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稻一肥”种植模式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了“两稻一肥”种植模式,并对项目建设可行性、效益、注意事项、风险评估和化解、政策保障等方面具体分析,以期为“两稻一肥”种植模式在全县范围进行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推广;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S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65-02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即在一年生产周期内种一季早稻、一季双晚和一季绿肥的种植模式。通过推广“两稻一肥”种植模式,一是实现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传统种植业产出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二是根本上解决午季小麦、油菜秸秆焚烧现象。

1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1 传统种植优势

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全县一直以双季稻种植为主,冬季主要是沤水田或种植绿肥,因此该种植模式在无为县有历史种植经验;二是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完成70%以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粮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主力军;三是无为县全年适合水稻生长时间达220 d以上,2季水稻的秧苗期合计45~50 d,理论上水稻种植全年可利用时间约为265 d,完全能够满足2季水稻的生长需求。

1.2 政策环境优势

一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性补助,使得土地流转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土地节约化生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二是育秧工厂的推广和政策性补助,对减少直播稻、提高机插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缓解了2季稻种植的茬口压力;三是种植绿肥的政策性补助有助于绿肥种植的全面推广;四是随着稻麦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旋耕灭茬机、插秧机等大型农用机械的推广应用,全县大户农业种植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完全可以保障2季水稻种植茬口的及时衔接。

1.3 种植技术可行性

1.3.1 茬口安排。早稻4月上旬育秧,4月底移栽,7月中旬收割;双晚稻6月底至7月初育秧,7月下旬至8月5日移栽,11月底收割;绿肥(紫云英)10月上旬直播至双晚稻田,4月上旬盛花期翻耕还田。

1.3.2 品种选择。早稻品种以嘉育948、早籼1号、湘早籼7号等生育期不超过110 d的中早熟品种为主;双晚稻以武育粳系列、镇稻系列、南粳系列等粳稻和皖粳糯1号、冀糯88、嘉糯65等中早熟粳糯稻为主;绿肥选用紫云英又名红花草。

1.3.3 肥水管理。早稻田用45%复合肥300~450 kg/hm2作底肥,移栽后7~10 d用46%尿素150~225 kg/hm2结合除草剂撒施,分蘖后看苗施肥,拔节后基本停止施肥,防止贪青迟熟;双晚稻田用45%复合肥450~525 kg/hm2作底肥,移栽后7~10 d用46%尿素300~375 kg/hm2结合除草剂撒施,分蘖盛期追施46%尿素105~120 kg/hm2、60%氯化钾75 kg/hm2,生育后期不再追施肥料;绿肥(紫云英)田在双晚稻收获后15 d左右撒施12%过磷酸钙375~450 kg/hm2,开春追施尿素105~120 kg/hm2。移栽后2周保持大田浅水,促进水稻低位分蘖,大田达到有效基本苗数后要重烤田,拔节后保持大田内干干湿湿,灌浆后保持田间湿润。

1.3.4 病虫害防治。早稻6月20日前基本不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生育后期注意防治水稻螟虫、稻飞虱和穗期病害,建议看苗防治,在防治指标内可以不进行病虫害防治;双晚稻移栽后重点做好“两虫三病”的防治,即五(三)代、六(四)代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以及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治,对双晚稻田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要坚持不达标不防治的原则;绿肥(紫云英)在本地区基本不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2 项目效益分析

2.1 产量效益

与传统的“一稻一麦”种植模式相比,“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粮食产量有增无减[2-3],数据显示“一稻一麦”种植模式每个生产周期常年粮食产量12 750~13 500 kg/hm2,即水稻7 875~8 250 kg/hm2,小麦4 875~5 250 kg/hm2;“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粮食产量每个生产周期可以达到13 500~15 000 kg/hm2,即早稻6 000~6 750 kg/hm2,双晚稻7 500~8 250 kg/hm2,另外“两稻一肥”种植模式每年还可收获绿肥22.5~30.0 t/hm2。

2.2 经济效益

参考2015年水稻保护收购价,早籼稻为2.7元/kg,粳稻为2.9元/kg。2015年小麦保护收购价为2.3元/kg。传统“一稻一麦”种植模式每年粮食产出效益34 050~36 000元/hm2,“两稻一肥”种植模式每年粮食产出效益37 975~42 150元/hm2。

2.3 社会效益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用绿肥取代午季小麦、油菜,既保证了粮食总产又可以彻底解决午季小麦、油菜的秸秆焚烧问题。“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绿肥(紫云英)直接翻耕还田作有机肥,双晚稻收割后秸秆粉碎覆盖绿肥(紫云英),全年只需要解决早稻秸秆的还田或收储问题,早稻株高85~90 cm,秸秆量较1季稻少1/3,同时早稻收获时气温高还田后秸秆腐烂转化速度很快。从秸秆禁烧工作角度来讲,“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社会效益显著。

3 项目建设注意事项

3.1 种植日期

一般于5月10日前移栽早稻,8月5日前移栽双晚稻。

3.2 秸秆处理

绿肥(紫云英)翻耕上水10~12 d可以全部腐熟,要适时掌握翻耕时间,过早绿肥有机质含量不高,过迟腐熟时间较长影响茬口,建议在4月5日前翻耕上水沤田。早稻收割后秸秆可以直接粉碎还田,采取旋耕方式灭茬。双晚稻收割后秸秆直接粉碎还田,覆盖绿肥(紫云英)。

3.3 秧田管理质量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前提是早稻、双晚稻必须移栽,种植大户建议机插秧,散户可以手插秧。秧苗的数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2季水稻种植成败,因此在做好其他各项农事操作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秧田的管理工作。

4 项目建设风险评估和化解

4.1 风险评估

4.1.1 气候风险。本地区常年对种植业影响比较大的气候条件:一是3月底至4月初的春季连续阴雨天气;二是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三是8月上旬至9月中旬的高温热害天气。“一稻一麦”种植模式3月底至4月初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天气会导致大田病害重发(特别是小麦赤霉病);“两稻一肥”种植模式3月底至4月初正是绿肥翻耕期,基本不受气候影响。“一稻一麦”种植模式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正是小麦收获期和直播稻播种期,连阴雨会影响小麦正常收获和水稻直播质量;“两稻一肥”种植模式6月上旬至7月上旬是早稻抽穗扬花、灌浆后熟期,只要不是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对早稻后期生长影响不大。“一稻一麦”种植模式8月上旬至9月中旬正是1季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以上的高温天气会严重影响水稻的授粉受精率,从而降低结实率,减少产量;“两稻一肥”种植模式8月上旬至9月中旬正是双晚稻分蘖拔节期,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时,只要做好大田水浆管理,对双晚稻影响不大。

4.1.2 病虫害风险。“两稻一肥”种植模式早稻6月20日前基本不用进行病虫害防治,生育后期看苗情防治,在防治指标内可以不进行病虫害防治;双晚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两虫三病”的防治,即五(三)代、六(四)代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以及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与单季稻的防治措施相当。

4.1.3 茬口风险。“一稻一麦”种植模式在茬口安排上时间充裕,一般不会出现茬口矛盾。而“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茬口衔接腾让时间比较紧,早稻收获至双晚稻移栽间隔时间一般在20 d左右。

4.2 风险化解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生产种植风险主要来自早稻和双晚的茬口衔接腾让,如果确实因为气候等客观原因导致早稻收获过迟,双季晚稻茬口安排困难,可以直接将双季粳糯稻改为早还早,即双晚栽插早稻品种,可以将生育期缩短20~25 d,虽然产量略低于粳糯稻,但是完全可以化解茬口衔接腾让矛盾。

5 项目建设政策保障

一是加大对育秧工厂的支持力度。目前,全县育秧工厂36家,其中2015年兴建20家,育秧工厂的兴建,为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如果全面实现机插秧,“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推广运用将水到渠成。建议政府加大对育秧工厂的补助力度,力争在3年内基本实现百亩种植大户插秧机械化。二是对绿肥种植给予适当补助。绿肥(紫云英)种植可以从种子和用肥2个方面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从而更好地刺激农户的种植热情。三是对种植大户给予以奖代补。对种植规模大,项目实施规范,带头辐射作用明显的种植大户给予物质奖励。

6 结语

“两稻一肥”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以实现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4],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传统种植业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午季小麦、油菜秸秆焚烧问题,缓解秸秆禁烧压力,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建议将“两稻一肥”种植模式在全县范围进行示范推广。

7 参考文献

[1] 王秀呈.稻―稻―绿肥长期轮作对水稻土壤及根系细菌群落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2] 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等.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16):40-46.

[3] 海焘,余廷园,田吉林.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氮肥适宜用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8(4):37-39.

[4] 杨滨娟,黄国勤,王超,等.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0):50-53.