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启迪思考 促精神之树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启迪思考 促精神之树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头脑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思考的火把。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晏子使楚》教学片段赏析。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然后再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矩方。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

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生答略)

师: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来看这个人,他叫晏子。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

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但窦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贡献,那怎么不叫我“窦子”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师:比如说“孔子”或“老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赏析]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窦桂梅老师的导入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他们消除了其他课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片段二]

师:课文的结尾肯定地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正如你们所说的“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口才。然而,今天有一位外交官,他对晏子的口才却是这样认为的,谁来读一读?

生: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师:对于这位外交官的评价,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你不赞成他的观点吗,或者既赞成又不赞成,我们就把它说成“说不清”。静静地思考,我相信,当你观点通过你的思考传递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声音。任何人的观点我们都赋予尊重,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思考。(生发言,略)

师:其实呀,这没有正确的观点,只有自己的思考。感谢这位外交官和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触及到了我们的思维。我想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如果依照他的话,逞口舌之能,仅仅停留在他运用语言的方法――夸张、类比、比喻。如果仅停留在运用这些语言技巧上,那是难免也有这样语言游戏的感觉。但是,还有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面对那样的情况晏子就必须这样。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才能真正让我们感觉到这2500多年前的故事到底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脍炙人口,人们说这晏子真正赢得了尊重。我觉得回过头来,透过这些语言的形式,我们再走进晏子说的这些话语,再研究研究晏子的智慧,究竟藏在哪儿?好不好?

[赏析]课堂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幽默、笑声和深沉。窦老师是一位智慧型老师,以思辨去播种,用头脑去碰撞头脑。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已,如何借助此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语文教师所必须要研究的东西。窦老师摒弃单一顺向的封闭式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化认识,把文本的价值趋向推向深处,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片段三]

师:晏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我们明白了,个人要想获得尊重,需要的是的的确确、从外到内有真正的智慧,那就叫真才实学。“实”代表什么?

生:实力。

师:换句话说,尊严来自实力,所以他赢得了尊重,然而,今天有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件事又有他的看法。谁来读?

生: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师:这又是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你赞成,还是不赞成?还是说不清,前后桌互相讨论。

生:我认为是说不清的,前面一句,“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齐国人都是一个晏子,都有真才实学,所以第一句我认为是对的。最后一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我觉得是有关的,如果晏子钻了狗洞就说明齐国的人都是无能的,尤其当时他是使节,他的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国家尊严。

…………

[赏析]窦老师始终牢牢抓住文本,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合理的拓展,在思考和辩论中学生原来的情感价值观得以提升。然而窦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再次引进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话,将文本的价值推向更深处。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推出足以激起千层浪的“一石”,让学生去判断,去发现,去构想,去表达,从而打破了思想的,洞开了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敏锐起来,萌发智慧之花。

[片段四]

师:退回到课文,看课文的第一句话,放开声音读,春秋末期――

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师:再读一遍。

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原来国家获得尊重,不仅仅是因为晏子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他这一次外交,是这个国家有――

生:实力!

师:感谢这名同学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国家获得尊重和一个人获得尊重是一个理儿啊!请同学们再看这句话。读一读。

师: 你说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真奇怪,晏子不是代表齐国去了吗,按理应该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怎么楚王说的是尊重晏子这个人呢?你就是楚王,现在你是谁?

生: 楚王。

师: 楚王啊,我要现场采访你啊!我可要采访你了。你可以结合历史学家的话,当然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观点。你怎么说你尊重晏子这个人呢?楚王,请讲!

生:我认为一个国家,有的人笨,也有的人聪明,也就是说,齐国的人有的人笨,也有的人聪明,所以我认为我尊重晏子,却不尊重齐国。

师: 晏子不一定就代表了――

生: 齐国。

师: 哦,应该谢谢的是这些千古人物。谁呀?

生:楚王和晏子。

师:没有他们,我们这堂课怎么能体会、思考这么多。课就要结束,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词来引发我们的思考,你们觉得我是唱给大家听哪,还是――

师:好,给点掌声! ( 生鼓掌)

师: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这2500多年前的历史故事,所带来给予我们的――(师边唱边擦去板书,最后剩下“尊重”)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人间一股英雄气,无论过去到现在,永远驰骋纵横,那便是――尊重!

[赏析]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只有让学生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他们的精神之树长起来。教师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客观环境或是现有的条件,以不直接的或不太明显的方式向学生施加某种影响,从而让他们做出与之相应的反应,达到尊重、教育两者兼顾的教育目标。在这篇文章中,落脚在学生头脑和心灵里的是尊重还是智慧,窦老师认为是“尊重”,晏子是智慧的,但这智慧是晏子的,与学生无关。当黑板最后沉淀下 “尊重”两个字的时候,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这棵思想的树由个人尊重的“根”,引向了国家尊重的“干”,最后走向每个人都赢得尊重的“树冠”。树要想枝繁叶茂,须根扎得实、干长得壮才行。(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安县第一小学)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