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出“落花”几种风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出“落花”几种风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关键词:落花 《葬花吟》 《落花诗》 《西郊落花歌》

林黛玉的《葬花吟》,从小说创作角度来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背着香囊,拿着花锄”的姣好幽怨女子;从诗词鉴赏角度来说,《葬花吟》无疑是全作二百多首诗词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佳作,它行文辞藻的细腻委婉,意象修辞的唯美灵活,思想情感的诚挚哀婉……所有这些都让《葬花吟》即便脱离了《红楼梦》的光环,也能成为诗词界的又一亮点。

“葬花”源于“落花”,有“落”才有“葬”。作为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个经典意象,“落花”被赋予了太多情感,早在明代,就有唐寅作《落花诗》三十首,之后如沈周、纳兰性德均在此题材上有所涉及;到清末龚自珍,“落花”一改以往悲悲戚戚的伤春基调。被注入了全新的意蕴。

一、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楼梦》第27回,正值暮春的饯花之期,宝玉跑去找黛玉,在黛玉埋葬桃花的地方听到了黛玉吟出了这首凄美哀婉的《葬花吟》,不禁泣泪涟涟,为之“恸倒在山坡上”。这首类似歌行体的诗歌不长,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不仅是人物性格塑造上的一大主力,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莽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全诗可大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到“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抒发了葬花人的春愁:第二部分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到“知是花魂与鸟魂”,进一步叙写幽情。更为深沉;第三部分从“花魂鸟魂总难留”到最后,诗人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还洁去”的决心。

首旬即以三个“花”入诗,把人带入了一个花的世界,加上花谢花飞、红消香断、游丝、落絮、柳丝榆荚、桃李、香巢、燕子、空巢这些意象,勾划出一个完整的暮春图景,有种冷峻之美,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香榭、绣帘,则点明了少女的身份,使之后的感情抒发有个合理的支点。三四联以“愁绪满怀无释处”说明了葬花的缘由,也是第一次正面描写了内心的孤寂。用“桃李”这一自然意象的生生不息,来反衬人世的无常,一句反问道出了诗人多少辛酸泪。第一部分中还夹杂着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控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梁间燕子太无情”等都是这种感情的体现。第一部分以一个长旬结束,把感情带人了一个小高潮,之后又转入深沉的铺述,通过落花的漂泊来写葬花人的悲痛情绪。不难发现,第二部分的意境更为肃杀。风刀霜剑、闷杀、血痕、冷雨、悲歌、魂,这些辞藻使悲情地阐发更为细腻委婉,是低沉的悲歌,不仅仅是伤春,更是伤人生。第三部分一句“总难留”表达了诗人对红尘的洞悉,不得不期冀于“胁下生双翼”,去寻找天的尽头。作者以凋敝的落红自喻,把寄人篱下的人生际遇与落花的漂泊相比,更为形象,读来令人神伤。“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为全诗最为悲壮之处,与“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傲不同,这句勾勒出的是整个社会的一幅图景。更让人动容。

《葬花词》的精妙之处,除了体现在意象、辞藻上以外,明喻、暗喻、反衬、反问等修辞的运用也让诗歌增色不少。借“落花”这一传统意象,表伤春之情怀;以“葬花”为题材,抒写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从这点来看,《葬花词》无疑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二、花自飘零悱难怨

东晋陶渊明写作“落英缤纷”,早已把“落花”当作意象人诗,至诗歌兴盛的唐朝。“落花”这一传统意象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落花意象具有轻柔、舒缓的审美特征,烘托出一种宁静的气氛;再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就有一种飘零孤寂的意味,为诗作蒙上了一层惆怅的情愫。明代唐寅作有《落花诗》三十首,其哀婉悲愤之情亦可视作《葬花吟》之先驱。

现举一例作具体分析:

乍暖还寒几忽悠,悄闻别绪上眉头。香沉未许风吹散,红殒唯凭水逐流。怅画离心犹透点,聊书怜字欲轻钩。佛前但析拈花手,思借慈航解落愁。

“乍暖还寒”,写天气的多变,而这种多变酝酿出了诗人的愁思;一个“悄”字,传神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蔓延之势。颔联中用“香沉、红殒”代落花,进一步美化了此意象,但如此美好的事物也终免不了“被风吹散、随水逐流”的命运,万事万物都敌不过客观世界的无情。“离心、怜字”两旬写出了诗人作诗作画时的伤春之感,横竖点勾。都被落花牵动。最后一句将“落花”这一具体意象抽象成“落愁”,点明了主旨,可以算作点睛之笔。

唐寅作《落花诗》很注意意象群的塑造,而这种整体性大大渲染了其诗孤寂清冷的整体风格。除了以上所举中“怅画离心犹透点,聊书怜字欲轻钩”这样的例子之外,再如“收灯院落双飞燕,细雨楼啭莺”等,均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冷峻之美,不单单来自伤春本身。还有对于诗人诗心的感悟。而这种情愫在《葬花吟》中有了很好的继承,“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描画的正是这样一种凄清之美。由于唐寅所作《落花诗》是组诗,所以他并没有拘泥于“落花”这单一的意象,而是把其作为咏叹的题目,恣意地抒发自己的苦闷与烦恼,从这一层面讲,“落花”已经成了感叹悲苦的象征。

黛玉作《葬花吟》是源于对身世的感叹,对宝玉真心的怀疑,对精神漂泊无所定的痛心,所以用血和泪凝结成了这首心歌。唐寅风流倜傥,才华不凡,却因科场案而受累下狱,经历了许多磨难,这种际遇反映在诗作中不免多了些悲愤,无怪乎他会发出“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这样的感慨,这和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有着些许的类同。由此可见,《葬花吟》在“落花伤春”这一主题上是有源可溯的,其感情背景也有相似之处。

三、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到清末,“落花”在龚自珍手里绽放出别样的光芒,一 改以往低沉哀婉的基调,以新奇向上的姿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龚诗以“落花”入境的不在少数,其-中当属《西郊落花歌》最为著名,因作品选中有此例作。所以此处不再列出。

诗作以“奇”人篇。开门见山地否定了伤春传统,与《葬花吟》相比,这是一种情境的拓展。但在拓展的同时,《西郊落花歌》和《葬花吟》一样,营造的也是“有我之境”,只是这个“我”心情愉快,“沽酒呼友齐赏之”,不再是黛玉般的“手把花锄出绣阁。忍踏落花来复去”。一句“神痴”。烘托出了落花之美,比直接描写落花之形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此处的“美”是实实在在的花之美;而《葬》中,花美则是为了衬托人之美。随后,诗人连用比喻,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写“落花”之美,这种“比”使抽象的美变得更具体化,宇宙万物均赞落花之美,这无疑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这旬诗可以看作龚对“落花”的定位,“落花”表现出的是掉落人间的欣喜之情;而前世身为绛珠草的黛玉,则以花自喻,抒发的是遗落人间的凄凉。这种态度的不同,使这两首“落花诗”整体的感情基调大不相同。《西》诗,作者对落花怀着美好的情感,心驰神往“深四寸的净土落花”,即使净土求之不得,也愿意借助笔力,创造这种美好;《葬》中,黛玉掩埋残花,为的是让其永葆高洁,不受浊世所污,这完全是一种抵抗的姿态了。

照理说,龚自珍身处末世,多见世衰,笔调应更为悲愤;而林在盛世大家,多见繁华,诗情应以轻快为主。可是却恰恰相反,龚诗的“落花”情境是与《葬》完全不同的乐观积极之情境,他写落花的气势:汹涌澎湃,纷洒而下;写落花的形态:飞舞,绰约多姿。诗人把落花的“哀”化入瑰丽的自然之景中,是感情的升华。究其变化原因,可能与诗人自身理想有关,自古文人就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传统,龚自珍亦然,他对仕途是坦然的态度;而《葬花吟》的作者林黛玉,准确说是曹雪芹,则是抱着救世思想的,就算贾家败亡,他也始终在探讨改革之法,所以他的理想受到打击后,表现得更为幻灭。其次,龚自珍生活的时代已迈入现代,思想意识比之前人有了更大的飞跃,落花的飞扬之美正是作者个性意识的体现,入仕对龚自珍来说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因此在他眼中,世间是美好的。

由《葬花吟》的“葬花”追溯中国“落花”之传统,这一意象的发展脉络可窥一斑,这种“落”与“葬”的溯源亦可明确其开拓方向;同时,通过诗人写作背景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其中,对其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境也能够有了一定了解。

参考文献:

[1]《红楼梦》脂评汇校本http:///bbs/viewthread.php?tid=33583

[2]梁竞西,论《葬花吟》、《娩O词》和《芙蓉女儿诔》的意蕴和作用,红楼梦研究,2000,3

[3]徐楠,试论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文艺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