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探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探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相关研究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激情,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应遵循原则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遵循原则;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并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点,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现有的教学经验出发,能够设计和创造出一些具有实效性、情趣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创设的任何情境都可以起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突出趣味性. 干巴巴的、毫无趣味的情境是很难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

例如,在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趣味情境:某日,一艘帆船正在平静的湖面上行使. 麻雀站在船头,乌鸦站在船尾. 麻雀对乌鸦说:“我站在船头,这样我经过的路程就会比你长. ”乌鸦说:“我在船尾,所以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 ”二位争论不休,吵得不可开交. 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同学们也不免笑了. 看到同学们的这种表情我顺势问道:“大家觉得麻雀和乌鸦谁经过的路程更长呢?”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的探究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在我的引导之下,最终同学们有效探究出了物体平移的特征.

二、可探性原则

数学与探究是一种天然的关系,如果数学课堂没有探究那就不能称其为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突出探究性特征. 让小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角色换位,你们当老师我当学生. 你们报出一个多位数,然后老师很快就能算出它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 你们信不信?”听到这样说,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起来. 同学们快速报数,我总能快速地回答出问题. 看到这里同学们疑惑了,迫切知道我是怎样快速计算出来的. 但是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他们想要的结果,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探究.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最终他们终于总结出了能被3整出的数的特征. 通过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的结果他们记忆得往往更加深刻.

三、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谓的创新思维即是指人类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鼓励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求创新,激发小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对知识进行改造、重组和调整,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执教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之后,在课堂结尾阶段,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9 + 9 + 9 + 5 + 9 = ?让同学们运用简便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问题抛出之后,李华同学提出了可以把该式转变为9 × 4 + 5然后再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的提出对于刚刚学过乘法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对于李华同学的想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进一步开阔同学们的创新思维. 接着问道:“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别的简便运算方法吗?”在我的鼓励之下,王刚同学站了起来,说道:“我认为该式还可以转变成9 × 5 - 4. ”这个新方案非常具有创造性,在王刚的思维当中他看到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9,因此他才会萌生刚才的想法. 对于这种在别人眼中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的创新思维的闪现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所鼓励的.

四、实践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适当的、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情境创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实践性,进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执教“余数”概念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及性质理解得并不透彻. 为了加深学生对余数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1)现在有14根棒棒糖,平均分给6位小朋友,请问: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得几根棒棒糖?剩余多少根棒棒糖?

(2)现在有17个面值为一块钱的硬币,每3块硬币分为一份,请问: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块硬币?

提出问题之后,我把相关的道具摆在讲台上,让同学们摆一摆、放一放,操作完毕之后,要求同学们用语言把刚才的操作过程给表述一遍,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分的,进而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表象. 然后再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思考遇到下面这种情况到底如何分?

(1)有9块橡皮,平均每人分2块,请问:一共可以分给几位小朋友?还剩几块?

(2)现有18根香蕉,平均分给5位小朋友,请问: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得几根香蕉?还剩几根香蕉?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提出的问题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让同学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再加上我的有效引导,最终理解了余数这个概念,并且了解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有效培养了同学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结 语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遵循上述几点原则,我们的情境创设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