麦浪》歌曲,同时展示一张成熟麦子的图片,让学生随美妙的音乐和优美的歌词进入情感世界,感受收获的愉悦;然后,回归文本,对“新娘”“青荇” “金柳”“柔波”等意象进行解读,体味作者热爱与眷恋的情愫。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依文配图,电脑展示荷花盛开时的不同状态,让学生在视觉美的享受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让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在文学的海洋遨游,愉悦精神、净化心灵、增长学识,提高鉴赏和探究能力。

四、反复吟诵,主动探究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道出了鉴赏的基本方法――反复阅读。文章毕竟不像绘画那样直白,一目了然;也不像乐曲那样,激昂澎湃,情感外露。含蓄隽永是文学的本真。“见多”并不一定“识广”,碰到的知识如果我们都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那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永远难识“庐山真面目”。不潜心研读,不咀嚼,不体味,如何了解个中味?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感知,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交流时有话说,变被动为主动,鉴赏和探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赏析语言,激发想象

语言文字是极具艺术性的,优美的语言文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熔铸作者的学识、灵感、修养于一体,极富创造性、艺术性。在欣赏过程中,只有通过品味作品的语言,激发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描绘的画面,才能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赏析。比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展示梦境,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又可根据文中语言的描绘,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作品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进而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整体奇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通过想象,不但在鉴赏时使呈现于感知之中的语言文学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还能使之更加丰富、深刻,赏析探究也就更有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